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齊峰
摘 要:為了滿足學生的需求和新課程基本理念的要求,有效改進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提出了“三學四式”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它能把三種學習方式和四種教學方式有機結合起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展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關鍵詞:高中物理;三學四式;教學模式;初探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5)10-0072-3
1 問題提出
學生在關于“你喜歡什么樣的課堂調查”中寫道:“課堂上最大的快樂是交往,最有趣的是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最迫切的要求是自主”和“課堂有賞心悅目的山水風景,有回味無窮的生活故事,有蕩氣回腸的英雄人物,有刻骨銘心的平凡生命……領略汲取知識后也能明白許多道理”。這說明學生課堂上渴求交往、學習、自主和精彩。新課程基本理念強調注重自主學習,提倡教學方式的多樣化,以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那么新課程理念下,如何有效促進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呢?為此,特開展“三學四式”高效課堂模式的探索。
2 問題解決
“三學四式”高效課堂模式是基于“學習金字塔”和“建構主義”理論產生的,把三種學習方法(學生自學、教師導學和同學互學)與四種教學方法(啟發(fā)式、討論式、探究式和參與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教和學的方式多樣化。希望達到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習慣,實現高效自學、高效講解、高效討論和高效訓練的效果。教學流程、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如圖1、2、3。
(1)教學流程(圖1)
3 以“機械能守恒定律”教學為例展開研究
3.1 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
機械能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比較重要的規(guī)律,人類生活、生產中的許多問題和許多現象都可由它解決和解釋。而用能量守恒或能量轉化的觀點思考問題和處理物體的運動,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到,所以需要特別注意引導,讓學生逐步形成習慣。
3.2 學習目標
知道機械能的各種形式,會分析動能和勢能(包括彈性勢能)之間的相互轉化;知道機械能守恒定律的適用條件,會合理選擇參考面;會判斷機械能是否守恒,能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決有關問題。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積極合作的態(tài)度、敢于提出問題的膽識和準確的表達能力,體會科學思維和方法的作用。
3.3 教學過程
提前一天,讓學生在學案引導下,利用自習時間,閱讀教材和資料,進行自學,完成學案里相應的問題。
(1)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觀看視頻:打樁機的重錘自由下落和公園里“過山車”翻滾的鏡頭。
教師:試分析重錘自由下落和“過山車”在下落過程中能量的轉化情況。
學生:自由下落時,重錘的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沿光滑斜面下降時,“過山車”的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沿光滑斜面上升時,“過山車”的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
教師:重錘自由下落時,高度越高,重力勢能越大,落地后動能也越大。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是否存在某種定量的關系呢?其又遵循什么規(guī)律呢?
【設計意圖】從生產、生活實際走向物理,理解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熟悉的生活情形,引發(fā)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留心觀察生活和積極思考的良好習慣。
(2)學生主動參與,實驗探究
教師: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是否存在某種定量關系呢?
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認真傾聽學生的猜想。
教師:現在用實驗來檢驗我們猜想的結果。如圖4,用刻度尺測量小鋼球的初始位置、測光電門1和光電門2到參考面的高度h0、h1和h2。將光電門裝置設置為測速模式,請同學們開始動手做實驗。將數據記錄在表1中,并在圖5中繪出機械能E(動能EK、勢能EP)與高度h的圖像。其中表1中設有計算公式格式,只要輸入高度和速度數值,表格能自動生成動能和機械能的大小。
學生:分組實驗,記錄數據,描繪圖像,再展示交流,并得出結論。
由表1和圖5可知,在自由落體過程中,____和 能可以相互轉化,而總的______保持不變。即,機械能____=_______=________。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記錄數據、描繪圖像和得出結論,主動構建知識,理解參考面的重要性。由三位置的機械能相等向運動過程中機械能守恒過渡,由實驗表象向普適原理逐步過渡。
(3)學生主動參與,理論探究
教師:我們能否利用所學的知識,從理論上證明實驗結論呢?
學生:可以。
教師:小組討論,構建模型,并證明實驗結論,然后進行全班交流。
學生:如圖6中,小球B→C過程,
由功的公式W=FS知:
WG=mg(h1-h2) (1)
由動能定理知: W合=mv-mv (2)
又由自由落體過程中,WG=W合 (3)
故mgh1+mv=mgh2+mv。
教師:由于A、B兩點是任意選取的,即自由下落過程中任意兩點的機械能均相等,把這種情形叫做機械能守恒。我們能否從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明白機械能守恒的條件呢?
學生:(1)(2)式適用任何條件,所以(3)式是守恒定律的適用條件——只有重力做功。
【設計意圖】在實驗驗證、數據表格和圖像描繪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自己想“點子”進行理論推導,多種措施相結合,突出對守恒含義的理解,為今后學習其他守恒定律(如,動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打下基礎。理論推導中,分析等式成立的條件,加深對守恒條件的理解。
(4)歸納總結,靈活應用
教師:機械能守恒定律的適用條件W合=WG,即只有重力做功,或除了重力以外,其他力做功的代數和等于零。請閱讀教材,完成學案相應空格部分。
學生:機械能守恒定律內容: ;表達式: ;條件: 。
例題分析
例題1 有些列車或地鐵的站臺都設計有一個小的坡度(圖7)。這是為什么?
例題2 人造衛(wèi)星沿橢圓軌道運動(圖8),當衛(wèi)星從近地點向遠地點運動時,衛(wèi)星的速度越來越小,反之則越來越大。你能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釋這一現象嗎?
【設計意圖】既消化、理解和反饋新知識,又主動將理論知識帶到生活中去。
3.4 教學反思
(1)“三學四式”中學生自主時間增多了,克服了“一言堂”和“滿堂灌”。學生的能力增強了,能主動發(fā)表獨自見解,與他人分享成果。
(2)依據“發(fā)現學習”的教學思想,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實例入手,再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物理問題,在階梯中領悟,在漸進中進步。突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激發(fā)學生關注生活、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熱情和能力。
(3)不同的學生對信息的不同表征形式有著不同的反應。通過向學生展示一個既定的物理問題可以用語言、圖表、代數或幾何等方式表達出來,一個結論可以用實驗或理論來證明,幫助他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表征形式。反過來,如果一個學生能夠以多種形式來表達同一問題,就表示他們已經對此問題有了非常透徹的理解。
4 總 結
在“三學”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先自學,遇到疑難問題再互學;在“四式”中培養(yǎng)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啟發(fā)中“心動”,討論中“領悟”,探究中“行動”和參與中“構建”??傊?,“三學四式”教學模式能很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展能力,培養(yǎng)習慣。
參考文獻:
[1]物理教材編寫組.物理教師教學用書 物理(必修2)[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
[2]柏楊.K-W-L策略引領下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初探[J].物理教學探討,2015,33(2):9—12.
[3]胡曉雄,徐志燕.從教育生態(tài)學視角對物理課堂有效提問的思考[J].物理教學探討,2015,(2):22—24,27.
(欄目編輯 鄧 磊)
物理教學探討2015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