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枚
摘 要:對外漢語教學以培養(yǎng)外國人的漢語交際能力為最終目的,因而與交際實踐密切相關(guān)的語用文化理所當然成為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重點。從最常用的、最基本的中國人日常交際習俗項目著手來進行教學,對提高外國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關(guān)鍵詞:對外漢語;語用文化;社交稱呼;禁忌與隱私;招呼和道別;宴請與送禮;敬語與謙辭
中圖分類號:H19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12-0203-02
“語用文化”指語言用于交際中的語用規(guī)則和文化規(guī)約,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別是習俗文化所決定的。
語構(gòu)文化與語義文化傾向于知識內(nèi)容,而語用文化則更側(cè)重于技能實踐。對外漢語教學以培養(yǎng)外國人的漢語交際能力為最終目的,那么,與交際實踐密切相關(guān)的語用文化理所當然成為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重點。
卞覺非以語用文化重心結(jié)合語構(gòu)文化與語義文化來設(shè)計文化項目,很大程度上借助意念——功能項目,諸如方位、時間、顏色、數(shù)量、稱呼、招呼、詢問、問候、邀請、致謝、道歉、告別等,描述其文化內(nèi)涵和使用規(guī)約。把語用文化教學同語言功能教學結(jié)合起來,是一個很好的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路子,因為語用文化很難系統(tǒng)化、規(guī)則化,不妨先借助于功能項目來探討。
語用文化主要是習俗文化決定的,而習俗文化就是在打招呼、問候、道別、致謝、宴請等日常社會交流交際活動中,受本民族風俗習慣與民族心態(tài)觀念制約的表達方式及語用規(guī)約。從這些最常用的習俗文化項目著手來進行教學,對提高外國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有大的實用價值。
一、社交稱呼
有些外國學生直呼中國老師的名字,這在他們國家很正常,也顯得很親密;但在中國這是失禮大忌,中國人對老師、長輩、上級的稱呼要用一定的稱謂。中國文化規(guī)約對不同身份的稱呼是很講究的。
(一)稱職業(yè)
中國人習慣用某人的姓加上職業(yè)來稱呼,以表禮貌與尊敬。例如,“李老師”“王大夫”“張會計”“趙律師”“劉工程師”等等?!皠⒐こ處煛边€可以簡稱為“劉工”。
但不是所有的職業(yè)都可以這樣來稱呼,中國人一般不稱呼“李鉗工”“王理發(fā)師”“張修理工”“劉廚師”等等,只有在人們心目中有地位受尊敬的職業(yè)才選擇職業(yè)稱謂。
(二)稱職務(wù)
對于上級領(lǐng)導(dǎo),中國人習慣用某人的姓加上職務(wù)來稱呼。例如,“周院長”“何書記”“李校長”“張師長”等等。如果職務(wù)是副職,一般不稱呼“孫副院長”,而要去掉“副”字,就稱呼為“孫院長”。
中國人的“官本位”思想嚴重,以職務(wù)相稱突出了領(lǐng)導(dǎo)的社會地位,比職業(yè)稱謂似乎更顯得尊貴。
(三)稱姓名
上級對下級、年老的對年輕的、同齡人之間或同輩人之間可只呼姓名。例如,直稱“王大勇”;或者把姓省去,就叫“大勇”;如果王大勇年齡較小,就叫“小王”;如果王大勇年齡較大,就叫“老王”或“王老”。
很多國家的姓名習慣是名在前姓在后,所以對外漢語教學一定要強調(diào)中國人的習慣是姓在前名在后。另外還需介紹中國大陸已婚婦女不隨夫姓, 港澳臺已婚婦女要在姓名前加夫姓,例如“陳馮富珍”。
