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淑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各地區(qū)、學校都蘊藏著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fā),積極利用?!钡胤轿幕Y源是人類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對民族、個人的發(fā)展影響是至為深遠的。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我校所在地贛馬鎮(zhèn),是贛榆縣宋、元、明、清、民國六朝縣衙所在地,清末贛榆“懷仁書院”的院址就在文峰塔下,“文峰夕照”是聞名遐邇的“贛榆八景”之一。一百多年來,文峰塔見證了贛榆縣特別是贛馬鎮(zhèn)教育的發(fā)展,在文峰塔叮當悅耳的鈴聲中,在懷仁書院濃郁的書香浸潤下,贛馬鎮(zhèn)已經形成了極具書香特色的地方文化——文峰文化,成為本縣文人薈萃、靈氣氤氳之地。近幾年來,我校建設了以“文峰文化”為核心的校園文化體系,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征、特點鮮明校本課程體系,為我校的語文教育提供了獨具特色、人文內涵豐富的語文課程資源。
一、融合:建構“以教科書為載體、以課堂為平臺、以文化為基石”的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育的主陣地,是學生系統(tǒng)學習各種語文知識的直接渠道。為此,我經常深入鉆研教材,有意識地把我校編選的校本課程教材《文峰》和《智賢》的相關內容有選擇地融合到教學過程中。這樣做,不僅豐富了語文教學內容,使我的語文課堂教學多元化、人文化,更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我的語文課堂變得多姿多彩。課堂活動環(huán)環(huán)緊扣、層層遞進,每堂語文課都是集語言積累、文化傳承、思想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活動,建構了“以教科書為載體、以課堂為平臺、以文化為基石”的新型語文教學模式,讓學生們在學習中成長、在感悟中進步。也使我?;凇拔姆逦幕钡男@文化內涵在潤物無聲的語文學習中悄然走進了學生的心田。
例如在教學《埃及的金字塔》一課時,我首先問學生:“在你們心目中,贛馬鎮(zhèn)的什么建筑最值得你們驕傲?”幾乎是所有的學生同時脫口而出:“贛馬的文峰塔?!睘槭裁磳W生的答案如此統(tǒng)一呢?這要先從文峰塔的來歷說起。贛榆文峰塔現坐落于贛馬高級中學校園,是一座四層高的磚木結構、閣樓式古塔,塔高14.2米,是江蘇著名的十二塔之一。清末贛榆縣知事徐樹鍔到任時,發(fā)現贛榆縣在1882年竟無一人中舉,為激勵后人上進,改變贛榆縣文化落后現狀,親自主持興建了此塔,取名“文峰”(意為學文登峰)。一百多年來,贛馬人一直以文峰塔為傲,關于文峰塔的故事一直口耳相傳,長輩們都用文峰塔的故事來激勵子孫好學上進、發(fā)奮讀書,可以說“文峰塔”在贛馬人心中是神圣的建筑。因此,新課伊始,學生對我問題的回答才會如此一致。我告訴學生,“埃及的金字塔”在埃及人民心中的地位和價值,就和“文峰塔”在贛馬人民心目中崇高的價值是一樣的。找到了情感上的共鳴點以后,學生的學習熱情被真正點燃了,《埃及的金字塔》這一課的教學進行得非常順利,每提出一個問題,學生們都積極地討論回答;每布置一個任務,學生們都認真思考、各抒己見。
教學活動進入拓展練習階段,我首先出示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文峰塔的歷史、建筑特點,以及在“文峰”精神感召下學有所成,為我國的心理學研究做出突出貢獻的當代著名心理學家朱智賢先生的生平事跡和主要成就。然后,我出示了我校“敬賢樓”和朱智賢先生塑像的圖片,告訴學生我校的教學樓命名為“敬賢樓”,就是為了紀念朱智賢先生,向朱智賢先生表示敬意,倡導廣大師生向朱智賢先生學習。講述時,我看到學生們都瞪大眼睛,眼神里充滿了驚奇和敬佩——他們都沒想到自己的家鄉(xiāng)能有這么了不起的大學問家,甚至有的同學竟然與朱智賢是一個村子的?!鞍駱拥牧α渴菬o窮的”,任何言之鑿鑿的說教也不如在學生身邊出現的活生生的人和事更有說服力,我也就順勢教育學生要向各個時期的贛馬名人學習,發(fā)揚光大文峰精神,從小樹立遠大的志向、打好知識基礎,做一個對家鄉(xiāng)建設和祖國騰飛有貢獻的人。最后,我布置了兩道延伸性的課后作業(yè):1.到圖書館或在網絡上搜集有關埃及金字塔的信息,深入、全面地了解金字塔的知識;2.到民間走訪、到網上搜集關于“文峰塔”以及贛榆的文物遺跡、名人軼事的資料,然后每人寫一篇日記。
