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肖
摘 要:小學時期對科學的學習只是一個初步接觸的階段,讓小學生在科學中學到自然中一些簡單的現(xiàn)象,初中的科學書中的內(nèi)容相比小學教材來說,就明顯難了許多,需要學生深入理解。從小學到初中的科學內(nèi)容,達到了從表面到抽象的變化,很多的初中生在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并不能對科學的內(nèi)容“開竅”,不能理解書中講解的意思,因此初中科學課堂的教學方式方法非常重要。
關鍵詞:科學基礎;課堂教學;小學科學;教學研究
一、初中科學教學相比小學教學的著重點
1.知識點的講解
小學科學課堂上知識點的講解非常簡單,只是把書本上最淺顯的東西口述給學生,并給他們畫出書上的知識點,他們只需要背下來就差不多理解了老師要講的東西。小學科學課本中,都是對自然事物的一些認識,小學課程多任務少,多次重復學生很容易記住。然而初中的科學課堂中,需要講解的除了基本的基礎知識之外,還有知識里面蘊含的道理,有些時候并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很容易懂的,需要老師更詳細重點地講解,如《物質溶液的酸堿性》一課中,什么樣的酸和什么樣的堿算是強酸強堿,什么樣的酸和什么樣的堿可以生成鹽,如何判斷溶液的酸堿性,許多看似簡單的問題放在一起又是那么相似,學生就很容易混淆,并且搞不懂其中的關系,因此在初中科學課堂上,知識點不能像小學一樣一帶而過,而需要做詳細的講解,這就需要老師對知識掌握,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教學。
2.思維的帶動
在小學階段,學生最需要動腦思考的學科就是數(shù)學,數(shù)學也只是簡單的四則運算。小學生剛上初中,思維還停留在小學階段,雖說小學高年級的知識也相對復雜,但是相比較初中的還是會簡單一些。進入初中后,科學知識突然變得困難,學生在學習科學的路上沒有過渡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相對較弱,對學習只是停留在老師講、學生聽的階段,不會課下自己進行思考與鞏固,遇到問題不會自己思考,不知道怎么思考。針對這些問題,在初中科學的教學中應該更注重學生思維的帶動,在傳授知識的時候,講解程度要適中,既能讓學生能夠獨立思考,也能引領學生要往哪個方向思考。初中科學中,對問題的認知程度不能停留在知識的表面,但是如果全部讓老師給學生講,學生也學習不到知識的本質,體會不到其中的精華,這也是初中科學課程與小學科學課程的區(qū)別,初中更注重思維的培養(yǎng)。
3.課后的練習
大家不難記得,小學生的作業(yè),除了數(shù)學會出幾道計算題之外,其余的學科不是抄寫五遍就是填空題,在小學的科學作業(yè)中,一般都是填空,如,什么叫做開花?傳粉的方式分為哪幾種?常用的長度單位都有哪些?小學課本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就是這些定性的知識點的填空題。而到了初中,就需要學生學會自己理解、自己解答,當然,課后的鞏固必不可少,很多學生把老師課上留的問題留到下節(jié)課堂上等老師解決,這是學生不會思考的表現(xiàn),所以初中的課后練習老師要多留思考的問題,讓學生習慣于思考。例如,在物理知識中,如何畫出一個物體的受力圖,可能剛開始學生畫得并不對,但是多畫幾次總會明白,總會找到其中的奧秘。
二、在小學科學學習的基礎上,提出關于初中科學課堂的教育策略
1.鞏固小學科學知識,牢固基礎
初中的知識就是在小學知識的基礎上展開的,雖然跨越有點大,但是離開了小學學習的基礎,初中的科學知識就像讓還不會走的孩子去跑一樣,孩子是很難做到的。小學的知識雖然簡單淺顯,但都是一些最基礎的東西,在后面的學習中都需要理解和掌握,因此小學的知識也是初中課堂上的重要內(nèi)容。雖說沒有必要單獨為小學的內(nèi)容開設課程,但是也需要時常提起鞏固學生的記憶力。如,在課上用到某一個長度單位,順帶提問一下長度單位都包括哪些,um、lm、dm、m、km等,捎帶多問重量單位等相關知識,或者講到被子植物的時候,描述一下植物都是分為哪幾類,如此反復幾次,就可以達到學生記得很牢固的效果。在初中的科學課程探究中將小學的知識繼承,讓初中的學習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2.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
