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琦等
摘要:日本現(xiàn)行高中“信息”學科包括“信息科學”與“社會與信息”兩個必修科目,特別強調信息科學與信息社會學內容的學習,是中小學信息教育系統(tǒ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韓國中小學信息通信技術素養(yǎng)教育根據(jù)學生的能力水平分為5個階段和5個內容領域。本文對日韓兩國信息技術課程內容進行了簡要梳理與分析,提出了完善我國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若干思考。
關鍵詞:日本;韓國;信息課程;結構;內容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5)19-0023-03
2008年的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中,信息教育被指是“為適應社會變化而要改善的教科事項”之一。2013年,日本高中的信息學科正式開始實施2008年日本文部科學省頒布的新高中學習指導要領。日本新高中學習指導要領明確了其高中信息學科的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與課程內容。目前韓國中小學的ICT課程,主要依據(jù)韓國人力資源部教育課程政策科于2006年2月提出的《中小學信息通信技術教育運營指南解說書》來進行。
日韓高中學生通過信息科的課程學習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為達成這樣的目標要學習哪些內容?這需要我們深入研究,從而為我國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發(fā)展提供參考與借鑒。
日韓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結構與目標
1.日本信息科課程結構與目標
日本高中設置獨立的“信息”學科。在1999年4月頒布的高中新的學習指導要領中,高中信息課程分為三個科目,分別是:信息A、信息B、信息C,各科目均為2學分,要求學生必修其一。2008年12月日本文部科學省對1999年的高中學習指導要領進行修訂,其中對高中信息學科進行了修改?,F(xiàn)行的高中學習指導要領中,高中信息學科必修科目“信息A、信息B和信息C”修改為“信息科學”和“社會與信息”兩個科目,各科目均為2學分,要求學生必修其一。
當然日本高中“信息”課程的設計不是孤立的,它是小初高信息教育一體化系統(tǒng)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20世紀末,日本中小學信息教育就形成了完整的系統(tǒng)。初中以合科的方式在“技術·家庭”學科中的“技術領域”中設置了“信息與計算機”(2008年改為“信息技術”)部分,小學以融入的方式在小學的綜合學習時間、社會、公民等學科中也有涉及信息教育的內容。
高中“信息”學科的課程總目標是“習得運用信息及信息技術的知識與技能,形成關于信息的科學觀點與思考方式,理解信息與信息技術在社會中所起的作用和影響,具備積極應對社會信息化發(fā)展的能力和態(tài)度”。這在兩次修訂過程中一直沒有變化。
2.韓國ICT課程結構與目標
韓國高中獨立開設ICT科目,但是以普通選修課的形式開設,科目名稱為《信息社會與計算機》。學生可以在高中一年級的“自選活動”中選修,也可以在高中二、三年級正常選修。
目前,韓國中小學信息通信技術素養(yǎng)教育根據(jù)學生的能力水平分為5個階段和5個內容領域。5個階段,即把基礎教育的10年分為5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小學一、二年級,第二階段為小學三、四年級,第三階段為小學五、六年級,第四階段為初中一、二、三年級,第五階段為高中1年級。5個內容領域包括信息的生活、信息設備的理解、信息處理的理解、信息加工與共享、綜合活動。
韓國ICT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通信技術的認知、動作技能、情感等諸要素能夠均衡地發(fā)展。ICT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通信技術的基本能力;熟練應用信息通信技術的方法來習得搜集、分析、加工、生成、交流信息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習和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信息倫理的實踐來應對信息社會中正確地、能動地處理問題的能力?!?/p>
日韓現(xiàn)行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內容
1.日本現(xiàn)行高中信息科內容
(1)科目“信息科學”內容
◇計算機與信息通信網絡包括三方面,分別是:①計算機和信息處理,即理解計算機處理信息的結構和表示方法。②信息通信網絡的結構,即讓學生理解信息通信網絡的構成要素、網絡數(shù)據(jù)交換規(guī)則的作用、信息通信的結構和保證信息安全的方法。③信息系統(tǒng)的作用和提供的服務,即結合信息流程和處理結構讓學生理解信息系統(tǒng)和服務,同時讓學生思考在利用它們時的理想狀態(tài)以及對社會的作用和影響。
