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朋
摘要:針對當前學校時政教育的不足,本文強調要多渠道提高學生對時事政治教育的認識,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寓時政教育于政治課的教學中,抓好常態(tài),創(chuàng)新形式,提高時政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時政 主導 主體 實踐活動
“高一時事政治教育現狀”研究性學習課題組通過問卷調查,個別訪談、分析資料等,得出了“時政教育現狀不容樂觀”的結論,如何才能讓時政教育常態(tài)與扎根就成為政治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多渠道提高學生對時事政治教育的認識,擺正位置
作為高中思想政治課教材內容的補充和延伸的時事政治教育,根據課程標準的規(guī)定,其主要內容是學習貫徹黨和國家的重要會議、文件精神,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議,進行形勢教育,培養(yǎng)學生了解、關心國際國內的大事的習慣,增強主人翁的意識,堅定地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承擔社會責任,努力完成黨和國家賦予的各項任務。對此,從學校層面,在高一新生軍訓時可通過專題講座等形式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明確高中三年的一些常規(guī)做法,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并努力付諸實踐。
在中學教育階段,按相關政策的規(guī)定,學校每周要安排不少于一課時的時事政治教育課,但從課題組的調查中我們不難看出,在具體落實和實施中,都存在著缺位或不到位的現象。作為思想政治教師如果單純地為了考試而進行時事政治教育就弱化了學科的功能,失去了開展時事政治教育原有的目的,嚴重挫傷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也促使我們一線的政治教師要不斷提高對時事政治教育的認識,加強時政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努力把時政教育與新課程的推進和實施相結合,與學生沸點、熱點話題相結合,與提高45分鐘的課堂教學實效相結合,與三年有效的高考備考相結合,從高一入學開始抓起,不斷奠定時事政治教育的素養(yǎng),真正發(fā)揮思想政治學科應有的功能。
二、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寓時政教育于高中政治課的教學中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者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有效的學習資料,獲得教師和學習伙伴等的幫助,通過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意義的方式才能獲得。眾所周知,高中思想政治課是一門現實性、開放性和時政性極強的學科,是一門與時代發(fā)展并進的學科。時事政治課程資源的選取和應用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自覺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直接關系到本學科的生命力和教育力。所以,把時事政治教育與思想政治課教學進行整合,充分發(fā)揮愛國主義教育、道德品質教育、意志行為教育等功能,在政治課堂牢牢把握住發(fā)生在他們身邊的時事資源,既彌補教材相對于形勢發(fā)展滯后的不足,使教學素材與時俱進,又能不斷拓寬渠道激發(fā)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從而實現三位一體的目標。
為此,政治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制定教學目標,抓住重點,用精練的語言準確傳授基礎知識,在此基礎上,合理利用課本事例,恰當引入時政,實現思想政治課三位一體的目標。教師應該多借助周圍的信息渠道(如電視、廣播、報紙、網絡資源等),多引入具有針對性的時政事例,可經常從《經濟半小時》《新聞聯播》《焦點訪談》《對話》以及當地政府門戶網信息等大家熟悉的材料中選擇。如講到政府工作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原則時引入清流新聞網提供的政府2014為民辦實事總結和2015為民辦實事項目。這樣可以讓學生真正體會學習政治的好處,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的養(yǎng)成。
三、抓好常態(tài),創(chuàng)新形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教師應注重創(chuàng)新時政教育形式,選擇操作性強,效果好的形式,使時政教育常態(tài)化。
(一)時政播報及點評
利用每節(jié)課的課前3至5分鐘,讓全班同學輪流對近幾天的新聞進行簡要“報道”,同時適當融入簡評,一般一周兩次,每次2-3人合作完成。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關注時政的意識,激發(fā)興趣,并鍛煉他們搜集、篩選、整理消息和做出正確評價的能力。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鍛煉了膽量,增長了知識,培養(yǎng)了能力,展示了個性,發(fā)揮了潛能。
(二)時政熱點評論
在時政播報及點評的基礎上,對重要的且學生感興趣的時政熱點進行深入的討論、分析,主要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具體做法是:把全班同學分成四組,以小組為單位先進行整理,形成小組的觀點、認識,而后由小組選派代表在課堂上現場播報展示給全班同學,同時,其他同學可就此問題提出新問題,展開辯論,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經過這方面的訓練,有助于培養(yǎng)生生合作、師生合作、不斷創(chuàng)新的能力,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般是每月一次,如本學期我們開展了“聚焦兩會”“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福建自貿區(qū)”等熱點問題評論。
(三)時政知識測試和比賽
在講、看、聽、評的基礎上,進行時政知識測試和比賽是提高時事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因此,除了在思想政治學科考試中把一年的重大時事列入考試范圍外,每學期還要分年段采用筆試或集體競答的方式進行時政知識競賽,從而激勵學生平時留心、關注時事政治,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對政治的認識,激勵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
四、把研究性學習與時政學習實踐活動結合,使學生在實踐中、在生活體驗中、在社會熱點探究實踐中成長
時政學習具有實踐活動的特征,因此,可以把研究性學習與時政學習相結合,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意識、主體意識、合作意識,促進學生發(fā)現問題,正確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通過組織學生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社會實踐基地、本地著名企事業(yè)等參觀、調查,讓他們親身感受祖國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家鄉(xiāng)的巨變等,激發(fā)他們的愛國情感,增強社會責任感、民族自豪感;可利用國內外重大節(jié)日、紀念日和杰出人物事跡宣傳的契機,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培養(yǎng)學生關注世界、關注中國、關注社會的良好習慣,有效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在生活體驗、社會熱點的探究實踐中成長。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