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倩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把教材中的知識,最大限度的問題化,通過教師的主導作用,設疑置問,創(chuàng)造一個充滿未知的問題情景,去調節(jié)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去啟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再經(jīng)引導、啟發(fā),讓學生自求得之,去獲取知識,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問題教學;語文教學;策略
問題教學亦稱之為“探索教學法”、“發(fā)現(xiàn)教學法”,它的思想源遠流長,在杜威那兒也可以找到根據(jù)。它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J·S布魯納倡導和命名的,為當今國內外一種比較流行的教學法。它的特點是以解決問題為中心,注重學生的獨立活動,著眼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意志力和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研究它的實施程序與應用,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筆者根據(jù)多年的語文教學經(jīng)驗,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初步探討。
1.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問題
教師精心設計難度適當而又有助于學生形成認識沖突的問題,讓學生產生一種認識上的困惑,以形成積極的探究動機,創(chuàng)設最佳的問題情境。如教《囚綠記》時,就在不被學生注意的知識點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把學生引入問題。文章對常春藤的稱呼一直隨著情感的變化在變化。由“綠色”——“綠囚”——“囚人”——“綠友”學生讀書時不注意這些稱呼的變化其實是包含著的深情。教師啟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會有如此多的稱呼,讓學生不放過任何一個看似平常的詞語。特別是最后在“綠友“中包含的極其復雜的感情,從而讓學生明白字字句句皆傳情,讀書時應深入思考作者的意圖。
2.分析問題,獲取信息
教師可根據(jù)教學內容,以多層次、多角度的設計問題,啟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眼、耳、手、腦等接收系統(tǒng)都處于積極狀態(tài),形成全方位的交叉感知,充分發(fā)揮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有效地接收、加工和貯存信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要急著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問題來尋找答案,而應該要求學生針對問題靜心讀書,有較充裕的時間來感知文本,獲取信息,然后讓學生在回想知識,自學新知識的基礎上,形成解決問題的知識網(wǎng)絡,以架設問題與目標之間聯(lián)系的橋梁。我們的實踐證明:讓學生忙于尋找老師所提問題答案的教法,會養(yǎng)成學生浮躁的讀書心態(tài),而只有在學生比較充分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質疑問難的教法才是科學合理的且富有實效的。
3.師生互動,嘗試解答
語文教師的教學行為要在學生自學過程中產生了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的基礎上展開,教學以“問題”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點撥和啟發(fā),促使學生自主解決原有問題,并不斷產生新的問題。因此,問題教學的模式是雙向的。這個“雙向”就是指學生帶著問題走向老師,而教師也主要用相關的“問題”(而不是直接的結果)來激發(fā)、誘導學生。學生的問題源于其自學中產生的困惑,而教師的發(fā)問則是為了幫助學生自主地解決困惑。基于此,在問題教學中,師生應采用互動的方式,使問題情境的命題與自己認識結構聯(lián)系起來,以激活有關的背景觀念和先前所獲得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共同來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教師經(jīng)過設計給出的問題,既考慮符合學生實際,又要著眼于達到教學目標,還要有一定的討論余地。這樣力使學生水平能適應,思考有興趣,討論有話說,研究有結果,見解有創(chuàng)意。初一(7)班每堂課的討論都很熱烈,有時為了解決某個疑難,各自引經(jīng)據(jù)典,什么“雷登智典”、《現(xiàn)代漢語詞典》等都動用了起來,煞是熱鬧。初一(8)班的學生查閱資料多,見解還相當有見地,教師有時也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這無疑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和研討習慣,將會有益于終生。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要抓住時機,適時地進行學法指導。如屬于思想感情領悟的,可以綜合運用重點詞句品味法、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法、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和感情朗讀法等;屬于表達方法的領悟和運用的,可以用比較法和模仿法;屬于文意把握的,可用整體把握法或信息篩選法等。
4.及時評價,得出結論
問題教學過程需要學生全方位的參與,既要研讀課文、熟悉內容,又要查閱資料,解答疑難,還要列出答案、撰寫發(fā)言提綱,更要上臺演講解答。不少環(huán)節(jié)還得經(jīng)過同學、教師的答辯和認可,因此對課堂教學中的學生所表現(xiàn)出來的解疑答難能力、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自學能力、作文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甚至是粉筆字的書寫是否規(guī)范、演講的風格、普通話是否標準等都要作出適當?shù)脑u價。也就是說,既要評價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還要評價學生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力求做到評價形式多元化,評價內容全面化。同時教師也應關注學生能否在學習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能否自己去搜集信息,整理資料,去探索問題,解決問題,能否經(jīng)過分析、概括得出新結論等。從而促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以提高。
5.應用新知,產生遷移
在問題教學模式下,課堂教學不可能解決學生自學過程中產生的所有問題,也沒有必要這樣做。在完成必須的教學任務的前提條件下,教師有意識地安排若干問題讓學生帶出課外,帶出課堂,通過查找資料(包括上網(wǎng)),親自實踐,調查訪問等途徑進行深度鉆研,自行解決。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起指導作用,引導學生將新知識納入認識結構中,然后把它用于同類問題的新問題中,反饋矯正,從而使教學重點更加突出,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如教《木蘭詩》時,有學生提出異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根本不可能,不說別的,一洗腳就露餡,小腳怎么藏得???”此時,老師給予提問的學生充分的肯定,并布置學生在課后運用所學的知識以及查閱資料來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同學們共同查閱資料,使學生獲得了滿意的答案。這樣學生既鞏固了舊知識,又獲得了新知識,同時又讓學生學到了尊重知識、嚴謹治學的科學態(tài)度。
我認為我們設想和實驗的問題教學模式,是建構主義認識論在教學中的體現(xiàn),是教學本質認識深化的必然產物,完全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我將繼續(xù)實踐和研究,大膽創(chuàng)新,力臻成熟。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南渡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