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江蘇省興化市小學語文二級名師工作室成立。來自全市八所學校的十位青年骨干教師,他們懷著一顆成長之心而來,聚集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旗幟下,研究兒童,推敲課堂。工作室領銜人吳小健老師,先后被評為泰州市省特級教師后備人才、江蘇省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他一直潛心于小學閱讀教學和兒童閱讀的研究,曾獲省級賽課一等獎,數十篇文章發(fā)表于《中國教育報》《小學語文教學》等報刊。在他的帶領和推動下,工作室開始啟程。近一年來,成員們用持續(xù)不斷的閱讀堅持心靈的開放與敞亮,立足教學現(xiàn)場不斷修煉自己的教學智慧,向著明亮那方且行且思。
專業(yè)閱讀:指向心靈的研修
工作室成立之初,吳小健老師要求每位成員在制定個人三年成長規(guī)劃中,都需將專業(yè)閱讀列為成長的核心目標?!耙粋€優(yōu)秀的教師是讀出來的”,離開了閱讀,他的課堂教學必然會在某個層面停滯不前。一旦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了問題,僅僅趴在問題的層面上尋求解決之道,無異于盲人摸象。因此教師要站在更高的層次去俯瞰問題本身,好比人在迷宮之中,撞破腦袋也走不出去,但如果思維跳到高處,居高臨下去俯視迷宮,一下就會找到迷宮的出口。這正是專業(yè)閱讀的好處——站在別人的肩膀上,借助他們的灼灼目光,去看清問題的真相。
但是,專業(yè)閱讀不完全等同于閑暇閱讀,這是一項極具挑戰(zhàn)性的心智活動。很多成員都曾強烈地感受過這種閱讀之苦,有時候需要硬著頭皮一頁紙一頁紙地啃下去,才能漸漸體會其中之妙。比如,學員最初閱讀的是施良方先生的教育三部曲:《學習論》《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這三本書大家讀得很辛苦,因為晦澀難懂,但也讀得很快活。每一次艱難的推進,都是對思想極好的淬煉。成員們漸漸明白教育藝術絕非空洞的技術主義,必須有理論的滋養(yǎng)與引導。成員們也在閱讀中掌握了一些專業(yè)閱讀的方法??梢試@某個主題,挑選視野之內所有相關著作進行比較閱讀,也可以就某個需要研究的教育專家,由此及彼讀完其重要的代表作,探尋其思想生發(fā)的來龍去脈。
每個月,工作室成員都要共讀一本教育專著,并在月底進行網絡研討。即便是炎熱的暑期,大家的閱讀也從未停止過。今年的七月份,在細讀完齋藤孝先生的《教育力》后,吳小健老師設計了幾個涵蓋全書的話題:第一,你對教育力的內涵是怎么理解的;第二,作者以10章的篇幅闡述了他的“教育力”之觀念,這其中特別引起你關注與思考的“教育力”是哪些?請說說自己的看法;第三,就齋藤先生所提的“教育力”,你覺得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錯,哪些方面有待提高,可進行案例分析。圍繞這些話題,工作室所有成員先期進行了精心的準備。在兩個小時的網絡研討中,有理性的辨析,有平和的爭論,更有意想不到的思維觸發(fā)。每次這樣的研討,大家總是意猶未盡,思想的碰撞緊張而激烈,但大家的思考能抵達從未到達的深度,又是那樣的滿足與愉悅。
領銜人吳小健老師曾寫下這樣一段話,勉勵工作室的伙伴們:“用閱讀不斷墊高自己,當你站得足夠高的時候,你的目光就會越過諸般丑陋,透過種種沮喪,看到明亮的天空,看到閃爍的星辰。所以,‘你要俯下身去,朝著幽暗深處的自己伸出手去,用閱讀去解放自己,喚醒自己,強壯自己?!遍喿x,本質上就是一種趨光運動,用閱讀靠近一顆顆美好明亮的心靈、抵達一個個美好明亮的事物,從而慢慢涵養(yǎng)出自己的專業(yè)人格。
教學現(xiàn)場:用學科鑄造自己
富有感染力的教學現(xiàn)場對一線教師的影響最為強烈,它常常會引發(fā)聽課者的頓悟:原來課是可以這樣上的!贊賞之余,繼而會思考,自己的課堂怎樣也能有笑聲,有故事,變得有意思起來呢?這種生發(fā)出的樸素愿望,就是我們最初的成長動力,就像石塊擊破水面所漾起的第一圈漣漪,它的推力會影響最后一圈的漣漪所能抵達的方向和位置。所以,站穩(wěn)課堂,成為工作室所有成員的共同目標。
但想要站在課堂上,而不心生膽怯,自然得有一身過硬的本領。面對作為教材內容的大量優(yōu)秀文學作品,面對作品中豐滿的人物形象和充沛的情感和意蘊,教學的任務不應僅僅停留于詞語的訓練,更要引導學生深入作品的語言世界,調動他們的感受、體驗、直覺、妙悟、移情等心理機制,讓他們?yōu)槲闹械那榫乘?,為文中的人物而悲喜,從而在愉悅的學習過程中,獲得言語生命的成長。所以,工作室把解讀文本,獨立備課的能力,列為成員們核心專業(yè)素養(yǎng)。首先,作為一個讀者,要能夠讀懂文本,享受到閱讀此篇的樂趣;其次,作為一個鑒賞者,對文本有著正確的解讀和清醒的價值判斷;第三,作為一個教師,還能依據文本特質、兒童特點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為此,工作室組織了多次主題教學研討——小學低年段童話教學內容的選擇、小學中年段古詩教學內容的選擇、小學高年段散文教學內容的選擇。每次研討前,所有成員都要獨立進行文本的解讀,素讀文本,圈畫批注深入語言的密林,而后將自己的思考寫下,再與其他成員的解讀比較。