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志新
摘 要:本文通過對廣西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現(xiàn)狀及教育問題進行分析,以家庭、學校、政府等不同層面提出問題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教育
【分類號】B844.2
引 言:由于諸多因素的限制,令許多務工農民只能將子女留守在當?shù)厣?、學習。孩子正處在生理及心理成長階段,是人生關鍵的成長期。因為父母務工、社會的快節(jié)奏、高競爭、教學局限、缺少家庭教育等原因,令留守兒童的心理發(fā)展及教育方面存在諸多問題。
一、廣西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現(xiàn)狀
1、內向、自閉
就廣西留守兒童而言,大多數(shù)生活于貧困的鄉(xiāng)村或山區(qū),由于生活環(huán)境閉塞、條件艱苦、資訊短缺、家庭困難等因素,令留守兒童的性格較為內向,不善于表達及溝通。且有些孩子由于功課不好,行為偏差,則構成嚴重的自卑心理,還會對社交產生恐慌感。
2、孤獨、焦慮
兒童在成長階段需要具備健康、快樂的家庭氛圍,而留守兒童因為長期欠缺父母的關心及家庭的愛護,在心理及人格方面產生問題,較易體現(xiàn)出孤獨、無助、焦慮、敏感等現(xiàn)象,令其較多愁善感,郁郁寡歡[1]。
3、抑郁、敏感
因為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期間因喪失家庭溫暖及關懷,令情感出現(xiàn)缺失,心理出現(xiàn)失衡,較易導致情感脆弱、自暴自棄、內心孤僻等問題。
4、叛逆、偏執(zhí)
有些留守兒童的叛逆感尤為強烈,容易沖動且不合群。在與人交流時具有戒備心,欠缺安全感。在老師、監(jiān)護人、親友進行管教時會產生叛逆心理,甚至還會憎恨、敵視對方。
二、廣西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探討
1、家庭教育
(1)畸形教育理念
一些農民務工人員對子女的期望不高,對孩子學習漠不關心,并且在孩子道德品質、行為規(guī)范等方面也沒有給予正確的引導,由于父母在外承受了各種困難、歧視,則會將一些消極思想傳輸給孩子,甚至會讓孩子認為,有錢則萬能。從而令孩子的價值觀、人生觀扭曲。
(2)隔代教育
大多務工人員會將子女留在老人身邊代為照管,可是隔代教育通常會由于過分溺愛而欠缺道德、精神方面的管理及指引。并且由于祖輩接受教育程度有限,無法正確輔導學習,無法有效監(jiān)督學習。
2、學校教育
(1)欠缺關注度
很多農村學校雖然知曉家長外出務工會影響學生的品行及學習,可是并未將此看做為問題,也沒有實施任何方式進行解決。對于學校的教學及管理,老師的關懷對兒童尤為關鍵,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均表示老師對其關心實為一般。
(2)應試教育
當前教育已極力推崇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體制依舊存在。在老師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中可以看出,老師更愿意培養(yǎng)一名優(yōu)等生,而不愿關懷一名差生。因此,有些成績較差的孩子則會認為被遺棄,其中大部分則為留守兒童[2]。
3、社會教育
(1)戶籍制度
我國戶籍制度存在世襲制與等級制,大部分農村戶口無法改動,因此必須面對孩子無法進城接受教育或無法享受與城市戶口孩子同等的待遇問題。農村務工人員所在城市的學校不是不接收務工子女,就是收取高額借讀費。從而導致孩子只能留守在農村接受教育。
(2)人文環(huán)境
農村不具備為孩子提供健康、科學的公共場所及娛樂場所,只有一些電子游戲廳、網吧會對孩子開放,而這會令孩子形成許多不良習性。
三、廣西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與教育問題的建議
1、家庭方面
(1)創(chuàng)建良好的親子關系
父母對孩子心理健康具有較大作用,每個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則為獲得父母的關愛,健康的親子關系可以令孩子身心的發(fā)展更為健康。外出務工的父母應當時常透過書信、電話等方式與子女溝通,傾聽子女心聲,滿足孩子情感需求,注重孩子心理方面的成長。盡量多與孩子團聚,最好將孩子接到身邊,多與其互動,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
(2)與學校建立良好關系
家長需積極與孩子的科任老師及班主任進行溝通,掌握孩子學校的學習狀況及其他表現(xiàn),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隨時掌握孩子學習生活中的狀況,了解其內心變動,并與孩子進行溝通。
(3)提高監(jiān)護人責任感
盡量找到最適合的監(jiān)護人,身為監(jiān)護人則需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的不良行為,并及時進行教育。需細心觀察孩子的變化,并及時與其溝通,讓孩子從小建立一個健康的心理素質。提高監(jiān)護人的責任感,除卻照顧好孩子的生活,還需對孩子的學習及心理進行關注,隨時與其父母、學校進行溝通,以便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
2、學校方面
(1)提高寄宿制學校建設
寄宿可以確保孩子的自身安全,還可以令孩子的內心更加健康發(fā)展。因為留守兒童的年齡層較低,對于生活及自我管理能力較差。所以,在學校寄宿十分關鍵。由于廣西自治區(qū)政府尤為關注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也令寄宿制建設獲得較大進步。通過集中晚自習,而令老師能夠由更多的時間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為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氛圍。
(2)開設關于兒童身心健康課程
學校不僅需提供知識教育,還需注重學生的身心健康,特別對于留守兒童而言,更加需要給予關心。所以,學校應整合師資力量,設立心理教育課程,對兒童顯性及隱形的心理問題進行解決,讓孩子健康成長。
3、社會方面
(1)加大對務工子弟學校的扶持
國家級政府需提高對務工子弟學校的扶持度。需對學校管理人員及老師進行定期培訓,提升其素質及教學能力。對學校教學品質進行嚴格審查,協(xié)助其解決教學中的各種困難,提升教學品質,從而確保農村務工人員不論在農村還是城市,都能夠有學上、上好學[3]。
(2)扶持地區(qū)基礎教育建設
基礎教育成為地區(qū)教育及整個社會發(fā)展的根基,只有不斷給予扶持,才可從本質上令貧困地區(qū)實現(xiàn)脫貧的夢想,否則一切均為紙上談兵。只有國家及地方政府對其加大扶持力度,極力支持基礎教育,才能令祖國的未來更具希望。
結束語:農村留守兒童的現(xiàn)象長期存在,想要真正解決,則需通過家庭、學校、社會等各界力量共同完成。提高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建設,讓留守兒童真正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生活,這也成為留守兒童教育的根本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慧英等.親子依戀視角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2010.33(1):355-356.
[2]王曉丹,陳 旭.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社交焦慮及認知偏差的比較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57-61.
[3]楊靜慧.解析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原因與對策[J].廈門特區(qū)黨校學報.2011.(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