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九菊
【關鍵詞】 個性閱讀;目標;層級; 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3—0085—01
一、營造情境,引導學生關注生活
生活是語言之泉,語言的活力在生活中張揚。無論是電視中的廣告節(jié)目,還是報刊雜志上的各種文章;無論是人民大眾的日常用語,還是名篇名著中的書面雅言,它們都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沃土。作為語文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學習,讓學生確切體會到“取之于民”,最終還是要“用之于社會”的,奔馳在廣闊的生活原野中,語言之樹將永遠青翠。
在日常教學中,我注意精心組織,營造情境,從而使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存在語文。比如開學的第一堂課,我把2006年感動中國的陽光少年黃舸的事跡講給同學們聽,用他的座右銘“努力不一定成功,放棄一定會失敗”鼓勵學生。學生對黃舸的敬佩油然而生。當時我就覺得,這些感動我們的人物應該走進學生的生活,他們應該是青年學生們生活的榜樣。因此,我堅持組織學生多渠道搜集感動中國的人物故事,讓學生在課堂上講述給大家聽,從而使學生開闊了視野,了解了人文世界的博大情懷。
二、尋找切入點,激發(fā)學生聯(lián)系生活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要“聯(lián)系學生現(xiàn)實生活”。生活是語文的源頭活水,語文一旦與生活聯(lián)系,就立即會生動活潑起來,教師在傳授知識與訓練能力的過程中,應有意識地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變封閉式的教學為開放式的教學。課內外相結合,使語文教學與現(xiàn)代化接軌,向學生展示豐富的生活內容,將語文教材內容與時代背景、學生的生活感受、學生的心理等相結合,真正打開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
語文教材的每一篇課文都來源于生活,所以在新課標形勢下,我們理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讓生活這一活水流進課堂,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lián)系實際。如在教學《小巷深處》一文時,為了更好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激起學生對父母的感恩之情,我播放了鄒越《讓生命充滿愛·愛父母篇》的演講視頻。學生們全神貫注,無不為之感動。趁學生動容之時,我即刻設置了一個延伸題:請學生談談此時此刻自己最想對父母說的話。學生們都款款而談,感情真摯自然,深刻體會到了“可憐天下父母心”的內涵,表示對父母的愛將用實際行動付諸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
三、寫作實踐,鼓勵學生感悟生活
生活是一切寫作的源頭活水,寫作是對生活的高度概述。強化作文訓練“生活化”,就是強調學生作文要寫自己的生活,寫自己熟悉的事物,寫自己的所見所聞,寫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象,表達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和真情實感?,F(xiàn)實生活是五彩繽紛的,我們不可能對它視而不見,它每天每時每刻或多或少會生發(fā)出些許的感動,正是有了這些許的感動因而使我們能捕捉瞬間的靈感,從而點滴成文。因此,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多留心生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要求學生寫真話,抒真情,寫實感;要指導青少年學生平時養(yǎng)成善于觀察生活的習慣,注重捕捉生活小事中的點滴;要培養(yǎng)學生認識生活、豐富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的能力。偉大文學家茅盾說:“應該時時刻刻身邊有一支鉛筆和一本草簿,無論到哪里,你要豎起耳朵,睜開眼睛,像哨兵一樣的警覺,把所見所聞隨時記下來?!比绻堰@些與本身已有的感知素材融化,在自己的頭腦中閃爍,開流掘源,把握其內涵,從而獲得寫作靈感,寫有源頭,全局皆活。
四、抓住契機,啟發(fā)學生應用生活
作為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基礎學科,語文在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和培養(yǎng)學生良好品德等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認為語文教學除了培養(yǎng)學生應用語文的能力外,還應引導學生做一件事:學做一個大寫的“人”。從學生的人格發(fā)展來說,“學做人”比“學知識”更重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應用課內外的有效資源對學生進行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生活教育,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現(xiàn)在的學生大多個性很強,習慣以自我為中心,遇事斤斤計較,經常為了一件小事而爭吵,甚至大打出手。前不久我班上一位男同學因為書被別人弄在地上了,就大動干戈,糾集一幫人在操場里大干了一場。針對這種情況,在語文課上,我給學生讀了《讀者》上一篇有關寬容與忍讓主題的文章,教育學生要以寬容之心對待周圍的人和事,要和班上的同學和睦相處。以前打架的同學自覺地站了起來對自己以往的行為作了反省。這種以身邊切實的事例來開導學生的方法,讓學生很容易接受,從而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