通過這樣的相互砥礪,彼此碰撞,大家解讀文本的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戚榮生老師在與工作室伙伴一起研讀《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的過程中,曾有過這般驚喜的發(fā)現(xiàn):“當我透過文字真正讀懂談遷內心時,也就有了合適的教學策略:1.品味‘鎖,談遷為何要將書稿小心翼翼‘鎖在竹箱里?2.推敲‘偷, 小偷僅僅偷走了一部書稿嗎?但他偷不走什么?3.兩次著書,作者在寫法上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這幾個話題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他們在課堂上釋放出來學習激情,讓聽課教師又驚又喜。
每次研討結束后,工作室均要組織成員進行復盤式評課。所謂“復盤式”評課,就是指以類似于圍棋棋手“復盤”的方式,以回顧教學事實為基礎,以改進教學實踐為目的,對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的行為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分析和評議的活動過程。依據此理念,工作室設計評課表格,簡單明了,易于操作。從這張表格中,我們在課堂上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其中有多少無關教學目標,一目了然。學會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復盤”思考,深度追問,自身的淺薄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中,難堪之后是深刻的反思。經歷了這種“成長之痛”,才會有足夠的勇氣不斷突破自己,走向卓越。我們在“馴養(yǎng)”語文學科的同時,語文學科也在“馴養(yǎng)”著我們,熔鑄著我們。
課程研發(fā):走向全人的教育
一個真正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必然要有著強烈的課程意識。美國最佳教師雷夫能在一所平民學校創(chuàng)造出“第56號教室的奇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開發(fā)了各種特色課程:人格教育課程、班級經濟學課程、寫作課程、電影課程、遠足課程……尤其是莎士比亞戲劇課程,讓人印象深刻。每年,他都會帶領學生研讀莎士比亞的原著,推敲人物內心,揣摩人物性格,并組織學生在年終演出一場高水準的莎士比亞戲劇。這些豐富而有趣的課程,打通了課堂與生活,既讓學生沉浸其中,學得主動愉悅,又能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所以,工作室鼓勵所有成員在完成國家規(guī)定的課程之余,埋首于個性化的課程的研究,努力將自己的才情、興趣、愛好,融合在富有生命氣息的語文“微課程”中。唯有如此,才可算得上有創(chuàng)見、有厚度、有魅力的教師。教師不是完美的教科書,不是漂亮的教學技巧,而是教師本身——教師即課程。語文教學的目光不能僅僅局限于薄薄幾冊語文教科書。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需要語文教師有更大的作為,推開學科之門,要為孩子設計更多元的課程。
工作室成員鈕青老師熟讀《水滸傳》,他開發(fā)的“小水滸課程”,深深吸引了學生。通過讀選文、看影視、寫感受、開辯論會、演課本劇等諸多形式,學生得以真正走進“水滸”,充分感受經典的魅力;成員陳婷老師對識字教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她在閱讀大量漢字起源的書籍后,開發(fā)了“漢字魔方課程”,每個漢字都是一首詩,一幅畫,即使是最熟悉的字,也有自己完全想不到的意義在其中。在“識字與寫字”教學中,適度給以字理,讓學生品味漢字之妙,可收到獨特的教學效果。在教課文生字—— “死”的時候(蘇教版語文第九冊《諾貝爾》),陳老師這樣告訴學生,“在古代‘死是有等級之分的,天子死曰‘崩,官員死曰‘卒,老百姓死才曰‘死。所以,那個時代的人不能隨便就能‘死的。”孩子們聽得興趣盎然,書寫起來也是有滋有味。
現(xiàn)在,工作室其他老師又開始了“安徒生童話課程”“程瑋成長小說課程”等微課程的研究與開發(fā)。他們設置課程方案,編印校本教材,在語文學習的旅途中,與孩子攜手見識更多的美好風景。當然,研發(fā)一門課程并非易事,需要教師秉承教育哲學,著眼于兒童的全人發(fā)展,擦亮專業(yè)的眼光,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課程。
一個優(yōu)秀的學習共同體并非人員的簡單疊加,或者依靠密密麻麻的考核細則,就能凝聚人心、鼓浪前行。它一定來自于成員的內心認同,大家有歸屬感,有向心力,才會真正圍繞在“教與學”這一偉大事物的周圍,懷著敬畏之心去思考去實踐。興化市小學語文二級名師工作室雖然是一個年輕的團隊,但大家幸運地成為尺碼相同的人,對自己的教育生活懷有美妙的憧憬,愿意和孩子過一種有尊嚴有質量的課堂生活。在成長的路上,他們互為鏡像,攜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