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糖代謝狀況冠心病患者HbA1c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關系
韓宏毅張艷
(天津港口醫(yī)院內(nèi)科,天津300456)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糖代謝狀況冠心病(CHD)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的關系。方法選取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該院收治的CHD患者263例,根據(jù)糖代謝情況分為正常組(n=119)、異常組(n=93)和糖尿病(DM)組(n=51),比較三組的一般資料,分析HbA1c水平、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及冠狀動脈病變支數(shù)之間的相關關系和冠狀動脈病變的危險因素。結(jié)果三組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冠狀動脈病變支數(shù)、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HbA1c和甘油三酯(TG)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經(jīng)Spearman分析可知,HbA1c水平與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冠狀動脈狹窄與其病變支數(shù)具有正相關關系(r=0.982,0.826;P=0.018,0.026);Logistic回歸分析可知,年齡、性別、高血壓、HbA1c、FPG、TG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為冠狀動脈病變的危險因素(均P<0.05)。結(jié)論HbA1c水平和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冠狀動脈病變支數(shù)之間有較大的相關性,是影響冠狀動脈病變的重要危險因素。
關鍵詞〔〕糖化血紅蛋白;冠狀動脈病變;糖代謝
中圖分類號〔〕R54〔文獻標識碼〕A〔
第一作者:韓宏毅(1971-),男,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心血管疾病診治研究。
血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患者的糖代謝情況可以成為冠心病(CHD)的主要預測指標〔1〕。據(jù)統(tǒng)計,我國CHD中有糖代謝異常的患者高達76.9%,其中糖代謝調(diào)節(jié)異常的患者占24%,存在糖尿病(DM)的患者占52.9%〔2〕。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心血管病變在糖耐量減退的階段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并且會隨之逐漸進展;也有學者指出,糖化血紅蛋白(HbA1c)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血糖對CHD的影響〔3〕。本研究旨在探討HbA1c和冠狀動脈病變之間的關系。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6月到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CHD患者263例,均經(jīng)影像學檢查確診,并排除冠狀動脈炎、重度主動脈瓣狹窄、冠狀動脈非粥樣硬化狹窄、伴隨血液系統(tǒng)疾病、惡性腫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以及急慢性感染性疾病。根據(jù)糖代謝情況分為正常組:CHD伴糖耐量正常(n=119),男59例,女60例,年齡57~75歲,平均(65.2±0.3)歲;異常組:CHD伴糖耐量異常(n=93),男46例,女47例,年齡58~75歲,平均(66.2±1.2)歲;DM組:CHD伴DM(n=51),男26例,女25例,年齡56~75歲,平均(66.3±0.9)歲,3組患者年齡和性別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jīng)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1.2CHD和糖耐量受損的診斷標準(1)CHD診斷標準〔4〕:根據(jù)患者的臨床體征和檢查結(jié)果,診斷為心臟疾病者繼續(xù)行冠狀動脈造影來確診。(2)糖耐量受損診斷標準〔5〕:空腹血糖(FPG)6.11~7.0 mmol/L,餐后2 h血糖(2 h PG):≥7.8 mmol/L并<11.1 mmol/L。
1.3方法應用飛利浦綜合型數(shù)字化的心血管造影系統(tǒng)進行血管造影,對6個左冠狀動脈和3個右冠狀動脈的體位進行投影,并且將檢測結(jié)果如實記錄,鄰近狹窄段正常血管(近端和遠端)計為100%,血管內(nèi)徑減少百分數(shù)計做血管狹窄處的狹窄程度,其中左冠狀動脈主干(LM)、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狀動脈(RCA)中任何一個或者至少一個出現(xiàn)狹窄且狹窄的程度>50%即診斷為CHD,狹窄程度50%~74%為非重度狹窄,狹窄程度>75%表示重度狹窄。冠狀動脈病變范圍判斷〔6〕:根據(jù)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以及累及情況分為單支、雙支和多支。取入選者空腹靜脈血3 ml,測量FPG、HbA1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及2 h PG。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應用F或χ2檢驗,應用Spearman相關分析、Logistic回歸分析。
