王才蘭
摘 要:在文言文教學中,要從導讀、激趣等方面下功夫,讓學生在字與字的對照、境與境的比較中逐步領會、感悟,最終形成語感,在閱讀文言文時能和現(xiàn)代文一樣讀得懂,辨得清,最終實現(xiàn)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導讀;比較;想象力
中圖分類號:G424;G633.3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01-0081-02
文言文是現(xiàn)行中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升學考試的內(nèi)容之一。因此,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效率,認真研究教學方法,也就成為文言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側重在“講”和“記”上下功夫。光靠老師就詞論詞,學生死記硬背是完全不夠的。那么,如何才能使文言教學變得有意義呢?
一、教師在教的同時要注重導讀和比較
1. 文言文閱讀需要重視導讀
文言文的閱讀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困難,特別是初學文言文的初中學生。即使他們有時內(nèi)心有一些感悟,可是到嘴邊的話也很難找到恰當?shù)脑~語去形容。試想,文章尚不能讀通的情況下,又怎能對其正確地進行理解?這一點,無論是古文還是現(xiàn)代文都一樣。因此,讀通、讀順一篇古文在文言文教學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課堂教學中,一篇文言文的讀通、讀順,會花上很長一段時間。經(jīng)過多次教學觀摩,發(fā)現(xiàn)有的老師會在課堂上掐著時間讓學生讀幾分鐘,然后就匆匆開始文章解析。學生在一知半解的狀態(tài)下,不停地記下老師說的每一個字。對老師提的問題都沒時間思考,生怕自己漏記一個字的解釋。在此,舉一個例子來說明:蘇教版七下有篇《兩小兒辯日》,文章很短,但里面涉及的文言文知識點卻很多,比如詞類活用、通假字的運用、句式等。學生初讀這篇短小的文言文時,會遇到如下困難:長句中根據(jù)句意適當停頓、句式相同的句子朗讀轉(zhuǎn)換、通假字在朗讀時的本字變音等。所以,對初次接觸文言文的學生來說,如果不能把文章讀通、讀順,對文言句意和文意的理解就只能是空談。這時,就要發(fā)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導讀作用,導得好不僅學生對這篇文章的學習能游刃有余,而且對學生今后學習文言文也能有所幫助。這篇文言文教學的導讀部分,筆者是這樣處理的:故事導入——代入文句——釋義導讀。首先,筆者并沒有采取邊解釋邊閱讀或先正音泛讀的方式,而是采用講故事的方式,先把這篇小短文的來龍去脈給學生進行簡要介紹,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激趣。俗話說,興趣的培養(yǎng)是成功的一大半。只有讓學生對文言文學習充滿興趣,才能真正實現(xiàn)文言文學習讀得通、辨得明的目標。其次,在興趣得到激發(fā)的情況下,將白話故事順利地巧變成文中的文言語句,讓學生回歸課文,有所領悟。最后,在基本了解文章大意及背景故事的情況下,可以進行釋義型導讀,順便根據(jù)句意正音。做完這三步之后,學生對該篇小短文已經(jīng)有了一個基本理解。這時,再來帶領他們閱讀,那么就能真正做到閱讀并理解,也能順利解決文言教學中的字詞、句式等知識點,順利達到該篇文言文教學目的,同時也巧妙地奠定學生今后學習文言文的初步基礎。
當然,不同篇幅、不同類型的文言文,導讀的方式是不同的。寓言故事類的小短文可采用背景故事的激趣型導讀,對其中涉及的重要字詞、句式進行一些導讀解析即可。游記散文類的古文理解起來較難,則需要進行賞析式的品讀,除了一般的文言知識要掌握外,還要去體會文中的美感。當然,還有很多其他方式來進行文言文的導讀,比如問題引領式??傊难晕牡拈喿x不是單調(diào)枯燥地讀,而是生動細致地品。
2. 文言文學習需要比較、歸納
文言文教學中往往存在一種現(xiàn)象:教師在上面教,學生在下面記,一堂課下來,學生的書本上記得滿滿當當,教師不停地對課文中涉及的每一個文言字詞進行翻譯,這樣教學任務就算完成了。剩下的事,就是學生開始對著筆記,進行該篇文言文的字詞翻譯和句子翻譯。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大致上用功的學生對書本上的每一篇文言文都能熟練翻譯。其實,這種翻譯更確切地說應該叫背誦。針對這一教學情況的考察發(fā)現(xiàn),這種教學方法下的學生,當文言語句、語境稍有變化的時候,就無法解釋同一個字詞的意思,更別說不同語句、不同語境下同一個字詞的不同釋義。課上背誦的詞,換一個語境,學生就沒辦法從大腦中折射出來,而是隨便亂寫一個意思。經(jīng)過長期的教學積累發(fā)現(xiàn),在文言文學習中,只有通過比較歸納才能盡可能地擴大知識面,而且還能使文言文學習變得簡單、全面。