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剛 劉世熙 曹秋娥
摘要:青年教師是高校師資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完成教學和科研工作的中堅力量。本文分析了高校青年教師的崗位分類、面臨的主要問題,結合學校在教師培養(yǎng)方面的實踐,提出了促進高校青年教師健康成長的相應對策和舉措。
關鍵詞:青年教師;培養(yǎng);建設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4-0013-02
自上世紀末到21世紀初以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持續(xù)快速發(fā)展,高等院校本科、研究生招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隨之而來的是高校師資隊伍的嚴重不足。為適應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需要,各高校在外聘教師和引進人才之外,也大量選留應屆畢業(yè)研究生加入教師隊伍。在高校新引進的青年教師中,除少數(shù)從事行政管理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外,大部分青年教師都承擔教學和科研任務,青年教師群體成為高校師資隊伍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在高等學校改革的大環(huán)境下,新進青年教師在工作之初都不同程度地面臨各個方面的發(fā)展困境。本文在客觀分析這些困境的基礎上,就如何更好地引導和幫助他們度過困境期,獲得自身的健康成長并促進高校教學科研發(fā)展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舉措。
一、高校新進青年教師的崗位分類
1.管理崗位。高等學校新引進的青年教師中一小部分在學校和學院的行政部門工作,主要從事學校和學院的日常行政工作。由于存在學校行政人員下調(diào)到教學部門工作和教學單位人員上調(diào)到學校從事行政工作的現(xiàn)象,因此今后可能有部分青年教師既從事行政工作又從事教學科研工作。
2.專職輔導員崗位。高等學校新引進的青年教師中還有一部分從事教育管理工作,具體就是從事政治輔導員的工作。其角色定位于學生思想政治的教育者、學習生活的指導者、心理健康的輔導者和日常事務的管理者[1]。
3.教學科研崗位。高等學校新引進的青年教師大部分都是擔任教學單位的教學科研工作和研究院、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的科研工作。
以云南大學2010年招聘計劃[2]133名為例,其中教學科研、實驗技術、教學科研輔助崗位:113人,占比84.96%;管理崗位:18人,占比13.53%;專職輔導員:2人,占比1.51%。
從中可以看出招聘的人員中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教師占了絕大比例,他們的發(fā)展也決定著學校未來的發(fā)展空間及教學科研的總體實力和水平,因此本文以下的討論主要就是以從事教學和科研崗位的青年教師為主。
二、高校新進青年教師的主要特征[3]
1.年輕化。高等學校新引進的青年教師一般都是經(jīng)過正規(guī)的本科、研究生教育后參加工作的,根據(jù)目前我國教育階段的設置推算,以小學7歲入學計算,博士畢業(yè)的年齡一般在27~29歲居多,一般不超過35歲,年紀較輕。因此,年輕化是高校引進青年教師的一個基本特征。
2.知識化。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和對高校教師要求的不斷提高,高校新進人員一般都是根據(jù)各個學校各學科發(fā)展的需要,引進本學科的專業(yè)人才。從引進人才的學歷學位看,高校的新進人員都有研究生學歷,具有碩士學位,大部分都是具有博士學位的人員,有的高校主要考慮中國科學院和“985”、“211”重點大學的博士生。這種對高學歷、高學位的客觀要求,使得高校新進青年教師的綜合素質(zhì)比較高,各個專業(yè)的人才濟濟,知識化的特征十分明顯。
3.專業(yè)化。高校引進青年教師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一方面是為了人才儲備,另一方面是為了彌補相關專業(yè)學科建設人才的不足和著眼于未來學科建設的需要。因此,在高校引進人員時,除了要考察應聘者的專業(yè)素質(zhì)和發(fā)展?jié)摿ν?,對所畢業(yè)學校在相關專業(yè)方向上的傳統(tǒng)和影響也是重點考察對象,這就決定了引進人員的專業(yè)水平的高度,因此,專業(yè)化成為高校新進青年教師又一個十分明顯的特征。
三、高校新進青年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4]
(一)教學工作繁重,經(jīng)驗不足
隨著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出生的教師逐漸退休,在加上學校的擴招,大學面臨著師資嚴重缺乏的問題。因此,青年教師一進校就直接上到管理、教學工作的第一線,工作量大。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訓,在教學經(jīng)驗方面憑以前自己上課時形成的教師印象進行,必然在系統(tǒng)性、科學性上產(chǎn)生欠缺,影響了他們教學的水平和質(zhì)量的提高。
(二)科研起步難,發(fā)展空間受限
青年教師由于大量的時間花在了教學工作和管理工作上面,剩余可以開展科研工作的時間相對就少,同時,來學校時間短,所擁有的科研條件如實驗室面積、儀器設備、學生等資源較少,同時也缺乏科研啟動的經(jīng)費。以上原因導致青年教師在科研上起步慢,空間也有限。
四、高校新進青年教師所面臨困境的相應對策
隨著我國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高校人事分配制度的進一步改革,對教師的考核一方面從定性向定量化轉變,另一方面考核的標準也日漸提高且綜合化和專業(yè)化。在高校越來越重視科研的情況下,科研的比重加大,甚至是評聘職稱時唯一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如何幫助新進青年教師進行發(fā)展,是高校做好教學、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礎。
