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美國傳播心理學發(fā)展的歷史流變

      2015-12-07 09:24:30柯澤
      新聞愛好者 2015年6期
      關鍵詞:心理學家傳播學心理學

      □柯澤

      美國傳播心理學發(fā)展的歷史流變

      □柯澤

      美國傳播學研究中一直貫穿著明顯的社會心理學傳統(tǒng)。一方面是在美國傳播學萌芽和發(fā)展的百余年間,美國大量重要的社會心理學家參與了傳播學研究的建設歷程;另一方面是,美國傳播學研究從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中借鑒和吸收了大量的思想資源和研究方法。20世紀60年代前后,美國傳播學研究已經開始努力將傳播學與心理學融合為一門新型學科,80年代后,隨著美國媒介心理學學會的成立,經過眾多傳播學學者以及社會學學者和社會心理學學者的共同努力,一門新型學科——傳播心理學已經形成。事實上,在美國和西方國家,學術研究心理學化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趨勢。

      傳播心理學;媒介心理學;媒介心理學會;政治心理學

      心理學發(fā)展的百余年間曾經與其他許多學科交叉融合,形成眾多與心理學相關的邊緣學科,如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醫(yī)學心理學、兒童心理學、文學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等。這些學科大多屬于心理學的應用學科,有些學科偏重自然科學,有些則偏重社會科學。

      心理學與傳播學的相遇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前后,在西方心理學界,人們普遍將涉及傳播心理的那部分研究歸入心理學的應用研究領域,盡管美國主流心理學界也在努力將傳播心理學(他們更多地稱之為媒介心理學)發(fā)展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但是至少在主觀上確實很少有人愿意把這類研究看作傳播學的分支研究。

      一、20世紀60年代前后美國傳播心理學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20世紀60年代前后,美國和西方學術界就出現了以傳播心理學冠名的學術專著,比較早的著作是1963年在美國出版的《傳播心理學》,作者為美國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Jon Eisenson,印地安那大學的J.Jeffery Auer,以及威斯康星大學的John V.Irwin。此書部分內容最早出版于1938年,書名為《演說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Speech)。該書討論的中心內容是演說心理,涉及演說的性質、起源與目的,演說的基本心理規(guī)律和傳播過程,個體和群體在各類演講中的基本心理特征,該書最后討論了演說與人格的關系。作者在第五章“群體傳播”中專門辟出一節(jié)討論廣播和電視心理,作者論述道:“廣播電視節(jié)目中有20%的節(jié)目涉及演講、訪談、小組討論以及評論,這些內容都是為了告知或者勸服廣播電視受眾。就本質而言,這些節(jié)目都具有公共演講的性質。基于這一理由,我們在這本書中特別關注廣播電視心理?!盵1]這也許是美國和西方學術界最早專門研究廣播電視心理的著作,盡管作者把研究的對象局限在廣播電視節(jié)目中涉及談話和演講的那一小部分內容。

      1967年另一本同名傳播心理學著作在歐美出版,該書作者為George A.Miller。作者在序言中聲稱:“這本論文集討論了多方面的問題,從計算機自動化到心理研究和超自然現象,但是這些不過是問題的表象。這本書實際上關注的是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即總結人類在收集信息、處理信息過程中所形成的認知規(guī)律?!保?]該書收錄了作者過去發(fā)表的七篇有關傳播心理的論文,內容涉及信息與記憶、大腦信息處理的容量和極限、傳播體系中的人類聯(lián)想計算機、傳播以及認知之間的關系等。無獨有偶,1968年美國又出版了一本同名傳播心理學著作,作者為Daniel K.Stewart。該書集中討論了傳播中的觀念和意義,如何測量和評估傳播過程、傳播與理解之間的關系、傳播與觀念傳播過程中意義的模式、傳播與真理等。

