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蕓
摘要:“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德為本”,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是人民教師執(zhí)教的永恒的主題。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才能培養(yǎng)出自尊、自愛、自信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本文作者依據(jù)較長時間的學校教育教學實踐經驗,對于樹立優(yōu)良的師德師風有一些粗淺的認識和理解。
關鍵詞:教師;師德師風;執(zhí)教之本
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4-0042-02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教師教育學生的主要目的是“傳道”,即教授學生做人的道理,其次才是傳授知識和技能。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師需要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潔的儀表影響人,以和藹的態(tài)度對待人,以豐富的學識引導人,以博大的胸懷愛護人。以正師德師風為立教之本,以身作則,潔身自好,以德服人,為孩子樹立起楷模的形象,才能保證教書育人的實效。
一、教育過程中教師人格力量的重要性
1.師德師風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著奠基作用。一個人能否成才,首先取決于他是否具有足夠的辨別客觀事物的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有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青少年學生世界觀尚未完全形成,正處于可塑性很強的年齡階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質的關鍵時期。學校教育,首先應該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教師是學生班級的主要組織者及教育引導者,在學生的人格素質的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人格素質則是人的整體素質的根和主干,它決定著學生素質的發(fā)展方向。
2.師德師風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著催化作用。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苯逃龑嵺`表明,教師的道德品質、治學態(tài)度、工作作風、生活態(tài)度,乃至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的心靈。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不僅品質高尚,而且有著良好的職業(yè)道德。首先,教師應滿腔熱忱,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不歧視、辱罵、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老師可敬可親,學生才會愿意學,也才學得好。其次,教師表現(xiàn)出的強烈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對工作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愛崗敬業(yè)、樂于奉獻的精神,都會給學生以影響和感染,使本一心向善的學生更增添了動力,小樹才有機會長成參天大樹。
3.師德師風對啟迪學生心靈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多種渠道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采取適合于學生心理特點的措施加以誘導,使學生牢固樹立起正確的思想觀點,明確學習目的和任務。針對學生的特點多開展一些紀律法制教育,健康有益的品德養(yǎng)成教育活動,把學生吸引到做人成才的正確軌道上來,寓教育于各種學習活動之中,增強他們的紀律法制觀念,使他們懂得遵紀守法的道理。
4.教師應率先垂范,做學生素質提升的先行者。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還應成為學生道德學習的楷模。提高教師自身的道德素質,時時處處作為學生的榜樣,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應盡的職責。教師采用“寓教于樂”的方式,把道德素質教育的內容納入各教學領域中進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為培育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在培養(yǎng)學生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工作中,教師在自身傾心澆灌耕耘的同時,應重視家庭輔助教育的重要性。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位老師,在培養(yǎng)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學校和教師要加強同學生家長的溝通和協(xié)作配合,要求父母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中應互敬互讓,與鄰里友好相處,關心別人,為孩子營造一個溫暖和諧的家庭氛圍,為他們做出榜樣。
二、教師該樹立良好的師德,“以身執(zhí)教”以人格育人
1.看重師德作用,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所謂師德,就是教師應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素養(yǎng)、師風。良好的師德是教師這個行業(yè)的風尚風氣。愛崗敬業(yè)、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誨人不倦等可謂師德。對教師來說,在實際工作中就為孩子們樹立榜樣,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一種精神體現(xiàn),一種深厚的知識內涵和文化品位的體現(xiàn)。好的師德師風的一個具體表現(xiàn),就是師生之間保持一種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學習、相互尊重。教師應重視自身的道德形象,在“自然”、“文明”、“優(yōu)雅”等修養(yǎng)層次上應有較高素質的追求。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yǎng),嚴格要求,自覺遵守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和有關規(guī)定,以身作則,潔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為孩子樹立起楷模的形象。