(一)建立經(jīng)?;?、制度化的教師培訓工作[5]
教師培訓工作的主要內(nèi)容是提高青年教師的敬業(yè)精神、職業(yè)道德、教學和科研能力。
近年來,云南大學通過教師教學能力研修班這種形式對學校正高以下的教師進行了分批培訓,培訓邀請校內(nèi)外著名專家、學者講授師德、教法、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網(wǎng)絡資源的使用和如何開展科研教學工作等。雖然參加培訓并取得了結業(yè)證書是作為評聘職稱的必要條件之一,但對提高中青年教師的教學和科研能力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013年開始的云南省高等學校青年教輔人員培訓項目,對全省部分在實驗室工作的教師進行了師德、業(yè)務的培訓,并實際參觀了兩個國家級的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分別是云南大學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和云南師范大學的物理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對提高實驗教輔人員的業(yè)務水平及指明發(fā)展方向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二)青年教師加入科研團隊,盡快開展科研工作
云南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科研工作是以團隊來開展,每個團隊有1~2人為團隊負責人,5~10名教師,團隊由教師根據(jù)研究方向自由參與,團隊還有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形成一個梯次搭配、協(xié)調(diào)一致的研究隊伍。
新進青年教師進到學校后,根據(jù)自己的研究方向及興趣,選擇想加入的團隊,經(jīng)團隊負責人同意后,具體的科研工作就由團隊來指導,包括教學工作也是以團隊向學院填報。這樣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科研工作起步比較快,新進青年教師能得到較快的發(fā)展。
自2004年實行學院制建設和科研團隊建設以來,云南大學的化學學科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根據(jù)基本科學指標數(shù)據(jù)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簡稱ESI)2012年統(tǒng)計顯示:云南大學已經(jīng)有微生物學、化學兩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6],說明化學學科已有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在全球范圍內(nèi)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這說明了團隊在幫助青年教師成長和學科建設上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五、結語
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與成長是關系到學校未來建設和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戰(zhàn)略問題,直接關系到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教學科研質(zhì)量,是學校重要的基本建設之一。因此,積極對青年教師進行培訓、培養(yǎng),采取切實的制度和措施來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是學校在未來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保證,也是建設高水平大學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guī)定[Z].高等教育,2007,(4):35-38.
[2]遇難大學.云南大學2010年畢業(yè)生招聘公告[EB/OL].
http://ww.rsc.ynu.edu.cn/info/2010-04-21/0-1-190.html.
[3]張曉剛.促進高校新進青年教師健康成長的對策思考[J].人才培育,2009,31(1):170-172.
[4]劉淑紅,夏艷萍,陳素.高校教師的兩難困境和有效調(diào)節(jié)[J].宜春學院學報,2009,31(4):158-160.
[5]趙越超,徐世同.提高認識做好新形勢下高校教師培訓工作[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1,(4):66-67.
[6]云南大學科學技術處.我校微生物學、化學進入ESI全球前1%[EB/OL].
http://www.sto.ynu.edu.cn/kydt/24782.htm.
Abstract:Young teacher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faculty and the backbone of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work.This paper analyzes the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 job classification,the main problem facing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initiative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 combining with school practice in teacher training.
Keywords:Young Teachers;Train;Bui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