小學課程學習一般是讓學生通過觀察來了解,在小學的實驗課程中,老師一般會拿出一個課上需要講的物體,比如花蕊的識別,老師會拿出幾朵花,讓學生仔細觀察,看花都是由什么組成,并且逐一觀察花的幾部分有什么特點,學生觀察完畢后,老師再一個個給花蕊做定義,讓學生記憶深刻。而在初中的科學課程學習中,則需要更加注重學生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加強對學生定量分析的培養(yǎng)。如,在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試驗中,洋蔥鱗片的切片大小要保持在0.5厘米左右,太大太小都會影響實驗效果,在載玻片上先滴一滴清水,然后放上洋蔥表皮,隨后蓋上蓋玻片時,還要注意蓋玻片與載玻片成的夾角為45度,以防止會產(chǎn)生氣泡,滴一至兩滴紅墨水從另一側吸過去,把細胞染紅方便觀察。這種定量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為什么要這個量,如果不是會成什么樣的后果。學生經(jīng)過多次類似的實驗,就會增強他們的分析能力,在以后思考事物的時候,會先進行分析再下定論。
3.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每一門學科都有每一門學科的素養(yǎng),當一個人的學科素養(yǎng)很好的時候,他在這門學科上面的學習也就會變得很容易,對他的生活學習也會有很大幫助。學生在學習科學時,在不入門的情況下可能并不懂自己在學習什么,學的這些東西對自己有什么用,遇到科學的問題應該如何去思考,這就是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還沒有達到該有的實力。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呢?例如,在一堂研究物體受力運動的課程中,首先要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然后根據(jù)物體的受力和物體的質量,求出物體的加速度。f=ma,這個公式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學生在物體受力圖上的操作就會時常出現(xiàn)問題,這就需要著重對學生在物體受力方面進行培養(yǎng),先是每個物體都有的重力,其次就是題目中所給出的牽引力,要注意受力的方向不要畫錯,不然會影響力的大小與力的合成?;蛘咴谄渌矫娴膶W習過程中進行對比試驗,讓學生自己觀察其中的不同,并找出不同的方法,多次練習,多次重復后,受力分析對學生來說會是一道很簡單的題目。
4.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
我們所學習的每一門學科都不是沒有用處的,尤其是科學,是根據(jù)大自然中的事物發(fā)展而得出來的結論或者道理。學習科學這門課程,也是為了讓學生在實際生產(chǎn)生活中能夠擁有運用科學方法的能力。在科學的課堂上有好多的科學方法,都可以拿到實際生活中去解決問題,如類比法、假設法、控制變量法、等效替代法等。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聽到50斤鐵和50斤棉花哪個更重,學生一聽是鐵和棉花,瞬間想到鐵比較重,但是沒有想到他們的質量是相等的,比較兩個物體哪個重看的就是物體的質量,因此在質量的定義上還是需要學生更加了解,類似的還有同體積的棉花和鐵哪個更重,棉花比較膨脹,如果讓棉花和鐵相同的體積,那毫無疑問是鐵比較重,這就又考查了學生對同體積的了解??梢妼W生學習科學,在實際的生活中有很大的應用。我們該培養(yǎng)學生的運用能力,將學到的知識活學活用。
總之,初中科學應在小學科學知識的基礎上,加強對學生思維、理解、運用等方面的培養(yǎng),使學生在學習科學的路上更加靈活,也培養(yǎng)他們靈活思考的能力,為他們以后更專業(yè)的學習科學的分支學科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徐敬標.小學科學教學滲透科學史教育的研究[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10(03).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