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文關懷是目前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中所缺乏的一個方面,同時也正是高職學生成長必需的重要部分。我們在高職教育中應該做到真正關心學生,從內心深處理解學生,與學生溝通,從平時工作中體現(xiàn)出人文關懷。本文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對適合高職學生特點的思政教育新途徑進行探索,提出在高職人文關懷教育中需要通過加強優(yōu)秀學生的模范作用以及班主任的主導作用來加強高職思想教育中的人文關懷。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高職;人文關懷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6-0073-03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兑庖姟穼μ岣叽髮W生思想政治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作了高屋建瓴的闡述。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yǎng)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確保實現(xiàn)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興旺發(fā)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yǎng)社會建設者和未來接班人的地方,要承擔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的任務。高職院校有其獨特的教育任務,能為祖國培養(yǎng)很多的應用型人才。所以,高職思想教育更加需要人文關懷。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必要性
職業(yè)高校有其自身運行與發(fā)展的規(guī)律與特殊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重要,尤其學生在政治態(tài)度、價值取向、行為作風、學習態(tài)度、職業(yè)意識、心理需求、生活習慣等各方面具有明顯特點。與普通高校學生一樣,高職學生也處于思想逐步走向成熟的大轉折時期,對于自身個性化品質的形成有著強烈的需求。但他們也有一些非??少F的品質。他們富有參與意識,動手能力較強;但通常也具有缺乏成就感,自信心較差,不容易被說服以及缺少奮斗精神等缺點。筆者對本院高職學生的思想狀況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大一、大二學生,發(fā)放問卷185份,回收180份,回收率98.4%??傮w來說,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是樂觀、積極向上的,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調查的數(shù)據(jù)顯示:大部分(59%)學生認為自己的生活是愉快而充滿希望的,但有29%的學生認為生活沒有什么樂趣。
目前的高職教育旨在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追求以實用為基礎的教育,因此對人文教育、人文關懷重視不夠。針對本校高職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知道人文關懷內涵的占15%,了解一些的占75%,沒聽說過的占10%;在生活中經(jīng)常感到人文關懷的占11%,偶爾感到人文關懷的占61%,沒有感到人文關懷的占25%。人文關懷的缺失給學生們帶來了一定的困擾。81%的學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人文關懷,11%的人無所謂,只有9%的人表示不需要,70%的同學表示在任何時候都需要別人的關愛。只有做到對他們真正的關愛,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工作積極性。
調查結果說明,高職學生的精神生活基本上是積極向上的,但都表現(xiàn)出希望個人價值得到體現(xiàn),有更多的機會去實現(xiàn)自我。學校在這些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工作,部分同學認識到了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必要性,也深切體會到了人文關懷,但這仍然不夠。以學生的心態(tài)去理解學生的生活,從學生的角度去審視學生的問題,加強人文關懷的力度是目前高職院校思政工作應解決的問題。
二、目前高職思政工作的缺陷
在目前的思政工作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然沒有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51%的學生認為思想政治工作是有意義的,但也有部分學生認為這只是形式上的需要,實質上沒有什么意義。通過對教師的訪問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來自于以下幾個因素:
1.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忽視。在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老師往往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是個相互的過程。實施“單邊政策”,不重視師生的雙邊活動,只注重老師在教育過程中的權威性,而沒有注意到學生的內在心理感受,其實,學生才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
2.缺乏針對高職學生的教育。在實際學生管理中,高職院校學生工作教師往往沒有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而是對學生講大道理、唱高調,沒有實事求是地聯(lián)系實際對學生進行教育,對于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和敏感問題講不清,甚至避而不談,如廣泛關注的婚前性行為以及大麻等毒品的泛濫等。一些比較負面的東西,也不能從理性客觀的高度進行科學透徹的分析,老師沒有真正了解學生的需求,忽視學生的真實想法,對學生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和波動只是責備或講大道理,沒有對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工作。
新時期的高職學生往往追求個性,不同個體之間具有極大的差異。對所有的學生都采用統(tǒng)一的教育方式和側重點,缺乏針對性,一是不能觸及到學生的內心,難以很好地溝通交流;二是沒有針對性的教育和指導,難以起到高職思想教育工作應有的引導性作用,因此勢必難以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單一。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按照原有的固定模式,只采用單一的說教方法,不把高職學生當作有想法、有追求、有自我實現(xiàn)需要的人來看待,而僅僅把學生作為一個接受教育的對象,用固定的教育模式進行灌輸,學生難免會感到壓抑,人格沒有得到足夠尊重。除此之外,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的是從尊重人性的角度出發(fā)去關心學生的個人發(fā)展,滿足學生身心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忽視了人文關懷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因此,高職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亟需改革和加強人文關懷。