古文中實詞的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都是最常見的文言知識點,是最基本、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有在教學中注意比較、歸納,再加以引申,使學生能觸類旁通,才能真正達到教學的目的。如教學《黔之驢》時,有兩個句子出現(xiàn)了“益”:“益習其聲”“稍近益狎”,這兩個“益”的詞義不同,前者是“逐漸”的意思,后者是“更加”的意思。分析完這個字在不同句子中的釋義后,可以結合《愛蓮說》中出現(xiàn)的“香遠益清”這個句子里有關這個字的釋義,讓學生進行推敲。學生在課堂上很快能得出正確釋義:也是“更加”的意思。只有這樣綜合比較,歸類分析,才能做到舉一反三。詞類活用上,也要注重歸類,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比如,“鞭數(shù)十”中的“鞭”“人不得上”中的“上”“蹄之”中的“蹄”,都屬于名詞后面不帶動詞,對它們進行解釋時,應該直接把名詞活用為動詞,解釋為“用鞭子打”“上去”“用蹄子踢”。而另一種名詞后帶動詞的詞類活用情況,在教學中可以拿出來和前一種情況進行比較。比如,“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斗折蛇行”中的“斗”和“蛇”,這些名詞后面都有動詞,那么它們就活用為修飾動詞的狀語,譯為“像犬一樣”“像北斗七星一樣”“像蛇一樣”。由此歸類,名詞后面不帶動詞的情況下直接活用為動詞,名詞后面帶動詞的情況下活用為狀語。通過這樣歸類,然后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接觸積累,學生在任何文言文閱讀中對這一類名詞活用的情況都能迎刃而解。
在文言文虛詞的教學中,如果能把握其規(guī)律,教學效果將事半功倍。像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以”字,翻譯成“用”時,后面經(jīng)常接的是名詞或代詞,比如《鴻門宴》中的“請以劍舞”、《梵天寺木塔》中的“以瓦布之”。譯為“用來”時,后面接的常常是分句,表示目的關系,比如《師說》中的“作《師說》以貽之”?!耙浴边€可譯為“因為”“憑借”“按照”,有時還相當于“而”等。教學或復習這些知識時,須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要求學生從學過的課文中舉出例句。這樣,就能達到掌握規(guī)律、鞏固知識的目的。
二、教師在教的同時要注重想象力的激發(fā)
康德說,想象力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認識功能。語文學科需要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才能讓學生在想象中獲得更多、更新、更深的見識??梢越?jīng)常讓學生改編古文,不是單純翻譯,而是補白式地改寫。在不偏離主題的情況下,對人物生活環(huán)境、人物心理活動等進行合理的補充,或進行細致的刻畫,通過聯(lián)想想象,使情節(jié)充分展開。比如,教學完《黔之驢》,引導學生假設驢未被老虎識破進行想象。那么,驢是不是就能逃過最終被吃掉的命運呢?學生經(jīng)過推敲,最終得出的結論是——驢難逃厄運。因為驢的悲慘下場不是由老虎決定的,而是驢自身的問題,空有其表,缺乏強大的內(nèi)在力量的驢,最終只有死路一條。這樣經(jīng)過反面想象推敲,使學生對這篇文言文的主題把握得更為牢靠。想象力是學生的特長,在教學中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的想象力,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想象力,為他們的想象創(chuàng)設合適的平臺,不能用死記硬背抹殺他們的特長。
三、結束語
文言文教學,一直是中學語文教學中比較薄弱而又不可避免的環(huán)節(jié)。教學時沉悶的課堂氣氛、師生之間不能正常交流的困擾、課后乏味的死記硬背等情況,都似乎使文言文教學出現(xiàn)一個僵局。因此,教師要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能順利地從文言過渡到白話狀態(tài),使教師教學能有的放矢,學生學習能觸類旁通。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要不斷豐富、完善教學方法,真正形成一套高效率的教學體系,真正讓學生從“學會”變成“會學”,讓教師從“授之以魚”變成“授之以漁”,最終實現(xiàn)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語文能力。
參考文獻:
[1]周慶元,胡虹麗.文言文教學的堅守與創(chuàng)新[J].中國教育學刊,2009(02).
[2]程永超.文言文教學:行于“文”“言”之中[J].語文建設,2008(03).
[3]錢毅,羅幸.中學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及建議[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