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趙俁
摘?要:在生態(tài)批評視閾下,梳理浪漫主義詩歌中的生態(tài)審美原則,建構自然性、整體性、交融性、主體間性的詩歌生態(tài)模式,進一步論證浪漫主義詩歌中對大地、環(huán)境、荒野等的倫理關懷。
關鍵詞:生態(tài)批評;自然性;整體性;交融性
中圖分類號:
I00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5)10011102
引言
詩歌是人類的原初語言,集哲學抽象性與歷史特殊性于一體,為人類文明奠定了基石。英國詩人雪萊在《詩辯》中闡釋到,詩歌不僅能喚醒人類的心靈,而且能擴大人類心靈的感知領域,揭示出世界隱藏的美[1]。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tǒng)》中把詩歌鑒賞的維度劃分為四個領域,分別是文本、作者、讀者、世界?;谖谋镜呐u與審美原則主要集中在文本本身語言特征與結構,關注語言的含混性、張力、修辭,以及結構的整體性等方面。以作者為中心的批評與審美原則主要以作者的生平、心理、意圖、風格為切入點,關注作者的心靈世界。讀者角度則注重讀者受到的影響與反應,諸如亞里士多德的凈化學說和賀拉斯的寓教于樂理論。就世界而言,批評與審美圍繞作品對世界的模仿、批判與超越,諸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模仿理論與現(xiàn)實主義的批判原則。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興起的生態(tài)批評超越了以文本、作者、讀者、世界為核心的傳統(tǒng)審美維度,建立了全方位、多元化的審美模式,克服了傳統(tǒng)審美彼此割裂的局限,并對日益惡化的環(huán)境與瘋狂追新的消費社會提供了和諧、生態(tài)視角。斯洛維克認為,生態(tài)批評主要經歷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發(fā)軔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發(fā)出了為人類主導、控制、壓抑的自然、荒野、女性代言的宣言,其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自然書寫、荒野理論、生態(tài)女性主義等方面。第二次浪潮出現(xiàn)在1995年左右,生態(tài)批評進入了新的階段,環(huán)境正義、動物研究、綠色文化研究、地方關注等新的話題豐富了生態(tài)批評的視角。2000年墨菲出版的《自然文學更為廣闊的視域》標志著生態(tài)批評的第三次浪潮,倡導跨越種族、民族文化的界限,從而生態(tài)批評邁向了全球化的框架。
生態(tài)批評瓦解了人類中心主義的審美原則,倡導整體、聯(lián)系、和諧的綠色審美原則。彼得·巴里在《起點理論:文學理論和文化理論導論》中指出,生態(tài)批評的重要任務就是通過文學批評探討一系列生態(tài)問題,如發(fā)展與能源、平衡與失衡、共生與關聯(lián)、可持續(xù)與非持續(xù)等,也就是說,生態(tài)批評的中心任務是探討與生態(tài)危機密切相關的社會問題[2]。針對這些生態(tài)危機問題,生態(tài)批評在文學審美領域提出了新的思維意識,即生態(tài)審美的四個原則。四個原則分別為自然性原則、整體性原則、交融性原則、主體間性原則。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反對工業(yè)革命帶來的物化和商品化的浪潮,強調回歸自然,尊重自然,并與自然對話、交融。浪漫主義詩人大多認為大自然是人生快樂、智慧之源頭,他們厭惡城市文明與冷酷的金錢關系,他們寄情于山水,從大自然中得到慰藉。
一、浪漫主義詩歌中“自然性”生態(tài)審美原則
自然性生態(tài)審美強調突出的是自然審美對象,而非審美者,它旨在感受與表現(xiàn)自然本身的美,是活生生的自然感受過程,而不是人化自然的過程[3]。這種審美表現(xiàn)自然本身的美,而不是表現(xiàn)人對自然的抽象認識與人的思想。生態(tài)審美的目的不是自然命名化、自然抽象化,更不是自然意識形態(tài)化,而是自然物本身的美和這種美的感知過程。否則,就是對自然工具化的利用,是以人類中心主義的對自然的蔑視與敵視,自然無疑成為抒發(fā)、比喻、暗示、象征人內心情感與人格的對應物,而非活生生的生命有機體。古希臘詩歌傳達著希臘人在大自然中追求正義、勇敢、節(jié)制、智慧的情操,中世紀的詩歌吟誦著造物主創(chuàng)造自然的偉大與奇妙,文藝復興時代的詩歌譜寫了人類征服自然、宇宙的人文主義精神,啟蒙時代的詩歌傳遞著自然理性光輝的秩序與普遍性原則。不難看出,古希臘詩歌中,自然成為人類哲學形而上思考的途徑,而非目的;在中世紀詩歌中,自然是上帝的創(chuàng)造物與上帝偉大的啟示;在文藝復興的詩歌中,自然與人二元對立,自然是人類自我意識與驕傲膨脹的客體;在啟蒙主義詩歌中,自然被當成理性認識的工具。以上詩歌的審美原則以人為中心,自然處于失語、被動、客體與工具的位置,沒有言說能力與人來表達、對話,或者訴求自我。
二、浪漫主義詩歌中“整體性”生態(tài)審美原則
生態(tài)審美以生態(tài)整體為標尺,是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秩序滿懷敬畏之情的“秩序的欣賞”,這種審美不是排他性的,把自然視為“他者”,而是跳出對立分析的思維,走向整體性的思維與體驗。人是宇宙萬物的一部分,不能脫離宇宙整體,人不僅要擴大悲憫情懷,而且要帶著愛去擁抱自然世界的萬物。史懷澤“敬畏生命”的倫理和利奧波德“大地倫理”正是生態(tài)整體觀的體現(xiàn)。史懷澤認為,人類的同情不僅涉及人,而且包括一切生命,這才是真正意義上有深度和廣度的倫理[4]。利奧波德“大地倫理”以生命共同體的完整、穩(wěn)定、美麗為最高道德目標,關切著大地的整體性[5]。整體性主要體現(xiàn)為從人類中心過渡到生態(tài)整體、從工具理性過渡到生態(tài)、從主客二元論過渡到有機論的生態(tài)審美。這個世界所有生物生命都需要呵護,需要去尊敬,從而達到和平、平等、有機的共存。華茲華斯的詩歌從與自然互為整體的角度,言說著生態(tài)整體的維度,他詩歌筆下的萬物各得其所,交相輝映,怡然自得,繪制了生態(tài)整體性的唯美畫面。