正是以上的種種原因,導致現(xiàn)在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沒有起到相應的幫助作用。因此,思想教育工作亟需改革。
三、人文關懷在高職思政工作中體現(xiàn)的建議
目前的高職學生,因為理想和現(xiàn)實的落差會有種種心理矛盾和具體問題。比如,很多學生本以為的大學生活得不到實現(xiàn),原來緊張忙碌的高中生活,到大學以后突然多出來很多可支配時間,很多同學沒有自控力,難以適應新的學習方式;有的同學不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有的同學來自偏遠農村,剛到大城市,自卑心較強;有的同學面對激烈的就業(yè)競爭無所適從,找不到定位,造成恐懼、焦慮、煩躁、抑郁等不良心理,甚至對未來的生活缺乏自信,對前途失去希望。在本校進行的問卷調查中,31%的學生每天上上網(wǎng)時間超過了3小時,他們上網(wǎng)的主要內容也只是QQ、網(wǎng)游或是一些博客論壇,很多同學表示生活中很多時間在無聊中浪費掉了。針對本校學生反映出來的特點以及當前思政工作的現(xiàn)狀,我們認為在今后的高職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endprint
1.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教育與自我教育的統(tǒng)一,作為教育者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學生不僅能作為客體激發(fā)教育者的思想和情緒,影響教育內容和方法,發(fā)揮主體性作用;并且能在自我教育過程中,充當教育主體,將社會思想要求內化成個體思想認識,將個體思想認識外化成行為,從而起到主體作用。在本文中提到了高職學生存在的很多問題,其原因之一就是教育工作者在認識上沒能注重教育客體的主體性作用。筆者認為,高職思政教育過程中,我們可以更多地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比如學生社團、藝術節(jié),志愿者中心,這些活動不僅突出了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性地位,使其在參與的過程中得以成長,同時也對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提高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2.制造和諧的氛圍,發(fā)揮先進的作用。高職院校的學生多數(shù)處于極易融入周圍環(huán)境并且自覺的模仿環(huán)境中自己所向往的人群的時期。所以,通過制造典型,讓優(yōu)秀學生或干部起到示范和帶頭作用,在集體中形成普遍追求上進的風氣和氛圍,能對高職學生起到明顯的作用。
學校的班團干部、學生黨員是在學生群體中比較活躍的代表,在高職思政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學校各個活動中表現(xiàn)積極,同時他們也源于學生,更了解全體學生的內心想法,他們的一言一行對其他學生也起到了表率和帶頭作用。所以,學校班團干部、學生黨員更要發(fā)揮學生干部和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刻苦認真,對自我有正確的認知,特別是黨員學生表現(xiàn)突出,勇于奉獻自我,有著無私的奉獻精神,這些更容易讓同學們感到信服,他們與思想教育工作者良好的配合,就能達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目的。
3.以學生為本,班主任工作落到實處。調查結果表明,70%的高職學生希望得到班主任的關心和愛護,但只有50%的學生認為與班主任進行了足夠的交流和溝通,但也有20%的學生認為自己不需要班主任的指導和幫助。可以看出,高職學生大多有成功的欲望,在生活上學習上都需要班主任的理解和關心。班主任是學校管理工作的“傳送帶”,更是學校與學生關系中的“第一責任人”。作為班主任,必須先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為學生答疑解惑,做好學生人生的導師。
4.學校為高職學生解決困惑。高職學生的壓力一部分來源于學習,還有很大一部分來源于就業(yè)的壓力。尤其是在目前就業(yè)形勢嚴峻的背景下,學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更應該理解高職學生,幫助學生,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調查結果顯示,有86%的學生很擔心畢業(yè)之后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達不到預期。因此,在高職思想教育工作中,需要對學生的實際問題和困難作出及時有效的反饋,實事求是地解決學生的困難。
(1)要著力培養(yǎng)高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開放意識、競爭意識、平等合作意識、自強自立意識、主體創(chuàng)新意識、艱苦創(chuàng)業(yè)意識和無私奉獻精神,增強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
(2)要做好貧困學生的關心和救助工作,為困難學生開辟綠色通道。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為困難學生開設勤工助學崗位,給他們發(fā)展空間。
(3)加強對高職畢業(yè)生的就業(yè)指導,指導學生制作簡歷、面試技巧及面試禮儀,引導畢業(yè)生進行科學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認清就業(yè)形勢,正確認識自己和客觀實際,提高面試成功率。
2014年的就業(yè)形勢略有回升,但大學生就業(yè)壓力依然較大。如何幫助他們認識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找到合適的就業(yè)途徑,是我們當前應解決的問題。
四、結論
青少年是民族未來的希望,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高職生,他們的人文素質也決定了社會文明發(fā)展進步的程度。對于高校教育來說,以對青年學生人文精神關懷為基點開展工作,是培養(yǎng)合格高職人才的必然途徑。通過改善思想教育的方式,加強模范學生以及班主任的作用,著眼于學生們的實際困難是加強高職思想教育工作中人文關懷的途徑。
參考文獻:
[1]龔蕓,賀建新.傾注人文關懷的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J].江西青年職業(yè)學院學報,2008,(9).
[2]金秀蘭.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J].遼寧教育研究,2004,(9).
[3]劉桂萍.高職思政教育應融入人文關懷[J].寧波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12).
[4]唐新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強人文關懷[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1).
[5]晏鳳鳴.人類行為與社會環(huán)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萬小娟(1982-),女,漢,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社交禮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