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慧玲
摘要:如何培養(yǎng)中年級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在教學實踐中,采用“以讀促學”的方式,可以較好地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的目的。
關(guān)鍵詞:中學語文;自主學習;模式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4-0263-02
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主張:教任何功課,最終的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他還指出: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和最大成功在于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論著《教學合一》中提到: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以上的觀點直指語文教育的核心——教學生學會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如何培養(yǎng)中年級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呢?在教學實踐中采用“以讀促學”的方式,可以較好地達到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目的。
一、預習中的初讀質(zhì)疑
課前預習、讓學生先學是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的前奏,學習方法則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學習的主動權(quán)。從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出發(fā),對學生提出相關(guān)的閱讀要求,使學生在初讀中學會嘗試讀懂課文,學會提出自己的疑惑,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目的性更加明確,做到帶著問題去讀書,也可以幫助學生學會自讀的方法。
1.通讀課文。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闭Z言學家呂叔湘也說過:“學習語文主要是讀,自己讀,七讀八讀,課文讀熟了,內(nèi)容也就理解了?!弊x,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寫作技巧,更有助于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增強聽課的目的性,可見“通讀”在預習先學中是不能忽視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所以要要求學生在學習一篇課文時,首先要放聲朗讀三遍以上,要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并能從讀中悟理、悟情、悟法,發(fā)現(xiàn)疑難。
2.在通讀的基礎(chǔ)上提出讀的要求,教給讀的方法。對于三、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初讀一篇新課文,讀完三遍后,也還難以達到正確、流利。所以在通讀的基礎(chǔ)上,要給學生提出讀的要求,并教給學生讀的方法:一是讀準字音,不懂的要動手查字典;二是讀通課文,要多讀幾遍,在熟讀的基礎(chǔ)上再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什么;三是抓住課文中的提示泡泡和課后問題來讀課文,看看通過朗讀,能不能解決這些問題。
3.讀通課文后教給學生質(zhì)疑的方法。“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fā)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蓖瑫r第二學段的閱讀目標也明確指出:“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所以引導學生拓寬思路,提出學習過程中的疑惑,在求知的、主動的狀態(tài)下學習是必要的。如何在初讀中尋找問題呢?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質(zhì)疑:一是找不理解的詞語質(zhì)疑;二是找不理解的句子質(zhì)疑;三是從文章的寫法上質(zhì)疑——為什么這么寫?好處在哪?四是想想學習這篇課文自己最想弄明白什么。
以上的三個預學要求可以借助“預學提綱”來落實。例如教學《觀潮》一課,可以設(shè)計如下“預學提綱”。
(1)讀課文3遍以上。一讀:找出生字新詞,通過查字典等看看該怎么讀,什么意思:①不認識的字有……(請注上拼音,想想按筆畫順序該怎么寫,怎樣才能容易記住它)②不理解的新詞有……(查字典,看看在課文中應該是什么意思)二讀:把課文讀通順,邊讀邊思考:①這篇課文主要介紹了什么?按什么順序介紹的?②這篇課文哪些描寫大潮的句子印象深刻,畫出相關(guān)的句子,運用抓關(guān)鍵詞品讀、想象畫面的方法進行圈點,并在旁邊批注。三讀:讀出自己的問題:①這篇課文中有哪些詞句不理解,畫出來。②關(guān)于這篇課文,提出的疑問是……
(2)查找“錢塘江大潮”的相關(guān)資料?!邦A學提綱”的運用使學生明確了每次讀課文的目標,也學會了初讀的方法,讀起來自然就輕松而有效了。
二、課堂中的朗讀理解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熏陶。”初讀時,學生已經(jīng)讀出了自己的理解與疑惑。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是要以讀為導,根據(jù)初讀的問題和步驟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自己解決疑難,復歸于學,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觀潮》的課堂教學中,采用四步讀書法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因為每一次的讀都有具體的目標,通過引導學生在一遍一遍的課文朗讀中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受到了錢塘江大潮的美麗壯觀,同時在讀中學生也領(lǐng)會到作者由遠及近的觀察方法及運用恰當比喻的描寫方法。
一讀,檢查預習,整體感知。首先讓學生分節(jié)朗讀課文,檢查讀準、讀暢的情況;其次出示文中的生字詞語,檢查預習情況;然后再說說課文主要介紹了什么;接著,再交流預習疑問。
二讀,培養(yǎng)語感。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語言,學習語言是領(lǐng)先感受和積累的。朗讀就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必須通過朗讀才能更充分地體現(xiàn)出來。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強調(diào):“朗讀是讓人感受,講解讓人知道,講解是死的,朗讀是活的?!彼越處熞匾曂ㄟ^自己的范讀來影響、幫助學生理解。檢查預習后,教師習慣性的范讀課文,學生用筆在課本上做出重音、停頓標記,并且思考教師為什么會這樣讀?如果自己讀,會怎樣讀?
