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苑芳
摘 要:英語是中學時期一項重要的教學科目,不僅關系著學生現(xiàn)階段的知識學習,還影響著學生未來的學習發(fā)展,在教學中,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教學中單一的“灌輸式”教學,善于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不斷改進教學策略,從學生的學習體驗、學習興趣入手,從聯(lián)系學生學習生活、豐富課堂教學形式、運用英語科目特色、有效開展教學互動等角度進行創(chuàng)新教育,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自主性,為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綜合素質提升打好基礎。
關鍵詞:學習體驗;學習感知;知識體系
一、聯(lián)系生活實際,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在傳統(tǒng)教學中,不少學生認為英語是單純的理論課,在生活實踐中難以得到運用,因為缺乏生活實際作為支撐,導致傳統(tǒng)英語教學缺乏生活基礎,學生的學習熱情不足,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中就需要教師能夠善于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需求入手進行教學規(guī)劃,例如,特別要注重對于生活實際的引入與滲透,讓英語學習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在教學“Whats this in English?”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從最簡單的學生的名字入手進行教學,讓學生能夠學會寫自己的英文名字,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到教室內的事物,從最簡單的書本(book)、桌子(desk),到相對復雜的黑板(blackboard),再到a/an的區(qū)分運用,讓學生能夠聯(lián)系自身學習生活中的具體事物進行英語知識的學習,之后再引導學生進行運用,不斷地拉近學生與語言科目之間的距離,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二、豐富教學形式,加深學生的學習感知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是簡單地引導學生進行課文的詞匯學習、課文翻譯、課文背誦,教學模式相對單調,同時對于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興趣不加重視,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一旦失去了教師的教學監(jiān)督與教學管制,學生的學習就會變得漫無目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豐富教學形式,讓學生能夠感受到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堂,進而不斷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情境化的場景中進行知識的學習,在豐富學生學習生活的同時也能夠更好地加深學生的學習感知。例如,在教學“When is your birthday?”這節(jié)課的時候,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間、日期的知識之外,還可以引導學生舉辦一個Birthday party(生日派對),讓大家各自說出自己的生日,假設今天就是那位同學的生日,讓大家分別說一段祝福的話語,用“Happy birthday to you!”來加深學生的學習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很好的激發(fā),同時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在教學“How much are these socks?”“Do you like bananas?”這些課文的時候教師都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模式,通過不斷豐富學生的學習感知來加深學生對于英語知識的理解與感悟,逐漸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感。
三、善用英語特色,構建學生的知識體系
在學習的過程中只要我們善于鉆研、善于發(fā)現(xiàn),任何科目知識的學習都是有規(guī)律的,英語科目也是如此。初中生由于理論知識相對較弱、對于科目的認知能力不足,在他們看來,英語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學習起來非常困難,這也導致不少學生在面對英語學習的時候產生畏懼心理,嚴重影響了他們學習的有效開展。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英語知識的特色來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通過對知識的解析來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理解,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體系也能夠更好地構建。如,學習care這個單詞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用構詞法引申出care(v.照顧;關心)—careful(adj.仔細的;小心的)—carefully(adv.仔細地;小心謹慎地)—careless(adj.粗心的;無憂無慮的),讓學生能夠認識到-ful與-less所表達的不同含義。通過學生對于各個詞匯的理解基礎上再引入相似的詞匯,例如,help(vt.&vi.幫助;有助于)—helpful(adj.給予幫助的;有益的)—helpfully(adv.有益地;有用地)—helpless(adj.無助的;無能的)這組詞匯,讓學生進行鞏固練習,通過英語知識的特色來引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不斷地拓展學生對于英語知識的把握程度,讓他們能夠認識到原來英語學習也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培養(yǎng)他們善于發(fā)現(xiàn)、善于拓展、善于舉一反三的良好習慣,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認知能力。
四、開展教學互動,鼓勵學生超越自我
英語是一項語言學科,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一定的互動實踐,讓學生能夠參與到課堂知識的形成過程中,感受英語知識帶來的成就感,不斷地培養(yǎng)學生認識自我、超越自我的情感認知,為他們的日后學習發(fā)展打好基礎。畢竟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師生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過程:學生在教師的教學引導下不斷提升科目認知,教師在學生的學習反饋中不斷改進教學策略,在英語學習中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能夠引導大家及時了解彼此的學習狀況,便于教師根據(jù)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能夠更好地發(fā)揮教學的引導作用。此外開展教學互動能夠讓學生做到手、眼、嘴、腦多維活動,更好地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認知理解程度,例如,通過英語交流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能夠鍛煉學生的聽講能力、應對能力,這對于學生的學習發(fā)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要采取良好的教學引導策略,不斷鼓勵學生敢于說話、敢于表達,讓他們不斷超越自我、突破自我,最終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丁麗蓉.淺談如何做好初中英語教學工作[J].學周刊,2014(29).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