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春艷
一、 文本解讀:從“面面俱到”到“重點突破”
教師要精心選擇教學內容,集中有限的時間和精力,讓學生在語言精華處駐足鑒賞、潛心揣摩,領悟文本言語表達的準確和精妙,體會作者不同的寫作視角和獨特的想象空間,要借助重點詞語和句子,感知文章在遣詞造句時所運用的方法,獲得表達的基本技能,這樣才能讓語文教學刪繁就簡,探尋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蘇教版四上《霧凇》一課,系由三個板塊構成:霧凇景象的奇麗,霧凇形成過程的奇妙,霧凇姿態(tài)的奇異。在教學中,教師就要根據(jù)教學目標,把關注點放在第二個板塊上,讓學生通過課文的語言文字來感知霧凇形成過程的奇妙之處。在教學這一板塊時,我們可以這樣設計:
1. 同學們,讀了這一自然段,你了解到了什么?
2. 你們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霧凇是如何形成的嗎?
3. 看看作者又是如何具體描寫霧凇形成過程的?(第一句總寫,后面具體描述)
4. 在作者的具體描述中,你關注了哪些詞語和句子?通過這些詞語和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領悟了文本語言的個中滋味,也對文本的表達方法了然于心。而要做到這些,需要我們教師對教材、對文本作深入的解讀和適切的取舍。
二、 文本感悟:由“寫什么”到“怎么寫”
言語表達需要大量的語言積累,量變才能產(chǎn)生質變。而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常常將時間花在學生對重點語段感悟上,事實上,對于教材所選的課文,只要學生多讀幾遍,含義大體上就明白了。只是由于學生的語言積累還不夠,所以導致不能準確完美地表達。所以我認為,我們的閱讀教學,學生對文本的感悟應從“寫什么”,轉向探究“怎么寫”上來。
例如,蘇教版三上《軍神》這一課,重點圍繞著劉伯承和沃克醫(yī)生的對話來對人物進行描寫,體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在讀完課文后,清晰的人物性格特點,學生都能感受到。那這樣的課文,教師除了把關注點放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感知上,還應該更多的關注文章的表達方式——提示語的使用方法。以此為切入點,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盾娚瘛愤@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劉伯承,但描寫人物時,重點卻寫沃克醫(yī)生的神態(tài)和情緒變化,其目的是以沃克醫(yī)生神態(tài)、情緒的變化來襯托劉伯承的堅強意志,這一點學生不容易理解。因此,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練習:
1. 按課文填空,想想所填詞語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做完手術,沃克醫(yī)生對年輕人說:“我真擔心你會暈過去?!蹦贻p人( )說:“我一直在數(shù)你的刀數(shù)?!蔽挚酸t(yī)生( ),問:“一共多少刀?”病人答:“72刀?!蔽挚酸t(yī)生( ):“了不起!你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你是一位軍神!”
2. 請在人物語言的前面或后面加上合適的提示語
在通往鄉(xiāng)間的小路上,我遇到了一個大約六、七歲的小男孩,他蹲在一灘積滿了雨水的水塘邊,細雨不停地飄落在他身上,頭發(fā)梢上不斷地滴著雨水,可他好像什么也沒覺得。
我( )地問:“小弟弟,你在干什么呀?”
“造橋唄?!彼?)。
“造啥橋啊?”我( )地又問了一句。
“造大橋。”他邊回答,邊( )。
“哦,‘大橋造好啦!大家可以過橋了!”小男孩( )。
通過這樣的訓練,讓學生掌握如何通過人物語言、神態(tài)、心理活動的描寫,通過提示語來表現(xiàn)人物的品質和特點。
三、 課外延伸:化“讀寫分離”為“讀寫結合”
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讀”就是“吸收”,“寫”就是“傾吐”。其實,“讀”與“寫”是一個整體,讀讀寫寫,寫寫讀讀,這是一種最自然的讀寫狀態(tài)。讀中的寫有方法,更有目標,夯實的是學生的習作基本功;寫中讀更有目的性,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讀寫積極性。閱讀教學中,內容理解當然需要,言語表達更是重中之重。我們要善于在閱讀教學中化“讀寫分離”為“讀寫結合”,讓學生在讀中獲得表達的方式方法,習得言語表達的技能。
日常語文教學中,教師都關注到寫的訓練,但有時寫還只局限于文本范圍內,還不能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遷移運用、學以致用。例如《軍神》一課的教學中,添加提示語的訓練,我們老師還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再創(chuàng)設一些情境,如:(1) 我生病住院,媽媽既要上班,還要照顧我。(2) 這次期中測試,我考了全班第一。(3) 我和好朋友一起玩游戲……在這些情境中,不同的人物對話,如何使用提示語,如何通過人物說話時動作、神態(tài)和心理活動的描寫,更好地表現(xiàn)人物的情感。學生可以利用課堂所學的方法進行創(chuàng)作,寫得如何,集體進行評價,寫得好的地方大家學習,不夠好的地方如何修改,讓學生在這樣的訓練中得到鍛煉和提升。
通過這樣的言語運用練習,讓學生在不斷的言語實踐中,逐步掌握表情達意的方法和技能,把課堂內外的讀寫有效地結合起來,逐步發(fā)展學生主動學習、積累、遷移、運用表達手法的意識和能力。
(作者單位:南京市金陵中學仙林分校小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