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
摘要: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不是知識的擁有者,而是能夠運用知識進行發(fā)現的創(chuàng)造型人才,而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在其中更是具有重要作用。改革教學模式,滲透創(chuàng)新教育,培養(yǎng)學生語文思維能力這是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與目標。筆者現從學生興趣的激發(fā),教師的提問與學生自主提問這三方面來展開論述。
關鍵詞:高中語文 思維能力 興趣 問題 質疑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4.103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在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長期以來的語文教學只重視語言知識的學習與應用,而忽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語文素養(yǎng)與綜合能力的提高。重視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這是語文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點內容。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要將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納入教學,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與教學觀念,跳出傳統(tǒng)教學的怪圈,解放思想,創(chuàng)新方法,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筆者現結合教學實踐,對如何培養(yǎng)學生語文思維能力淺談如下幾點體會。
一、以情感作為推動思維的動力
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源泉,是開發(fā)學生智力,啟迪學生思維的動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能進行枯燥而機械的講解,而是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要以情感作為學生思維的推動力量。
(一)展現教師魅力,撥動情感
教師的情感與情緒對學生的心理與情感具有重要的影響,或積極或消極都會在無形中傳遞給學生,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與學習行為。因此教師要具有很強的心理自我調節(jié)能力與情緒控制能力,不要將在生活中的情感帶到課堂教學中來,只要一走進課堂就要表現出飽滿的熱情與積極的心態(tài)。這樣在教師的熏陶與感染下,學生才能產生積極的情感,以高漲的情緒、飽滿的熱情、興奮的狀態(tài)主動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來,勇于面對困難與挫折,積極發(fā)言。
(二)深入挖掘教材,引發(fā)情感
每一篇文章都并不是詞語的堆砌,而是包含著作者最為真摯的情感,但這些情感并不是附屬于文字,而是滲透于字里行間,是需要學生用心來體驗與感受的。教師要善于運用語言、畫面與音樂來渲染氛圍,以引發(fā)學生積極的情感,這樣才能激起學生參與探究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如《滕王閣序》一文,教師就可以首先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向學生展現海天一色的壯麗秀美的風光圖集,并配以悠揚動聽的背景音樂,播放課文錄音。這樣用畫面與音樂來渲染氛圍,更能營造愉悅而寬松的環(huán)境,傳遞出積極的情感,這樣才能引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展開主動的閱讀。
二、以問題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疑問可以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是學生主動探究的動力,可以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啟迪學生的思維,這正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改變以往沒有懸念的灌輸式教學,而是要精心設問,以問題來誘發(fā)學生的探究動機,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一)問題要具有針對性
即要搞清楚為何而問,要具有明確的目標指向。否則沒有目的的隨意提問,不僅不能成為學生探究的推動力量,還會適得其反,讓學生陷入機械的解答之中。因此教師在提問時先要明確提問的目的,是在于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或是為迷茫困惑中的學生指明方向,加深學生的理解。這樣的提問才能成為學生探究的動力,引導學生展開一系列獨立而主動的思考活動,實現學生有深度的思維活動。
(二)問題要具有探索性
探索性問題是界于學生已知與未知之間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問題,這樣才不會因過于簡單或過于復雜而無法探究,學生才能以問題為主線來展開主動探究,能夠全程參與到探究中為,享受智力角逐所帶來的樂趣,才能使問題成為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契機。如在學習《藥》一課時,在學生理出明暗線的雙線結構后,我讓學生來思考:這篇文章為什么要以華老栓買“藥”為明線,夏瑜就義為暗線?這樣的問題有一定的深度,可以通過學生的思考與討論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小說的主題。
(三)問題要具有開放性
傳統(tǒng)教學中的提問大多是標準答案的封閉性問題,如文章的主題思想是什么。這樣的問題固然可以起到鞏固所學的目的,但也容易限定學生的思維,而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為此我們要設計出更多的開放性問題,不是拘泥于教材,這樣可以讓學生從固定思維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展開思維,實現學生富有個性化的探究,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這樣更加利于學生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與獨創(chuàng)性。
三、以質疑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教學的最高準則并不是讓學生來解決問題,而是要讓學生學會自主提問。具備較強的問題意識,能夠自主地提問這正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關鍵。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要只是讓學生就問題本身來展開探究,而是要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要引導學生在探究中能夠勇敢地發(fā)表個人不同見解,能夠自主地提出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放下所謂的師道尊嚴的教學權威,而是要與學生站在平等的位置,實現師生與文本之間的互動,營造民主的氛圍,不僅要允許學生提問,更為重要的是要鼓勵與引導學生提問,以有效地拓展學生的思維。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要怕學生的提問會影響正常的教學活動,而是要以動態(tài)的眼光來處理,以更寬廣的視野來審視,引導學生展開交流與討論,使之成為學生探究的新起點,在交流與討論中進行思想的交匯與思維的碰撞,使課堂處于不斷地動態(tài)生成中。如在學習《六國論》一課時,我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提問,其中有一個學生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六國破滅僅僅是因為弊在賂秦和“蓋失強援”嗎?我并沒有武斷地否定學生,而是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展開深入的思考,發(fā)表個人觀點。在教師的鼓勵與啟發(fā)下,學生針對傳統(tǒng)觀點提出了挑戰(zhàn),得出許多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秦國本身就很強大,而六國與秦相比過于弱小,且沒有凝聚力,必敗之。有的認為歷來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當時的形勢統(tǒng)一是必然趨勢,并不是某個人或某個國家可以改變的。這樣的教學基于文本,又超越了文本,學生擺脫了傳統(tǒng)教材的束縛,能夠從多個角度來展開深入的思考,得出不同的見解,這正是我們所倡導的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劉加發(fā).質疑問難 啟迪思維——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學語文,2009(5).
[2]季樹蕓.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5).
[3]張愛香,高中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如何培養(yǎng)[J].新課程:中學,2013(5).
(責編 張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