      1968年John Parry的《人類傳播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Human Communication)在美國出版。該書以信息為核心概念,廣泛討論了與信息相關的心理學問題,主要包括信息的類型、人類傳播的障礙、復雜行為中的傳播難題等。該書最能夠體現傳播心理學特點的是最后一部分內容,即“心理學視閾中的傳播學”,這一章實際上討論的是傳播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問題。在作者看來,盡管從伽利略到培根幾乎所有的科學研究都在追求控制試驗,盡管控制試驗已經成為物理學和諸如生物學之類的大多數學科中的有效研究方法,但是作者反對完全以純試驗的物理方法去研究傳播心理學問題。作者論辯道:“如果心理學家堅持將此類控制試驗方法應用于所有的人類行為研究中,其結果將是背道而馳。”[3]作者認為:“物理學的研究主題是物質的結構,而心理學的研究主題是行為的結構,行為植根于認知和心理經驗之中,而認知和心理經驗并非完全是環(huán)境的產物,而是受到智力、先前的經驗以及當下情境的綜合影響?!保?]作者認為在實驗室中人們很難完全再現心理反應的真實情景。顯然,作者試圖通過這種討論為未來的傳播心理學研究提供方法論基礎。

      另外一本值得一提的著作是《大眾傳播的游戲理論》(The Play The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該書出版于1967年,1987年再版,作者為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教授William Stephenson,但是他的本行是心理學,所以《大眾傳播的游戲理論》這部著作仍然可以看作美國心理學界的研究成果。不同的是,這本書不是以傳播心理學之類的字眼命名,但是由于該書結合大眾傳播比較緊密,又以游戲這樣一種人類普遍的心理訴求作為理論基礎,確實創(chuàng)造了一套獨特的傳播心理學理論學說。

      20世紀60年代以后的一二十年間,歐美學術界有關傳播心理學的探索體現出以下幾個基本特點:其一,有關傳播心理學的研究主要在心理學領域發(fā)生,新聞傳播學界似乎還沒有意識到傳播心理學有可能發(fā)展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領域,60年代以后,包括60年代以前長達幾十年的時間內,新聞傳播學界沒有出版過一本傳播心理學方面的學術著作;其二,此間心理學界關于傳播心理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類傳播的基礎領域,研究的問題也主要是一些最基本的問題,這些問題所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包括語言傳播、演說傳播、信息傳播,甚至包括文學批評傳播、教育傳播、科學傳播等領域,相反,此間傳播心理學研究卻很少涉及新聞傳播領域;其三,心理學界關于傳播心理學的研究其實是以信息傳播中的心理學問題為邏輯起點,這表明60年代前后歐美心理學界已經敏銳地意識到一個無處不在、影響深遠的信息時代已經到來,在這樣一個信息時代,與信息傳播相關的心理學問題應該受到足夠的重視。

      二、20世紀80年代媒介心理學研究的興起以及媒介心理學會的成立

      其實,在美國學術界占據傳播心理學制高點的始終是心理學專家,1985年媒介心理學學會(AMP, Association of Media Psychology)的正式成立應該是西方傳播心理學發(fā)展中的一個標志性事件。這個學會的發(fā)展可以追溯到1982年,當時美國一批精神健康專家聚集在一起,發(fā)起成立了該學會,Jacqueline Bouhoutsos是這一組織的創(chuàng)始人。1982年3月,媒介心理學學會在美國圣迭戈召開了首屆學術會議,隨后又分別于1983年秋、1984年在舊金山和洛杉磯召開了兩次學術會議。

      1985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召開的美國心理學年會上,媒介心理學學會的組織成員要求大會討論正式成立一個媒介心理學會組織,經過民主投票,大會正式通過媒介心理學學會為美國心理學會的第46個分支機構,Jacqueline Bouhoutsos成為第一任主席。[5]

      媒介心理學學會定期出版學術簡報《擴音器》(The Amplifer),每年兩期,主要刊發(fā)本會會員的原創(chuàng)稿件。從2001年至今,已經出版27期。同時,這個學會目前已經出版了兩本具有學科開拓性質的論文集,即《心理學和媒介的發(fā)展前景》(Perspective on Psychology and the Media,Published b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7)和《再看心理學和媒介》(Psychology and the Media:A Second Look,Published b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9)。