◇解決問題與運用計算機包括三方面,分別是:①問題解決的基本觀點,即使學生習得發(fā)現(xiàn)問題、問題明確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其思考根據(jù)問題解決的目的和狀況選擇合適方法的重要性。②問題解決和處理程序自動化,即使學生習得使用算法表現(xiàn)問題解決方法的方法,理解計算機處理程序的自動運行。③建模和模擬,即使學生理解建模和模擬的觀點與方法,能夠將其運用于解決實際問題。
◇信息的管理與問題解決包括三方面,分別是:①信息通信網絡和問題解決,即使學生習得解決問題時的信息通信網絡運用方法,理解利用信息的可共享性。②信息存儲、管理與數(shù)據(jù)庫,即數(shù)據(jù)庫是為了存儲、管理和檢索信息,要讓學生理解其概念,同時能夠運用其解決問題。③問題解決的評價與改善,即評價問題解決過程和結果,使學生理解改善的意義和重要性。
◇信息技術發(fā)展與信息倫理包括三方面,分別是:①社會信息化和人類,即使學生明白社會信息化對人類的作用與影響,思考人們在構筑信息社會中的作用。②信息社會安全和信息技術,即使學生理解信息社會的安全和支撐信息社會的信息技術的運用,思考為了提高信息社會安全性,個人所應發(fā)揮的作用和應承擔的責任。③信息社會的發(fā)展和信息技術,即使學生明白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對社會的作用和影響,培養(yǎng)其將信息技術運用于社會發(fā)展的態(tài)度。
(2)科目“社會與信息”
◇信息的運用和表現(xiàn)包括三方面,分別是:①信息和媒體特征,即為了能夠適當?shù)剡\用信息機器和信息通信網絡,要讓學生理解信息特征和媒體含義。②信息數(shù)字化,即使學生理解信息數(shù)字化的基礎知識和技術以及信息機器的特征和作用,同時還要使其理解并能夠綜合使用數(shù)字化信息。③信息表示和傳遞,即為了簡單明了地表示和高效地傳遞信息,要使學生習得恰當選擇和運用信息機器與素材的方法。
◇信息通信網絡與傳播包括三方面,分別是:①交流手段的發(fā)展,即要讓學生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交流手段的發(fā)展,從與交流形態(tài)的關系入手理解通信服務的特征。②信息通信網絡的結構,即要讓學生理解保證信息通信網絡結構和信息安全的方法。③信息通信網絡的運用和交流,即根據(jù)信息通信網絡的特征,使學生習得有效交流的方法并且理解信息接收和發(fā)布時的注意事項。
◇信息社會的課題與信息倫理道德包括三方面,分別是:①信息化帶給社會的影響與課題,即使學生理解信息化對社會的影響,同時還要使學生理解所期望的信息社會的理想狀態(tài)和合理運用信息技術的必要性。②信息安全保證,即要讓學生理解提高信息安全的各種方法,如實行個人認證和加密等技術對策和制定信息安全政策等。③信息社會法規(guī)和個人責任,即使學生認識到大量信息公開傳播的現(xiàn)狀,理解信息保護的必要性和為此制定的法規(guī)與個人責任。
◇構建理想的信息社會包括三方面,分別是:①社會信息系統(tǒng),即使學生明白信息系統(tǒng)的種類和特征等,同時還要知道信息體系對社會生活所起的作用與影響。②信息系統(tǒng)與人,即讓學生思考易于利用的信息體系的理想狀態(tài)以及利用信息通信網絡提出、搜集各種意見的方法。③信息社會問題的解決,即讓學生習得適當運用信息機器和信息通信網絡解決問題的方法。
2.韓國現(xiàn)行高中ICT課程內容
◇信息社會的生活包括四方面,分別是:正確使用網絡的意識、理解信息保護法、在網絡中的信息保護、信息社會與職業(yè)選擇。
◇信息設備的理解包括兩方面,分別是:運行系統(tǒng)的操作原理、服務器與網絡構成。
◇信息處理的理解包括三方面,分別是:數(shù)據(jù)庫的理解與應用、理解程序開發(fā)過程、制作應用軟件。
◇信息加工與共享包括兩方面,分別是:加工多媒體資料與運行以及管理網頁。
◇綜合活動:在虛擬空間上的正確的信息共享。
分析與思考
日本高中“信息”學科的“信息科學”和“社會與信息”兩個必修部分以及韓國高中的ICT課程都強調了信息科學和信息社會內容的學習。
日本“信息科學”中的“計算機與信息通信網絡”體現(xiàn)了通過理解基本的計算機系統(tǒng),加入通信網絡再到對復雜信息系統(tǒng)的理解(計算機系統(tǒng)、網絡、信息系統(tǒng));“解決問題與運用計算機”是對問題解決的抽象化、自動化與模塊化過程的體現(xiàn)(算法);“信息的管理與問題解決”體現(xiàn)利用數(shù)據(jù)庫技術掌握信息管理的方法(信息管理);“信息技術發(fā)展與信息倫理”體現(xiàn)個體在信息活動中的信息安全與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信息安全與信息倫理)。
“社會與信息”中的“信息的運用和表現(xiàn)”體現(xiàn)的是數(shù)據(jù)到信息的轉換過程(信息與人);“信息通信網絡與傳播”體現(xiàn)的是個體利用信息網絡與他人交流的關系問題(人與人);“信息社會的課題與信息倫理道德”包括信息社會問題、信息安全、信息公開與信息法律等主題(人與社會);“構建理想的信息社會”體現(xiàn)如何利用社會信息系統(tǒng)解決問題(理想中的社會)。