2結(jié)果
2.1三組一般情況比較三組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冠狀動脈病變支數(shù)、FPG、2 h PG、HbA1c和TG水平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三組一般資料比較
2.2相關性分析由Spearman分析可知,HbA1c水平和冠狀動脈狹窄、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和冠狀動脈病變支數(shù)呈正相關(r=0.982,0.826,P=0.018,0.026)。
2.3危險因素分析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性別、高血壓、HbA1c、FPG、TG和HDL-C為冠狀動脈病變的危險因素(OR=1.023,0.951,0.877,1.503,1.209,1.231,0.547;95%CI:1.002~1.022,0.410~0.665,0.622~0.986,0.935~1.065,0.935~1.056,1.114~1.386,0.209~0.652;均P<0.05)。
3討論
血糖異常是冠狀動脈病變發(fā)生和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國內(nèi)外統(tǒng)計顯示,CHD患者同時伴隨著血糖代謝異常者比例較高。但是,血糖調(diào)節(jié)受多種因素影響,其波動會隨影響因素的變化出現(xiàn)較大變化,所以不能用于臨床診斷和預后判斷〔7〕。HbA1c是一種在人體血液中紅細胞內(nèi)的血紅蛋白和血糖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是DM患者中最容易被檢測的生物學指標之一。研究〔8〕提示,存在糖代謝異常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HbA1c水平高低可以用來判斷冠狀動脈的病變程度,并且對冠狀動脈病變存在預測作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若長期處于高血糖的狀態(tài),機體內(nèi)蛋白質(zhì)糖基化和氧化也會出現(xiàn)變化,提示糖基化的最終產(chǎn)物在一定程度上對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促進作用。
本研究提示血糖引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機制可能不是獨立性的。有研究顯示〔9,10〕,2型糖尿病患者體內(nèi)HbA1c每升高1%,患者相應發(fā)生CHD與腦卒中等并發(fā)癥的風險會升高18%,而對于1型糖尿病患者也有類似的關系,充分提示HbA1c水平可能獨立于其他已知的心血管危險因子。
綜上所述,糖代謝異常者會出現(xiàn)血管性損害,因此在臨床上應該注意CHD患者血糖的篩查,對于糖耐量異常的CHD患者應該及時治療,尤其是加強HbA1c水平升高患者的治療,糾正其糖代謝紊亂,進而達到延緩和防止CHD發(fā)生的目的。
4參考文獻
1鄭騰飛,沃金善,趙青,等.冠心病合并代謝綜合征患者的冠狀動脈病變特點及與代謝綜合征組分的相關性研究〔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2;12(8):1524-9.
2Somani BL,Arora MM,Datta SK,etal.Prevalence of unsuspected glucose intolerance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patients:Importance of HbA1c〔J〕.Med J Armed Forces India,2013;69(3):222-7.
3楊盛,張菲斐,韓戰(zhàn)營,等.冠心病患者血清對氧磷酶1活性與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及冠狀動脈病變的關系〔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2;20(4):351-5.
4王婧,鄢高亮,喬勇,等.糖化血紅蛋白對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狹窄及預后的影響〔J〕.江蘇醫(yī)藥,2014;40(4):433-5.
5鄭雪芹,楊志彩,王樹玲,等.冠心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3;16(29):2691-3.
6賀娜娜,張菲斐,韓戰(zhàn)營,等.冠心病患者血尿酸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與冠脈病變的關系〔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2;41(7):1088-90.
7桑震池,劉宗軍,金惠根,等.HbA1c與冠狀動脈病變部位及程度的關聯(lián)分析〔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14;30(1):14-7.
8劉志祥,謝飛,吳玉竹,等.HbA1c、sRAGE、esRAGE、cRAGE與糖代謝異?;颊吖跔顒用}鈣化程度的相關性研究〔J〕.熱帶醫(yī)學雜志,2014;36(1):75-7,106.
9馮新星,吳亞杰,宋瑩,等.糖化血紅蛋白與冠狀動脈病變特點相互關系的研究〔J〕.中國分子心臟病學雜志,2013;13(6):711-3.
10鄭文,陸明,李楠,等.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與心力衰竭的相關性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3;21(11):13-4.
〔2014-08-19修回〕
(編輯李相軍/滕欣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