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紅
摘要:21世紀是信息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快,容量大,隨著素質教育日益深入開展,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越來越重要。如果能夠辯證合理地使用信息,那他就擁有了知識和財富,為此培養(yǎng)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是現(xiàn)代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之一,是時代賦予小學語文教學的使命。
關鍵詞:培養(yǎng);能力;信息;高效;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3.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2-0267-02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積極嘗試運用新技術和多種媒體學習語文?!痹谛W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能培養(yǎng)學生自學習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促進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彼鸭吞幚硇畔ⅲ粌H是語文學習的一項能力,而且也是人們學習、工作、生活中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只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才能為其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如何培養(yǎng)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是語文教學重要課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認為從以下四方面入手比較有效。
一、抓住契機,激發(fā)獲取信息的欲望
教育家布魯納認為:“知識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的主動參與者?!睘榇耍處熞朴趶膶W生的興趣愛好、心理特點出發(fā),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fā)他們獲取信息的欲望。
1.抓住熱點。一段時間學生中便有熱點問題,這些熱點問題可以激發(fā)他們的興趣,活躍他們的思維,使之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例如,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載人飛船發(fā)射成功,校園里掀起了一股“神舟”熱,老師逮住這一契機,開展了“說神舟·話航天·展未來”的綜合合性學習。因為是大家談論的熱點,學生興趣很高,課前學生通過報紙、網(wǎng)絡等途徑尋找、查閱有關資料,課上同學們或出示圖片,或出示數(shù)據(jù),或述說有關“神舟十號”的動人故事。在“展未來”的板塊,學生紛紛展開想象的翅膀:把工廠移到外星球,乘坐飛船到太空旅游……一堂課的信息量叫老師們感到驚訝,同學們在快樂中獲取許多信息,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愛科學、學科學的思想。
2.瞄準動機。高爾基說:“在生活中,沒有任何東西比人的行動機更珍奇了?!笨梢妱訖C對于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終身學習具有重要意義。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習效果,因此,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刺激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學完《赴州橋》這一課后,學生圍繞“橋”不停地提出問題,有的拿出了搜集的資料要求展示,為此我定了以“走進——橋”為主題的探究學習。由于學生有了解橋的動機,興致很高,有的回家訪問長輩,有的到圖書館查閱,有的從網(wǎng)絡上查找,很快收集到橋的類型、橋的發(fā)展、世界名橋、橋的文學和故事、了解家鄉(xiāng)的橋。課上同學們眉飛色舞地描“橋”、繪“橋”、贊“橋”,學生在獲取大量“橋”的信息中,了解豐富的橋文化,受到美的熏陶。
3.聯(lián)系生活。以大語文教學觀為切入口,落實“生活處處皆語文”的教育思想,構建課內外相結合,學校、家庭、社會相溝通的大語文教育體系,舉行調查、辯論等,激發(fā)學生采集信息欲望。如:針對學生中存在厭學問題,舉行“學習苦也,樂也,亦苦亦樂也”辯論會。辯論會之前同學們饒有興趣地搜集資料,千方百計地為自己的論點尋找最有力的論據(jù)。正是在這一信息獲取的過程中他們的視野開闊了,對“苦學”、“樂學”的辯證關系也就有了更深的認識。
二、拓寬渠道,教給搜集信息的方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類社會步入了全新的信息時代。搜集和處理信息是語文學習過程中的一項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所得的信息能使學生掌握不少直接或間接的經(jīng)驗,養(yǎng)成具備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對于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乃至人生的發(fā)展都有重要意義。因此,要引導學生采用多渠道捕捉信息,提高信息檢索力。
1.用“一支筆、一把剪刀”獲取信息。革命前輩徐特立,早在湖南第一師范教書時時就提出“不動筆墨不讀書”,從查閱的歷史資料看,大凡知識淵博、事業(yè)上有成就的人都十分重視動筆墨。前人的經(jīng)驗和我們的實踐都證明了:勤動筆墨是積累信息的好方法。為此,讓學生每人備一本信息收集本,把自己感興趣的、認為好的、有價值的資料剪下來并粘貼在信息收集本里。同時,教學生利用好“一支筆”、“一把剪刀”。
“一支筆”就是指導學生養(yǎng)成勤于動筆的讀書習慣。要求學生一邊讀書一邊圈圈點點,同時摘抄閱讀資料中的好詞好句,摘錄對自己學習、生活有幫助的新聞、新知識、新方法等自己需要的信息。
隨著現(xiàn)代家庭對子女“智力投資”的重視,訂閱少兒報刊的學生越來越多?!耙话鸭舻丁本褪墙虒W生把自己訂閱的報刊中有價值的信息剪下來,然后分門別類貼在“采蜜集”上,便于查閱與運用。
