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發(fā)鍇
后主李煜《虞美人》一詞,作于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曾經(jīng)九五至尊的帝王李煜被軟禁于北宋都城汴京的一個庭院里,雖然衣食無憂,卻是階下之囚。想起當日的帝王生活,李煜百感交集,憂從中來,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虞美人》,并于生日七月七日之夕命樂伎演奏。宋太祖本欲恩威并用,長期軟禁李煜,向天下展示自己曠古未有的胸襟。當他聽到李煜深受皇恩(不殺之恩)仍心懷舊國,演奏《虞美人》以寄托情思時,極為震怒,置酒賜死李煜。遺恨悠長的《虞美人》遂成一代詞帝的絕命詞。
關(guān)于《虞美人》第一句的理解,《教師教學用書》中解釋說:“春花秋月何時了?因其至今未了,故有此問。這是實景。”《文學研究》2012年第4期《賞析李煜〈虞美人〉之愁》一文中也說:“年復一年的春花秋月何時才有了結(jié),如此美景徒然勾起對往事的痛苦思念與回憶?!惫P者讀了很多《虞美人》的賞析文章,對這一句基本有一個共同的理解:“春花秋月”的美好生活什么時候才能了結(jié)呢?而且認為“春花秋月”寫的就是實景。
如果依據(jù)上述的說法去理解詞的上片,似乎也說得通:這“春花秋月”的美好生活什么時候才能結(jié)束呢?往事歷歷在目,件件讓人心碎!昨夜小樓一夜東風,又一個春天即將到來,舊日的宮殿應該還在,而江山易主,人事已非,回想起來真是肝腸寸斷!這樣理解不是不可以,但又感覺文氣上有點別扭,既然是“春花秋月”的美好生活,為什么要盼著它結(jié)束呢?也許有人會說那是因為李煜當時身陷囹圄、寄人籬下。如果是這樣,就不存在所謂的“春花秋月”的美好生活,那“春花秋月”還是實景嗎?如果不是實景,不是眼前之景,作者也不會盼著它結(jié)束。問題的核心就聚焦到“春花秋月”的美景到底是“了了”還是“未了”。如果“了了”的話,“春花秋月”就只是一種對往事的痛苦回憶,如果“未了”,他的生活還會非常美好,還會過花前月下、詩酒書畫的浪漫生活。
很顯然,李煜的生活是晦暗的。趙匡胤封他為帶有極大侮辱性質(zhì)的“違命侯”,過著“此中日夕,只以淚洗面”的日子。宋王銍《默記》卷下記載:“李國主小周后隨后主歸朝,封鄭國夫人,例隨命婦入宮,每入輒數(shù)日而出,必大泣罵后主。聲聞于外,多宛轉(zhuǎn)避之?!睈坼≈芎蟪T馑翁媾R幸,李煜無計可施。生活如此不堪,又怎能說是“春花秋月”的美好生活呢?對他而言,“春花秋月”早就不再是眼前的實景,而成為遙遠的記憶。
“春花秋月”不是實景,說明這種美好生活已經(jīng)成為過去式而不是將來式,已經(jīng)“了了”而不是“未了”。如果“了了”,那么第一句的理解也就順理成章,文氣暢通:恍惚間,不曉得“春花秋月”的美好生活什么時候就已經(jīng)結(jié)束了,往事歷歷在目,件件讓人心碎!這就寫出了李煜當時那種備受壓抑、痛苦不堪、精神恍惚的生活狀態(tài),他甚至記不清什么時候就成了這個樣子,也表達出他對往昔生活的無限留戀和向往。這樣理解,李煜的形象才更真實,李煜的愁緒才更真切。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