      媒介心理學學會從屬于美國心理學會這一事實明確無誤地表明它們努力的目標是要建立從屬于心理學范疇的媒介心理學或傳播心理學。事實上,在美國最早從事媒介心理學研究的許多專家都是因為職業(yè)需要而與現代媒介發(fā)生了密切聯(lián)系,他們或者是作為嘉賓、觀眾參加電臺、電視臺的節(jié)目,或者是作為專家在報刊上開辟心理學專欄,從而認識到心理學知識對于大眾的重要性,認識到媒介在傳播心理學知識方面的優(yōu)勢和力量,認識到心理學家對于現代傳媒和大眾的重要性。這些以職業(yè)心理學家身份和職業(yè)知識背景介入到傳媒領域的心理學家被稱為媒介心理學家,許多心理學家因為與傳媒發(fā)生了密切的職業(yè)關系,又從傳媒與心理學或者從傳媒與心理學家的關系這一角度去研究所謂的媒介心理,這樣的研究被稱作媒介心理學研究。

      《心理學和媒介的發(fā)展前景》一書中收錄了《媒介心理學的先驅》一文,詳細介紹了20世紀50年代以來那些活躍于現代媒介中的心理學家的職業(yè)經歷,這些先驅包括Joyce Brothers、Sonya Friedman、Pat and Barry Bricklin、Toni Grant、Joy Browne、Lawrence Balter等人。

      作為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名教師,出于有效普及心理學知識的宏愿,Joyce Brothers從1959年開始先后在美國大都會教育電視臺(Metropolitan Education Television)、NBC以及ABC電視臺創(chuàng)辦心理節(jié)目,她因此成為所謂的傳播心理學專家的先驅。在《媒介心理學的先驅》這篇文章中,Joyce Brothers回憶說:“當我開始進入這個領域的時候,人們確實如饑似渴地需要得到幫助,人們迫切需要心理學家?guī)椭麄冊\斷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問題。”她總結說:“我不知道這項生意的靈魂是什么,我只是在大家都還不知道的時候步入了這個領域,然后請求它們(電視臺)為我提供節(jié)目平臺,我是第一個進入這個領域的人?,F在這項事業(yè)非常成功,在幾乎所有的大城市都有很多媒介心理學家?!保?]

      跟Joyce Brothers一樣,Sonya Friedman也是一位自己主動介入到媒介領域的心理學專家,當他從Wayne State University(美國韋恩州立大學)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后,他注意到一家名字為《古怪》的報紙居然沒有心理學欄目,他自告奮勇給那家報紙的主編打電話,要求為報紙?zhí)峁┓?。他最終得到機會為那家報紙寫了數年心理評論,其獲得的報酬從最初10美分接一次電話,到后來10美分寫一篇心理評論。他后來得到機會為《底特律自由報》(Detroit Free Press)的一個評論周刊撰寫了差不多10年的文章,其獲得的報酬價格上升為每篇評論100美元。在他作為職業(yè)媒介心理學家的一生中,他還受雇于ABC、CNN等廣播電視媒體。因此,Sonya Friedman自豪地宣稱:“縱觀我作為媒介心理學家的歷史,我和Toni Grant以及Joy Browne屬于第一批從事廣播服務的心理學家,我不知道是否還有任何人在我們之前曾經被雇用從事國內新聞廣播報道?!保?]

      Pat and Barry Bricklin是一對心理學家夫妻,他們從1965年開始受邀擔任CBS一檔心理節(jié)目的嘉賓,當時很少有心理學家參與到媒介中。他們決定冒一次險,他們?yōu)檫@檔廣播欄目工作了5年,后來為另外一檔電視欄目工作,一直到80年代。作為為媒介工作了一輩子的心理學家,他們總結了自己的一生,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我們應該自問一些重要問題,因為這些問題關系到我們的職業(yè)責任。首先,作為心理學家是否應該介入到媒介領域,尤其是介入到那些有受眾參與的節(jié)目中?其次,心理學家肩負職業(yè)責任和職業(yè)倫理參與到這類節(jié)目中能否促進心理學本身的發(fā)展?我們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保?]