三、浪漫主義詩歌中“交融性”生態(tài)審美原則
生態(tài)審美的交融性原則,有時被稱作參與美學或介入性美學,是建立在聯(lián)系觀的基礎之上。生態(tài)交融性原則不支持高高地凌駕于自然之上審視自然,而是全身心地投入自然,甚至需要忘掉自我,與自然融為一體。如同基督教的三位一體,圣父、圣子、圣靈彼此作見證,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彼此不分,共同體現(xiàn)了神性。交融性原則禁忌人類審美的自我投射,或者是先見之明,而是把自我打破,動態(tài)地與自然交流、對話、交融。艾比說:“我希望能夠觀察并進入一棵刺柏、一塊石英石、一只禿鷲、一個蜘蛛,將其作為其自己觀察,全無人武斷強加給它的品性,忘掉康德學說,甚至忘掉科學描述的分類?!盵6]生態(tài)批評“交融性
”原則就是徹底地開放人類自我感官去感受,只有忘卻自我,不帶有任何目的地感受自然,才能領悟到自然奇妙之美。斯奈德借用禪宗方式,來體悟交融性,并說:“我體悟到了一種動態(tài)的、深切的感覺,世上所用萬物都是有靈性的生命體,這些生命體沒有高低貴賤等級之分;一塊石頭、一棵小草的生命都是十分美麗、真實的,如同愛因斯坦的生命同樣有價值、智慧。”[7]
四、浪漫主義詩歌中“主體間性”生態(tài)審美原則
生態(tài)危機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而且是一個涉及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問題。人與人之間應該建立平等的倫理關系,同樣,人與自然之間也應該建立一種平等的倫理關系。查爾斯·賴克在《美國的綠色化》中大膽地預言:“一場革命即將到來。它不像過去的任何一場革命。它將最終產生一種新的持久的完整性和美——人與其自身、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與土地的關系都將煥然一新?!盵8]這場新的革命就是生態(tài)審美中的主體間性原則,人不僅要與整個大自然發(fā)生關系,也要與具體、個別的自然物發(fā)生關系。人與自然摒棄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彼此交流,開展對話,敞開新的交流空間,即主體間性原則。主體間性原則沒有中心點,始終兼顧兩者,推動兩者平等發(fā)展,建立生態(tài)和諧家園。這樣人與自然都能做出自我的藩籬,彼此啟發(fā),相互了解,從而擺脫把自然神圣化或把自然客體化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審美禁錮。綜上所述,主體間性原則開拓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平等、朋友式的、相互交流的主體間性關系。
結語
生態(tài)審美原則不僅突破了傳統(tǒng)詩歌以文本、讀者、作者、世界為中心的審美批評模式,而且建立了具有革命意義、健康綠色的新型審美維度。生態(tài)審美不僅為詩歌審美提出了新的坐標,而且對人類面臨的日益惡化的自然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同樣給予了全新啟示。
參考文獻:
[1]孟慶樞.西方文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17.
[2]Peter Barry. Beginning Theory: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y[M].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2:264.
[3]王諾.生態(tài)思想與生態(tài)批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31.
[4]王諾.生態(tài)批評:發(fā)展與淵源[J].文藝研究,2002,(3):53.
[5]Aldo Leopold. A Sand Country Almanac[M].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1966:201.
[6]Edward Abby. Desert Solitaire, A Season in the
Wilderness[M].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Inc,1990:6.
[7]Gary Snyder. The Real Work: Interviews & Talks,1964—1979[M].New York: 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 Corporation
Press,1980:67.
[8]龍娟.美國環(huán)境文學:弘揚環(huán)境正義的綠色之思[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139.
(責任編輯:劉東旭) ?2015年10月第34卷第10期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