語文課堂教學如果僅僅拘泥于教科書,脫離了社會生活和民族文化,就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會使教學過程變得干癟乏味;只有把語文課堂教學與學生熟悉的社會文化和生活環(huán)境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感情共鳴和學習熱情,使語文課堂教學變得充實、飽滿、富有張力和活力,讓 “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讓學生的語文學習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使他們的學習活動浸潤在濃郁的文化氛圍和書香氣息中。我想,這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追尋的目標。
二、參與:以網絡為載體,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作用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是指人們具有使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并借此解決語言文字方面的理解和運用問題,更好地溝通、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教育主管部門開通的“人人通”學習平臺和學校網站,以及QQ群等網絡平臺為廣大師生構建了學習、交流的廣闊空間。
1.倡導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
為了激發(fā)廣大師生的集體榮譽感、深入開展我校基于“文峰文化”的校園文化建設,學校開展了全校師生為學校的景點命名,為學校路牌、廊道標語出點子的活動,正好“人人通”學習平臺全面開通了,這為我校廣大師生集思廣益、交流共享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學們根據學校發(fā)布的活動要求,開動腦筋,搜集資料,然后把自己為學校植物園、池塘、亭軒、小徑等景觀的命名,為學校路牌、廊道等搜集到的標語、警示語都上傳到我校的“人人通”學??臻g里,大家熱烈地討論、修改,學校領導把全校師生討論的結果進行優(yōu)選、匯總,并把采納的命名和標語在“人人通”空間和學校網站公布,交付廣告公司制作標牌。
很快,校園里煥然一新,同學們驚喜地發(fā)現,學校有的景物是自己命名的,有的路牌上赫然寫著自己上傳的內容。他們指著閃耀著自己智慧光芒的標牌“驕傲”地告訴周圍的同學“我給池塘起的名字被學校采納了!”“這上面的內容是我上傳的!”……他們臉上洋溢著幸福和自豪的神采。
物質是精神的載體,校園內的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識別系統(tǒng)中的視覺文化系統(tǒng),如建筑物、自然物、名人塑像、勵志標語、行為規(guī)范等各種校園文化設施,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直觀體現,具有“桃李不言”的教育功能,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暗示和熏陶。因此,學校開展的這次活動有著非凡的積極意義,它讓廣大師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透徹地理解了我?;凇拔姆逦幕钡男@文化建設的內涵和精髓,使我校理念文化系統(tǒng)中的辦學理念、校訓校規(guī)等得到生動的闡釋和推廣,讓學生們在活動中開懷、在活動中進步,讓“文峰精神”于無聲無息中在學生們心中扎了根,也必然會開放美麗的智慧之花。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班級文化建設
我班的黑板報由班委會根據學校每月宣布的校園文化活動主題定期更換,黑板報始終留一塊版面介紹文峰文化知識。從搜集素材到設計刊頭版面以及黑板報的抄寫,全部交給學生操作,我在這一過程中適時糾正和補充,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智慧和才干。班委會的同學把精心挑選的同學們的書法、繪畫、手工、作文、獎狀等貼在榮譽欄、作品欄中,向全班同學進行展示。對于作品被選中的同學來說,這是莫大的榮譽與鼓勵,對于沒有作品上墻報的同學來說,這是莫大的鞭策與激勵……
我還要求學生把板報和墻報的內容拍成圖片上傳到“人人通”空間,進行學習資源的交流與共享;我把優(yōu)秀的學生作文推薦到校報《文峰報》刊登,并且把作品刊登的信息及時發(fā)布到班級QQ群里和“人人通”空間,并在作文課中宣讀這些作品,讓同學們共享這份榮譽和喜悅。