      另外一位心理學家Toni Grant參與媒介活動的經歷與前面幾位有所不同,1972年Toni Grant主動寫信給一家地方電臺的主管,請求開辦一個心理欄目,主管對這樣一個欄目的前景并不樂觀,不過最后還是同意將午夜12點到凌晨5點的時段拿出來交給Toni Grant,開辦了一個名為Dr.Toni Grant的欄目。事實證明,這個欄目運行得非常成功,一年之內該欄目的播出時間就調整到黃金時段。由于收視率迅速提高,全美國數百家電臺開始訂購該節(jié)目,1981年該節(jié)目進入全國辛迪加系統(tǒng),取得巨大成功。

      Joy Browne作為媒介心理學家的職業(yè)生涯始于1978年,當時位于波士頓的一家媒介機構WITS的銷售總經理打電話給Joy Browne,邀請他作為嘉賓參與到一個談話節(jié)目中,Joy Browne勉為其難地答應了,但是當他發(fā)現作為一個欄目的主要嘉賓可以很快擁有300萬到500萬聽眾的時候,他開始意識到心理學家參與到媒介中的重要性。他在WITS服務了3年后又先后在KGO、ABC、WOR等著名媒體工作。他認為:“一般的新聞使人感到痛苦,而我所做的,從理論上說,讓人感到快樂?!保?]

      作為紐約大學的一名心理學教授,Lawrence Balter幾乎參與到美國所有重要的廣播電視媒體扮演媒介心理學家的角色,如:為CBS的一個教育電視欄目Sunrise Semester工作;為NBCTV-owned的一個電視欄目Children and All That Jazz工作,并因此獲得美國心理學學會頒發(fā)的媒介獎;為紐約的一家商業(yè)電臺WABC Talk radio工作;為ABC Talk radio network工作;80年代中期受雇于CBSTV一檔早間新聞欄目;1987年受雇于位于紐約的WABC TV等。Lawrence Balter認為:“心理學家參與到媒介中有許多益處,首先,這可以為公眾提供有效和準確的心理學知識,它可以使公眾了解心理學家的工作?!保?0]

      事實上,在美國,所謂的媒介心理學家已經發(fā)展成為一個頗具規(guī)模的職業(yè)群體,目前在美國媒介領域數以萬計的具有心理學家背景的人正在專門從事媒介心理學工作。美國心理學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已經建立三個涉及傳播和公共關系的永久部門——公共信息委員會(Public Information Committee,PIC)、公共傳播辦公室(Public Communication Office)和公共關系實踐主管辦公室(Public Relations Office of the Practice Directorate)。美國心理學學會還建立了媒介推薦服務數據庫(Media Referral Service),通過這個數據庫核準并向媒介推薦具備資格接受采訪、愿意為媒介提供服務的心理學家名單。這個數據庫儲存了1500名有興趣參與媒介實踐的美國心理學學會會員專家的資料,每年有5000到6000名會員專家通過該數據庫推薦接受媒介采訪并參與到媒介實踐中。[11]

      在大眾傳媒研究者看來,傳播心理學或者媒介心理學的重心似乎應該以大眾傳媒本身為主體,但是在美國心理學與傳播學、心理學與媒介相會的半個世紀中,所謂傳播心理學或者媒介心理學研究的主體似乎一直在心理學界,而研究的目的多半也是為心理學的學科發(fā)展以及心理學家的職業(yè)拓展服務。尤其是所謂的媒介心理學的引領者幾乎全部是活躍于媒介領域的心理學家,他們參與媒介的主要目的無非是要借此傳播心理學知識,謀求作為心理學家個人和群體的職業(yè)發(fā)展,所謂傳播心理學或者媒介心理學在美國的產生緣由和發(fā)展結局多少讓人感到意外。

      表1:《心理學和媒介的發(fā)展前景》簡要分析

      媒介心理學學會在其2005年修訂的章程中清楚地表明它們的學術努力方向,章程的第二節(jié)“宗旨和目標”專門約定了媒介心理學學會的目標,內容如下:

      本分會的宗旨和目標是增進心理學家在傳統(tǒng)媒介和新興信息傳播技術中研究、應用、培訓、教學以及實踐的角色地位。傳統(tǒng)媒介包括廣播、電視、電影、視頻以及印刷媒介。新興信息傳播技術包括互聯(lián)網、遠程診斷(telehealth)、遠程學習、虛擬現實、人機界面的新發(fā)展和應用(包括機器人技術和各種形式的腦信號傳播以及其他先進技術)。本分會的具體目標如下:

      1.鼓勵有關媒介心理、有關新技術與心理學和心理學家互動的理論與應用研究。

      表2:《再看心理學和媒介》簡要分析

      2.支持有關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傳播效果的研究,支持有關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在傳播心理學知識方面的效果研究。

      3.扶持心理學家和分會會員學習使用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以便向大眾傳播心理學知識,以此幫助那些尋求改善生活質量、情感質量和有關環(huán)境質量的人們。

      4.培訓心理學家更加有效地使用各種形式的媒介,以向大眾傳播科學和專業(yè)的心理學知識,向大眾介紹新技術對人類行為以及交往互動方式造成的沖擊和影響。

      5.在媒介培訓活動、媒介推薦服務以及公共教育工程等領域與美國心理學學會展開合作。

      6.收集和傳播有關遠程診斷、納米技術、智能機器人以及其他與媒介心理相關的新技術、新議題的信息。

      7.鼓勵在從事媒介研究,利用媒介向公眾傳播心理學知識,提供心理學服務的同時,嚴守美國心理學學會規(guī)定的倫理標準和行為準則。[12]

      美國媒介心理學關于學會宗旨和目標的描述可以從職業(yè)互動、職業(yè)培訓、傳播知識、提供服務幾個方面來概括。所謂職業(yè)互動是指心理學家如何參與到媒介實踐中去,如何與媒介形成互動,研究在這種參與、接觸和互動中出現的種種問題,這是媒介心理學學會所有組織活動的邏輯起點;所謂職業(yè)培訓是指為心理學家提供有效參與到媒介實踐中的各種必備技能,要解決的是參與能力和參與手段的問題;所謂傳播知識是指心理學家參與媒介所借助的優(yōu)勢工具,即自己所掌握的專業(yè)心理學知識;所謂提供服務是指媒介職業(yè)心理學家參與到媒介的根本目的,就是為受眾和公眾提供服務,以改善公眾生活。由此可見,在美國無論是心理學家參與到媒介實踐中,還是這些心理學家發(fā)起組織媒介心理學學會,他們根本的興趣并非在于要建立一個以新聞傳播學為母體的獨立學科,甚至也不在于建立一個以心理學為母體的獨立學科,他們的主要興趣在于如何利用媒介,通過傳播心理學知識為公眾提供服務。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與心理學家開設自己的私人診所并無什么區(qū)別,區(qū)別在于私人診所心理服務發(fā)生在自己的診所內,服務對象局限于有限的人群,而媒介心理服務發(fā)生在媒介機構,服務對象是數以十萬計甚至數百萬計的受眾。從根本上說,美國的媒介心理組織活動不過是心理學的應用活動。

      但是,既然在美國有這么多心理學家參與到媒介中,既然媒介心理學已經被公認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那么圍繞媒介心理的研究絕不會長久局限于心理學家如何更好地與媒介互動,更好地傳播心理學知識,為公眾服務之類的話題。職業(yè)心理學家必然會以自己的知識優(yōu)勢去拓展媒介心理學的研究領域,這正是媒介心理學學會成立以來人們看到的新變化。

      表3:《媒介心理學》1999年第1期簡要分析[13]

      三、《心理學和媒介的發(fā)展前景》《再看心理學和媒介》以及《媒介心理學》期刊內容分析

      從《心理學和媒介的發(fā)展前景》和《再看心理學和媒介》兩本書收錄的文章可以看出,美國媒介心理學關注的領域其實遠非諸如職業(yè)互動、職業(yè)培訓、職業(yè)服務之類的實際應用領域,他們的研究從一開始就向正統(tǒng)傳播學研究的經典領域擴張。以下是對這兩本重要論文集的一個簡要分析。

      《心理學和媒介的發(fā)展前景》共收錄有9篇文章,包括一篇后記,分研究、實踐和后記三部分。

      從表1可以看出,文章作者身份7人為大學教師,5人為私人心理診所專家,考慮到作者合作論文因素,二者實際上各占一半。該書論題偏向傳播學經典研究領域的論文4篇,偏向心理學家媒介參與實踐研究的論文4篇,涉及媒介心理學學科建設探討的論文1篇。從論文的母體學科偏向來看,偏向傳播學母體學科的論文4篇,偏向心理學母體學科的論文5篇。