(四)親屬稱謂
親屬稱謂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稱呼方式。
中國人稱對方為“叔叔”,并不一定和他有血緣親屬關(guān)系,只要是男性長輩都可以稱為“叔叔”,還可以前加其姓稱為“張叔叔”。所以諸如“李阿姨”“大妹子”“小兄弟”“劉爺爺”“王哥”“趙姐”“解放軍叔叔”等等親屬稱謂,一般并沒有血緣親屬關(guān)系。但親屬稱謂容易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因而在日常交際生活中很常用。
中國人有尊老的傳統(tǒng),稱老人為“老大爺”“老大娘”以表尊敬。但外國學生很難理解這一點,因為很多國家愿意把人說得年輕些,忌諱說老,認為老是過時、無用、被淘汰的標志。對外漢語教師一定要指出中外觀念上的差異。
(五)一般稱謂
對于不熟悉的人,中國人可以互稱“同志”,且不論職位及年齡的差別。
70、80年代的北京,陌生人之間互稱“師傅”,也不論職位及年齡的差別?!皫煾怠边@個通稱比起“同志”顯得更口語,更隨意,更親切。
當代的年輕人管女人都叫“美女”,管男人都叫“帥哥”。其實與人長得美不美及帥不帥不很相關(guān),但誰聽著這樣的稱呼,心里就美就舒坦。
二、招呼和道別
相識的人見面打招呼是各民族都有的交際習慣,是維持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以示尊重與關(guān)心的必要手段。外國人見面通常說“How are you!(你好)”、“Good morning!(早上好)”、“Good afternoon?。ㄏ挛绾茫?、“Good evening!(晚上好)”等等,對于中國人打招呼的方式,他們感到難以理解。
中國人見面會很隨意地說“你吃了嗎?”“你去哪兒?”“你忙什么去?”等等,很容易使外國學生認為這是一句真實的問話,有的以為中國人是在關(guān)心他們的飲食,有的以為是想請他們吃飯,有的認為這個中國人要侵犯他的隱私,有的則不知所措。其實中國人一般不會去關(guān)心你是否真的吃了,究竟要去哪,將要做什么,這只不過就是見面時的招呼語,以示禮貌與親切而已。因此對方答語也很隨意,可以告訴具體吃了什么,具體去哪兒,具體做什么;還可以說得含混或否定,例如“沒吃呢?!薄叭デ斑叀!薄安幻κ裁础!?;或者什么也不說,只是微笑點頭,都可以??傊?,見面雙方所談?wù)摰膬?nèi)容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相互致意,以示禮貌。
當然,隨著中外交往的影響,中國人見面說“你好”的情況越來越多,尤其是外交或公務(wù)場合。中國人對與自己一般同齡、同地位的人說“你好”,對比自己年長、地位高的人說“您好”。這與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尊卑等級觀念有關(guān)。
與人道別,中國人通常說“再見”。作為主人還可以表現(xiàn)得更關(guān)切、更隨意:“走好”“慢走”“注意安全”“路上小心”等等??腿艘话慊卮穑骸罢埩舨健薄翱旎厝グ伞薄皠e出來了”;如果主人是長輩,還可更敬重地說“多多保重”“下次再來拜訪”。送人遠行多用的道別語是“一路順風”。
比起外國人簡練規(guī)范的“你好”和“再見”,中國人的招呼和道別顯得似乎更個性、更隨意、更貼心。
三、禁忌與隱私
年齡、收入、婚姻狀況、子女情況等在很多外國人看來是隱私的事,中國人則很可能愿意和好友分享。
中國人認為有關(guān)“性”之類的話題是個人隱私,直說不雅。中國人把生殖器官避諱地稱為“下身”;把上廁所避諱地稱為“上一號”“大便”“小便”;把夫妻性生活避諱地稱為“房事”;把婚外性關(guān)系關(guān)系叫“生活問題”或“作風問題”;把女人懷孕叫“有喜”;把女人來月經(jīng)避諱地稱為“來例假”“來事了”“來大姨媽了”。
