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子
【關鍵詞】 歷史教學;整體性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23—0115—01
歷史知識是一個整體,是由點、線、面、體串成的知識網絡。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識,孤立地記憶幾個分散的知識點,不可能把歷史學好。現在的考試要求學生必須抓住知識范圍之內各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對孤立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和歷史結論納入學科體系之中,形成歷史知識的綜合性和整體性。下面,筆者結合多年的歷史教學展開討論。
一、“點”是指歷史基本知識點
比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太平天國運動”時,可首先讓學生思考“太平天國運動”中有哪些知識點?再讓學生思考這場運動是怎樣興起的?又會產生什么影響?學生只要掌握這些知識點的起因、順序、內在聯(lián)系及影響,這樣關于“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發(fā)展、高潮、轉折、衰落、失敗的全過程就能牢記于心。學生不僅掌握了這個知識點,而且學會了怎樣學習一個歷史知識點。又如,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好幾次列強的侵華戰(zhàn)爭,一提到戰(zhàn)爭學生馬上就應想到戰(zhàn)爭發(fā)生的背景、簡單經過(時間、地點、重要的人物)、結果、簽定了什么條約,產生了什么影響等,這樣由一個知識點串聯(lián)起別的知識點,歷史知識就能輕松愉快地掌握。
二、“線”是指反映歷史事件之間內在聯(lián)系的線索
比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土地改革”時,對于中國共產黨是怎樣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這一問題,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在整個近現代歷史上中國各大革命階級是怎樣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的?幾大革命階級無外乎就是農民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其實就是太平天國時期《天朝田畝制度》主張“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處處平均,豐荒相通,絕對平均分配土地,是一種空想;民族資產階級孫中山先生提出“平均地權”,通過核定地價,實現土地國有,改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他沒有徹底否定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當然無法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無產階級中國共產黨在各個革命時期,無論是進行土地革命還是進行土地改革,首先就是徹底廢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度,沒收地主的土地,把土地分給農民,還有在解放后進行了幾次土地制度的變革。這些知識點就構成了中國近現代史上關于農民土地問題的一條線索,這樣既便于學生全面地掌握知識,又能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又如, 在教學《辛丑條約》時,我引導學生聯(lián)系學過的幾大條約: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簽訂了《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簽定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加深了;中法戰(zhàn)爭簽定了《中法新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一步加深了;甲午中日戰(zhàn)爭簽定了《馬關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建社會大大加深;而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簽定的《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這樣就形成了關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過程的一條線索,既深化了知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系統(tǒng)思維歷史知識的能力。
三、“面”是反映歷史時期或歷史階段的整個內容
如,中國近代史上的三條線索:西方列強的侵略史、中國人民的屈辱史和中國人民的抗爭和探索史,就構成了中國近代史的“面”。又比如,中國現代史實際上就是社會主義建立和建設的歷史,社會主義建設無外乎就包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和外交幾方面的建設,這樣就構成了中國現代史的“面”。
四、“體”是指“點”、“線”、“面”構成的歷史總體
如,把中國歷史這門學科看成一個“體”,這個體中的每個社會分期、分段和朝代就可作為“面”,每個面的起訖時間、政治、經濟、文化、戰(zhàn)爭可作為“線”,每條在線的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可作為“點”進行學習。中國歷史體是由眾多的面、線、點組成的。這些面、線、點的關系,可用一系列圖表(即“整體式”的復習教案)來表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特別是復習時,教師要引導他們把這些體、面、線、點有機結合起來,由“點”聯(lián)系到“線”、由“線”聯(lián)系到“面”、由“面”聯(lián)系到“體”,這樣整體聯(lián)系,就能使孤立的知識網絡化、系統(tǒng)化,構成立體知識綜合體。
總之,學生在學習歷史,特別是復習歷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整體歸納、縱橫串聯(lián)、中外結合、古今聯(lián)系、與相關學科聯(lián)系,形成一個立體的知識交叉網。這樣學生的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應考能力將大大增強。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