      《再看心理學和媒介》共收錄8篇文章,包括通過互動塑造媒介形象、印刷媒介、廣播和電視以及不同群體的媒介形象幾個部分。

      表4:《媒介心理學》2010年第4期簡要分析[14]

      從表2可以看出,文章作者身份5人為大學教師,6人為私人心理診所專家。該書論題偏向傳播學研究領域的論文4篇,偏向心理學家媒介參與實踐研究的論文4篇。從論文的母體學科偏向來看,偏向傳播學母體學科的論文4篇,偏向心理學母體學科的論文4篇。

      綜上所述,作為媒介心理學學會的兩本重要論文集,從作者身份、論文涉及領域以及母體學科偏向三個重要指標來看,兩本書的研究內容并沒有局限于學會章程所規(guī)定的目標之內,而是更多地體現出融合心理學和傳播學學科知識,建設傳播心理學學科體系這樣一個更為宏大的目標。

      作為美國最重要的傳播心理學專業(yè)學術刊物,《媒介心理學》自創(chuàng)刊以來,已經表現出心理學與傳播學相互融合的強烈趨勢。《媒介心理學》創(chuàng)刊于1999年,該雜志每年4期,截至2010年12月,該雜志已經出版14卷共44期,是歐美規(guī)模最大的媒介心理學方面的學術期刊。為了研究《媒介心理學》發(fā)表的論文所體現出來的學科特點以及與傳播心理學理論建設之間的關系,下面選取該雜志1999年第1期(創(chuàng)刊號)以及2010年第4期的部分內容進行綜合分析,8篇論文取自《媒介心理學》數據庫。《媒介心理學》每期抽取4篇論文刊發(fā)在自己的數據庫中,因此下面8篇論文樣本應該符合隨機原則。

      《媒介心理學》雜志內容分析(見表3、表4):從表3和表4可以看出,8篇論文總共29名作者,身份全部為大學教師。8篇論文中論題偏向傳播學研究領域的6篇,偏向傳統(tǒng)心理學研究領域的2篇,未見有關媒介從業(yè)經歷介紹以及媒介經驗探討類型的論文。從論文的母體學科偏向來看,偏向傳播學母體學科的論文6篇,偏向心理學母體學科的論文2篇。

      從上面獲得的數據看,《媒介心理學》是一個主要匯集學術界同仁進行傳播心理研究的專業(yè)期刊,它從創(chuàng)刊起就沒有把自己設定在心理學家與媒介關系這個角度去探討媒介心理和傳播心理問題,《媒介心理學》探討的問題基本上集中在傳播效果方面,這也是當代歐美傳播學界討論的一個主要議題。

      四、余論:當代歐美學術研究心理學化的趨勢

      事實上,在美國從事媒介心理學研究的職業(yè)隊伍越來越龐大,力量也越來越雄厚。最近十幾年來,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已經開始大量出現與媒介心理學或者傳播心理學相關的重要學術研究機構和學術期刊,除了上面提到的《媒介心理學》(Media Psychology),還有《美國媒介心理學》(American Journal of Media Psychology)、《媒介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Media Psychology,JMP)以及《媒介心理學評論》(Media Psychology Review)等。

      美國媒介心理學的研究領域越來越偏離媒介心理學學會所定義的狹隘概念,趨向于以傳播學為母體學科的真正跨學科建設的思路。媒介心理學之類的組織雖然主觀上無意將媒介心理學發(fā)展成為傳播學的一個研究分支,但是在客觀上卻促進了傳播心理學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的形成。

      事實上,當代歐美學術研究心理學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以政治心理學為例,就在當代美國傳播心理學和媒介心理學快速發(fā)展的時候,美國和歐洲政治心理學的發(fā)展也格外引人注目,政治心理學與目前正在興起的傳播心理學存在許多共同的研究領域,它們的共同興起實際上正是歐美學術心理學化的又一反映。1978年,國際政治心理學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Political Psychology,ISPP,http://ispp.org)的成立標志著政治心理學被西方政治學界所普遍認同。