2.從“書刊、網(wǎng)絡”中獲取信息。引導學生利用圖書資源獲取大量信息。一是給每位學生辦理一本借書證,每周到學校圖書室借閱不少于一次;二是建立“班級圖書角”,每學期初發(fā)動學生推薦自己最喜歡的3~5本喜歡的書,供孩子閱讀,從中獲取知識、信息。
3.開通互聯(lián)網(wǎng)獲取信息?;ヂ?lián)網(wǎng)的開通,為我們學生語文學習提供了一個可自由馳騁、遨游的廣闊天地。網(wǎng)絡,讓人們足不出戶并可知曉世界,讓學生走出了文本,走進了一個電子閱讀的世界。互聯(lián)網(wǎng)呈現(xiàn)的閱讀材料豐富多彩,只要進入相關網(wǎng)站,輸入資料的關鍵詞就能搜索到需要的圖片、文字資料、視頻等,獲取信息量是別的學習形式不可比擬的。教會學生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搜索信息、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對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有著不可估量的幫助。例如教《秋天的雨》這一課,在學完課文后,可以充分運用“班班通”網(wǎng)絡教學環(huán)境開展以“秋”為主題的拓展式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參考老師提供的網(wǎng)站(中國風景名勝網(wǎng)、中國教師資源網(wǎng)等)借助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很快就收集到有關秋天的文章句子、秋天的詩、秋天的景物、秋天的歌,詮釋了神秘而美麗的秋天,培養(yǎng)了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學習技能。endprint
三、加強指導,培養(yǎng)處理信息的能力
1.指導設計信息記錄本。指導學生設計信息本,將信息整理到一個本子上,這個信息本可以是文摘卡也可以專門的本子,要求格式要規(guī)范,記錄要完整,書寫也要講究質量。內容包括記錄時間、題目、信息的種類,可以簡要摘錄新信息或者自己需要的信息,還可以根據(jù)需要自己設計欄目,把自己讀書的感受以及讀書時的各種想法記錄下來。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書寫能力,還提高了學生的讀書能力。
2.指導信息篩選法?,F(xiàn)在的學生處于生活和學習的環(huán)境都達到高度信息化的社會中,面對的信息量大,良莠不齊,學生有時不能很好地進行取舍,信息的篩選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此,首先應明確信息搜集的目的,其次要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學習材料,教會學生在信息的海洋中學習和處理的方法,更好地駕馭和使用信息,提高信息的檢索力和判斷力。如指導篩選式讀書,要求學生按“確定問題→搜集信息→瀏覽內容→篩選精讀→摘錄重點”的程序進行查詢資料,然后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篩選、整理,選出有價值的進行再次分析,形成自己的觀點。
3.指導信息分類法。由于學生搜集的原始信息往往存在著繁雜、無序、分類不清等問題,因此,我們必須指導學生采用科學的方法對原始信息進行分類處理,讓他們在思考、操作中提升信息素養(yǎng)。為了優(yōu)化學生學習信息獲取的過程,教師要求學生分類時要注意,每次分類要用同一個標準,如從信息種類看可以分為地理知識、歷史知識、新聞材料等;從搜集的途徑上看,可分為書本、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實驗等;從表現(xiàn)形式上看,可以分為文字介紹、視頻資料、圖片資料等。同時必須指導學生采用科學的方法對原始信息進行篩選、鑒別、分類并做上標注,讓搜集到的信息更有實效性、可行性。
四、共享資源,構建交流信息的平臺
當今社會風云變化,瞬息萬變,每個人都處在變幻莫測的信息社會,單靠個人的信息搜集和處理是遠遠不能滿足學習的需要的。只有加強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讓學生在集體中互相交流、互相補充、取長補短,共享信息,才能更好地捕捉信息、使用信息。
因此我們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創(chuàng)設條件,既要發(fā)揮個人的積極主動性,又要利用集體的智慧,優(yōu)化語文學習環(huán)境,拓寬信息傳遞和表達的渠道。
1.每天信息哨。充分利用早會課、課前三分鐘等時間,讓學生把從廣播、電視、書報和社會上收集到的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天南地北地自由交流,把自己的見聞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看照片解說、畫畫等活靈活現(xiàn)地介紹給同學。由于大家都想成為新聞播音員,因此每個同學都會認真準備,仔細搜集資料,講的時候往往繪聲繪色,頭頭是道,既開拓學生視野,擴大信息量,促使學生更好地去捕捉最新的信息,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觀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每周信息課。結合每周的語文活動課、語文實踐課開展有中心、有重點的專題信息課,讓學生進行交流。如“十月一日國慶節(jié)”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開展“我心中的祖國”、“家鄉(xiāng)之最”、“我的中國夢”等綜合性學習,為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通過訓練,學生初步掌握了信息搜集、處理和交流的方法。調查顯示,現(xiàn)在班級學生中,每周堅持看新聞的占91.2%,每周能堅持看報紙的占22%。通過搜集信息,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生在信息的搜索、處理、運用中,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走進社會、走進自然,提高了語文學習的效率。信息的搜集成了一個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的大課堂,成為語文課堂學習與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的突破口,長此以往,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斷提高,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