另外,我班的勵志標語等也是由學生共同制定,激勵、引導全班同學奮發(fā)努力、學文登峰。
可以說,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校文化建設和班級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充分發(fā)揮了語文的 “工具性”作用,提高了學生語言文字的表達、運用能力,開拓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增進了同學間的交流和友誼,培養(yǎng)了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加深了學生對贛馬文峰文化歷史和我校校園文化建設特色的了解。同時,也陶冶了學生的思想情操、提升了學生的審美能力,這與新課程標準中語文教育的美育性與情感性的要求無疑也是契合的。
三、實踐:從理念到行動,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
以文峰塔為主體的文峰文化群落的遺跡,如玉帶河、龍頭橋、縣衙后大堂等,大多都在贛馬高級中學校園內。于是,除了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這些文物古跡的風貌外,我還經常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帶領學生到贛馬高級中學校園去親身感受這些古跡的“風華絕代”。
每到一處景點,我先讓學生介紹他們所了解的有關這些古跡的知識,然后我再加以系統(tǒng)、完整的介紹。贛馬高中以文峰文化為主題,建設了許多亭軒、假山、文化墻、碑廊等校園環(huán)境文化設施,這也為我們的語文課外實踐活動提供了豐富的活教材。移步換景中,我向學生詳細介紹贛馬高中每個建筑物命名的背景和意義,每個環(huán)境設施的來歷和文化價值。如 “智賢亭”是為了紀念心理學家朱智賢先生;“敬梓亭”是為了紀念清代文學家吳敬梓;“玉帶樓”的命名源自橫貫贛馬高中校園的玉帶河;“懷仁樓”的命名源自清朝末年的“懷仁書院”,等等。來到古碑廊前,我告訴學生每塊石碑都承載著一段厚重、古老的歷史,都有一個綿長悠遠的傳說,向他們詳細介紹每塊古碑的發(fā)現地、時代背景和傳說故事……
贛馬高中的教學樓、宿舍樓坐落在綠樹叢中、草坪之畔,整個校區(qū)疏密有致、布局精巧,處處釋放著古老悠遠的文化氣息;校園常年芳草如茵,各種花木疏密相間;假山、水池、噴泉相映成趣,亭、臺、廊、路、奇石錯落有致;贛馬鎮(zhèn)地標性建筑——文峰塔洗盡鉛華、古樸典雅,波光粼粼的玉帶河從校園內潺潺流過……我和學生們徜徉在風景如畫的美麗校園中,盡情感受這片書香之地、文化樂土的怡人氣息。
每次參觀活動后,我都會讓學生寫一篇觀感或游記,抒發(fā)自己的感想。由于身臨其境了解過這些文物的歷史和景觀的來歷,所以學生們個個寫得文采飛揚,不時出現許多佳詞妙句。每次布置課后作文,沒有學生感到犯愁了,個個“下筆如有神”,這也充分說明了廣泛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對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和意義。
地方文化資源是人類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對民族、個人的發(fā)展影響是至為深遠的。對地方文化資源的發(fā)掘和利用促進了校園文化的建設和發(fā)展,豐富了語文課程資源。同時,地方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也需要校園這個文化載體為依托,使地方文化資源在新時期得到有效的開發(fā)、利用、建構與塑造,讓學生在富有濃郁人文氣息的文化熏陶下,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滋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感,從而發(fā)奮學習,從小樹立遠大的志向,將來成為建設家鄉(xiāng)、報效祖國的生力軍的一份子。這將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期待的教書育人的最高目標。?
(本文系江蘇省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基于文峰文化的贛馬高中學校文化建設的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