2.看重人格作用,搞好自身定位。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是很大的。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著學校的校風和學風,教師的形象直接關系著學生素質的培養(yǎng)?!皩W高為師,德高為范”。在學校,每一位學生都有他自己的獨立的人格,都渴望得到老師的關愛和理解,也希望得到老師的尊重和肯定。只有讓師愛扎根于育人的土壤,用心去和學生交流,用愛去和學生溝通,建立起師生間的真摯情感,才會叩響學生心靈深處的琴弦,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讓學生接受你的教誨。
3.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弘揚高尚的師德師風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新時期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一個合格的教師應該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質和為祖國教育事業(yè)無私奉獻的敬業(yè)精神,具有新時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觀念,有探索和創(chuàng)新精神。教育與師德是相輔相成的,我們要正確認識教師所肩負的教書育人重要責任,把師德師風建設提高到重要位置,強化師德師風教育,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4努力探索教師良好品德養(yǎng)成的途徑。學校實施德育教育需要創(chuàng)設一種良好的主、客觀環(huán)境,既要讓學生從內心里自覺接受品德教育,又要通過扎實有效的措施來保證品德教育的質量。教師要啟發(fā)學生自覺地進行思想道德學習,使他們充分認知品德教育的內涵,通過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等道德實踐活動,激發(fā)他們愛祖國、愛家鄉(xiāng)、愛勞動的情感。要開展好如學雷鋒做好事、互幫互愛等形式多樣、內容廣泛的班級活動,通過活動現(xiàn)場和圖片、影像展示,通過開展法定節(jié)日、傳統(tǒng)節(jié)日和重大歷史紀念活動,根據(jù)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在教室里布置一些圖書、玩具等活動角,來啟迪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激勵學生積極向上,培養(yǎng)他們誠實、勇敢、友愛、不怕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真正地為他們良好的品德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牢記教書育人宗旨,把師德師風建設落到實處
1.教書與育人相輔相成。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師教書育人的指導思想一定要突出時代性,適應培養(yǎng)現(xiàn)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人才。在教學中應通過多種渠道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采取適合于學生心理特點的措施加以誘導,使學生牢固樹立起正確的思想觀點,明確學習目的和任務。
2.德育與智育教育并重。重智育、輕德育是當前教學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不解決這個問題必然會影響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要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教育水平,不僅要加強對學生的文化知識教育,而且要加強對學生的品德教育、紀律教育、法制教育。教師一方面要具有淵博的知識和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在教學方面,善于鉆研教材教法,能準確把握教學大綱和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把各種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精心施教,形成特色。要千方百計組織好智育教學,用師愛去激發(fā)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讓他們在師愛的氛圍中學習知識,在愉快的情感體驗中接受教育。另一方面,應充分認識到教書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書和育人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是一條教師應自覺遵循的最基本的教育規(guī)律。
3.“學高”與“德厚”并舉?!皩W富五車,才高八斗”固然是每一個“授業(yè)”者的畢生的追求,但品德高尚、愛崗敬業(yè)更是人民教師的執(zhí)身之本。教書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師應既懂得“學高為師”,努力鉆研業(yè)務傾心教學,又應重視“德高為范”,努力提升自身素質,塑造自身形象,時時以人民教師的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約束自己,鼓足勇氣,義無返顧地朝著品學兼優(yōu)發(fā)展的新高度不斷攀登。
4.勿忘職責,將師德養(yǎng)成貫穿于教師從教工作的始終。高尚的教師道德品質是對教師教書育人的基本要求,是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教育的基本前提,教師德育素質的提升是培養(yǎng)學生素質的重要基礎和組成部分。學生思想道德素養(yǎng)的形成是由自然人向社會人過渡的主要時期,教師在整個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有極其特殊的作用和影響。
總之,我們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弘揚高尚的師德師風是新時期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教師應該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質和為祖國教育事業(yè)無私奉獻的敬業(yè)精神,具有新時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觀念,有探索和創(chuàng)新精神。教育與師德是相輔相成的,我們要正確認識教師所肩負的教書育人重要責任,把師德師風建設提高到重要位置,強化師德師風教育,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為我國教育事業(yè)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行濤,郭東岐.新世紀教師素養(yǎng)[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教育部.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2008年修訂)[Z].
[3]姜國才.教書育人方法論[M].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