三讀,理解課文。①帶著問題讀課文,看是否能夠從讀文中解決問題。教師范讀后,出示問題:《觀潮》主要介紹了什么?是按什么順序介紹的?你從哪些語句中讀懂的?②畫出第3、4自然段中的重點詞語、關(guān)鍵詞句,反復品讀,在朗讀中理解、質(zhì)疑。從中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理解的?然后交流理解。在這里可穿插用學生收集的資料、圖片等幫助他們理解。③理解后抓住“悶雷滾動、人聲鼎沸、風平浪靜、又沸騰起來、橫貫江面、白浪翻滾、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山崩地裂、顫動”等重點詞句進行朗讀指導。endprint
四讀,升華情感。
最后,采用教師引讀,男、女生賽讀等不同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讀出錢塘江大潮的氣勢,讀出作者的情感。就這樣,在朗朗的讀書聲中,教師既檢查了預習時的初讀情況,又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學文后的閱讀延伸
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語文學習能力的發(fā)展僅靠課堂與文本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所以在學習完課文后,教師要有意識地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進行合理有效的拓展延伸,這樣既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文本的進一步理解,同時也能激發(fā)他們的自主閱讀興趣,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還是以《觀潮》一課為例:在學完課文后,可以布置學生完成課后作業(yè)中的選做題“我要去搜集反映錢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圖片,再和大家交流?!痹诩薪涣鲿r,我發(fā)現(xiàn)大部分的學生都把興趣聚焦在錢塘江大潮的圖片上,由此可見,教師適時進行的有關(guān)文本的閱讀拓展,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在課堂中,為學生拓展閱讀的是宋代詩人陳師道的一首絕句——《十七日觀潮》“漫漫平沙走白虹,瑤臺失手玉杯空。晴天搖動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注釋:①十七日:農(nóng)歷八月十七、十八是錢塘江潮最為壯觀的日子。②漫漫平沙:廣闊無邊的江邊平坦的沙灘。③走白虹:走,奔跑和滾動;白虹:指錢塘江潮。④瑤臺:傳說中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⑤失手:因沒拿?。ㄓ癍h(huán))而倒翻。⑥晴天句:因滾動的錢塘江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藍天也搖動不止。⑦晚日句:因奔騰起伏的浪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落日沉下又浮起。)引導學生從古詩中去拓展閱讀,感受不同時代不同人筆下的錢塘江大潮的美麗壯觀。我先是讓學生讀通、讀順詩句,然后要求學生根據(jù)注釋試著理解全詩的內(nèi)容,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景象。一番交流后,引導學生思考:第一句詩運用了什么手法?表現(xiàn)了什么樣的景象?聯(lián)系課文的描寫方法,想想這樣寫有什么好處?結(jié)合注釋,通過朗讀品析,使學生從“漫漫平沙走白虹”一句的比喻中形象地感受到“潮頭像一道奔騰的白虹,剎時蓋滿了江兩岸的沙灘”的壯觀景象,又從“瑤臺失手玉杯空”一句中感嘆詩人神奇的想象。而從后兩句詩描寫的“近看潮水,藍天的倒影隨著浪濤的翻滾,在江底不停滯不前地搖晃;遠望西天,黃錯的落日隨浪濤的起伏,忽而上升,忽而下沉?!痹谶@一景象中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波瀾壯闊。理解完詩句后,再引導學生與課文對比發(fā)現(xiàn):同樣寫大潮的美麗壯觀,古詩只用了短短的28個字,可見古詩詞句的凝練和內(nèi)容的豐厚。然后,我又告訴學生:“關(guān)于描寫錢塘江大潮的詩句還有很多,描寫錢塘江大潮的文章也有很多,如豐子愷的《錢江看潮記》,同學們課余可以繼續(xù)去找來閱讀,并想一想,他們是怎么表現(xiàn)錢塘江大潮的,有收獲的可以找老師共同分享。”其次,在進行課堂練習時,我還鏈接了一篇題為《春潮》的短文,重點引導學生從文章的表現(xiàn)手法上去體會春潮的力量。就這樣,從圖到文的有層次拓展,學生的閱讀興趣被激發(fā)了。課后,果然有許多學生興致勃勃地跑來告訴我:“老師,陳師道還有一首《十八日觀潮》呢!”“老師,蘇軾曾寫過‘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老師,……”
在教學實踐中,緊緊地圍繞“讀”,通過“預習中的初讀質(zhì)疑,課堂中的朗讀理解,學文后的閱讀延伸”這三個環(huán)節(jié)實施教學,讓學生讀有目的、讀有方法,讓學生變?yōu)閷W習的主人,從而讓學生真正學會自主學習,在自主、探索中得到真正的發(fā)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