韓國ICT課程中專門有一個領域“信息社會與生活”,強調信息社會中人的信息活動帶來的問題,如個人信息保護、知識產權等。“信息設備的理解、信息處理的理解和信息的加工與共享”部分以信息處理為線索,強調其背后的信息科學原理以及基本信息科學方法。
根據(jù)以上的簡要分析,我們對日韓現(xiàn)行高中“信息”學科的內容勾畫了一個大致的輪廓。我國于2003年頒布了《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至今已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但面臨社會信息化的不斷深入,我們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思考如何完善我國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建設。
1.全面的信息素養(yǎng)
日本高中“信息”科必修科目“信息科學”雖然以信息科學為主題,但還兼顧到相關的信息安全、信息倫理等問題;必修科目“社會與信息”雖然以信息社會為主題,但還以數(shù)據(jù)的處理、網絡及信息系統(tǒng)等信息科學知識為載體,使信息科學(Information Science)、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社會(Information Society)等主題內容相互融合,有機統(tǒng)一,全面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這是我們在進行中小學課程改革中需要重視的問題,要適當加強信息科學、信息社會知識的講授,才能體現(xiàn)課程的育人功能。
2.系統(tǒng)化設計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必須與小學、初中相銜接,日韓的信息技術教育都已經形成獨立學科、融合以及學科應用等多種模式相結合的一體化體系,而我國在2000年頒布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依然是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學習的指南針,一些內容已經不符合現(xiàn)實社會需求,亟待改革。
3.信息科學
必須考慮課程向下延伸的基礎學科。無疑,信息科學必將是信息技術課程的支撐學科,是信息技術課程知識內容的來源。信息科學發(fā)展迅速,如何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體現(xiàn)新技術、新思想,是需要合理平衡的。
4.信息社會學
信息社會中人與信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活動、人與社會的信息實踐相互作用都是信息技術課程不容忽視的而且愈發(fā)顯得重要的主題。我們在進行信息技術課程設計時要充分考慮選擇恰當?shù)男问阶寣W生展開學習。
參考文獻:
[1]幼稚園、小學校、中學校、高等學校、盲學校、聾學校及び養(yǎng)護學校の教育課程の基準の改善について(答申)の概要(平成10年7月29日 教育課程審議會)[EB/OL].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old_chukyo/old_katei1998_index/toushin/1310285.htm.
[2]文部科學省.高等學校學習指導要領解説(情報編)[M].東京都:開隆堂, 2001.
[3]高等學校學習指導要領解説(情報編)文部科學省[EB/OL].http://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micro_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2/01/26/1282000_11.pdf.
[4]中學校學習指導要領解説(技術·家庭編).文部科學省[EB/OL].http://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micro_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1/01/05/1234912_011_1.pdf.
[5]小學校學習指導要領解説解説.文部科學省[OE/BL].http://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micro_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09/06/16/1234931_003.pdf.
[6]??????? ???????.? ???? ???? ?? ?? ???? ???(?) [EB/OL]keris.or.kr/board/pb_ downloadNew.jsp?bbs_num=1482&ix=2610.
[7]具美慶,中等學校情報通信技術敎育改善???硏究[D].國民大學校敎育大學院,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