      一切社會事實都是心理事實,一切社會問題都可以還原到人類心理水平加以解釋,這并非美國社會學前輩的專斷,這一理論言說很可能就是對人類和社會發(fā)展的真實描繪。就本質而言,人無非是具有情感、認知、意志、判斷以及高級行為的社會動物,無論人類以何種方式、出于什么目的參與到社會活動中,其實都離不開人的心理活動,從人類心理的角度去解釋人類行為,這或許就是一種終極解釋。

      社會生活永遠不會按照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所界定的學科分類邏輯去發(fā)生和演變,社會生活永遠遵循自己的邏輯展開,當人類試圖描繪和解釋異常復雜的社會現象的時候,心理學的參與就成為一種必然,因此以心理學為母體學科或者以心理學為輔助學科的跨學科研究必然會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顯著特征。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傳播學研究的社會心理學傳統(tǒng)”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13YJA860013)

      [1]John Eisenson.The Psychology of Communication.New York:Appleton-Century-Crofts,Division of Meredith Publishing Company,1963:310.

      [2]George A.Miller.The Psychology of Communication.New York:London,Basic Books.Inc,1967.

      [3]John Parry.The Psychology of Human Communication.New York:American Elsevier Publishing Company,Inc,1968:181.

      [4]John Parry.The Psychology of Human Communication.New York:American Elsevier Publishing Company,Inc,1968:182-183.

      [5]Sam Kirschner and Diana Adile Kirschner(eds.)(1997.)Perspective on Psychology and the Media序言部分…Perspective on Psychology and the Media,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6]Sam Kirschner and Diana Adile Kirschner(eds.)Perspective on Psychology and the Media,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7:123.

      [7]Sam Kirschner and Diana Adile Kirschner(eds.)(1997.)Perspective on Psychology and the Media,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7:125.

      [8]Sam Kirschner and Diana Adile Kirschner(eds.)(1997.)Perspective on Psychology and the Media,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7:127.

      [9]Sam Kirschner and Diana Adile Kirschner(eds.)(1997.)Perspective on Psychology and the Media,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7:131.

      [10]Sam Kirschner and Diana Adile Kirschner(eds.)(1997.)Perspective on Psychology and the Media,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7:135.

      [11]Lita Linzer Schwartz(eds.)(1999)Psychology and Media:A Second Look,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9:10.

      [12]媒介心理學學會官方網站Retrieved from http://www.apa.org/ divisions/div46/newsletter.htm l

      [13]http://web.ebscohost.com.proxy.bib.uottawa.ca/ehost/pdfviewer/ pdfviewer?hid=104&sid=ef413fec-c357-4c8b-b9dc-fbf44509ee51%40sessionmgr113&vid=3

      [14]http://www.informaworld.com.proxy.bib.uottawa.ca/smpp/section?content=a931245081&fulltext=713240928

      (作者為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新聞學博士、社會學博士后、高級記者,加拿大渥太華大學訪問學者)

      編校:趙亮

      猜你喜歡
      心理學家傳播學心理學
      誰更難過
      意林(2020年22期)2020-12-04 08:14:52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2016央視春晚“咻一咻”的傳播學解析
      新聞傳播(2016年10期)2016-09-26 12:14:47
      傳播學視閾下新一代“四有”革命軍人的培養(yǎng)研究
      新聞傳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4:45
      相遇中的“傳播”:傳播學研究反思
      新聞傳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美國心理學家:讓孩子成功要做7件事(下)
      啟蒙(3-7歲)(2016年10期)2016-02-28 12:27:09
      美國心理學家:讓孩子成功要做7件事(上)
      啟蒙(3-7歲)(2016年9期)2016-02-28 12:26:57
      孙吴县| 江口县| 黑山县| 永定县| 长寿区| 浦县| 乐昌市| 金沙县| 博湖县| 永登县| 嘉义市| 沁水县| 四会市| 北流市| 进贤县| 芦山县| 泗阳县| 陈巴尔虎旗| 若羌县| 壶关县| 务川| 石屏县| 禄丰县| 朝阳区| 鄱阳县| 宁夏| 武隆县| 改则县| 长沙县| 监利县| 罗定市| 内乡县| 西畴县| 景谷| 阿巴嘎旗| 澄江县| 永登县| 襄垣县| 加查县| 含山县| 安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