中國人還避諱說“死”。魯迅的《祝?!酚羞@樣的對白:“‘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趕緊的問?!狭??!睂τ谧鹁吹娜?,中國人表達得還會更婉約:“心臟停止了跳動”“與世長辭”“長眠九泉”“永遠安息了”“犧牲了”“捐軀了”“永別了”等等。中國人選擇號碼忌諱選“4”,只因“4”與“死”諧音,覺得不吉利。對“死”的禁忌,反映的是中國人對生命的珍惜與眷戀。
還有,當代中國人一般忌諱直呼長輩的名字,這是中國古代避“國諱”“家諱”傳統(tǒng)的傳承。開車的人忌諱說“翻”,認為不吉利,因此酒桌上要說“把魚轉(zhuǎn)過來”,而不說“把魚翻過來”,老板和職員吃飯一般不點“炒魷魚”等等。
禁忌與隱私更多是為了防范與體面,懂得忌諱的民族才更尊嚴。
四、宴請與送禮
中國人宴請別人一般都要“三邀四請”以示盛情,卻容易為外國人誤認為是太羅嗦??腿私拥窖缯垼话阋惨妻o客套一番:“不要麻煩了”“不必客氣了”,以示禮貌與尊重。酒桌前,主人一般要謙遜客套:“我們不會做什么菜”,“也沒什么象樣的菜”,“隨便吃點便飯而已”等等??腿巳绻粏柕健跋矚g吃什么?”“喜歡喝什么?”一般要回答:“這里的菜我都喜歡吃”“隨意”“客隨主便”等客套話。
中國人送別人禮物時一般會說:“一點小意思”“請笑納。”接受禮物的人一般會說:“您太客氣了”“讓您破費了”。但外國人容易誤以為這種客氣推讓是不喜歡這份禮物。收到禮物外國人一般要當面打開,當面贊揚;中國人一般不當面打開禮物,只是推讓客套。
客套不是虛偽,是盛情,這是中國人的文化。
五、敬語與謙辭
中國人對別人多使用表示敬重的敬語,對自己則盡量使用謙卑的謙辭,敬人卑己是中華文化最基本的交際規(guī)約。
受到贊揚,歐美人會欣然接受并自信地回答:“thank you!”中國人則多用“哪里、哪里”“不敢當”“您過獎了”“都是大家的功勞”“我做得差遠了”等來應(yīng)答,中國人是以謙遜為美德的。中國人開會發(fā)言通常要自謙,“我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其實是領(lǐng)先的水平),我只能談?wù)勛约旱臏\見、拙見,很慚愧耽誤大家寶貴的時間……”中國人請客時常說“請您吃個便飯,喝點薄酒”,其實飯前是做了充分的準備的。即使自己的家很豪華漂亮,中國人也要說“請來寒舍做客”,即使自己的學校很有名望,中國校長仍要說“歡迎來敝校賜教指導(dǎo)”等等。
對他人,中國人卻要表達無限的敬重之辭。一般稱“您”而舍用“你”,稱“位”而舍用“個”。稱對方用“貴”,如“貴姓”“貴國”“貴校”“貴體”和“貴子”等。稱別人的論著為“大作”“尊著”“高見”。迎接客人要說“歡迎光臨”等等
謙卑辭讓的謙辭與敬人厚夸的敬語形成鮮明的對照,表現(xiàn)的是中國人卑己敬人、雍容大氣的民族心態(tài)文化。心態(tài)強大,人才能強大;人強大,民族才能強大。
以上例舉的只是最常見的漢語語用文化。更多的漢語語用文化現(xiàn)象需要對外漢語教師在每一課的講解中敏銳地去捕捉,簡明地去講解,得體地去表達。這些語用習俗文化內(nèi)容的教學,對外國學生言語交際能力的提高必將產(chǎn)生重大的助力作用。
——————————
參考文獻:
〔1〕魏春木,卞覺非.基礎(chǔ)漢語教學階段文化導(dǎo)入內(nèi)容初探.世界漢語教學,1992,(l).
〔2〕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2.
〔3〕趙賢洲.對外漢語教學通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 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