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麗麗
摘 要:討論了問題導向學習理論的內涵,并重點探討了其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學中的應用,旨在為廣大教師提供建議和參考。
關鍵詞:初中物理;問題導向學習;探究教學;中學生
新時期的初中物理教學充滿了挑戰(zhàn),其中,在教與學的雙向關系構建中,“教”所占的比重已不能再與“學”平衡,更重要的是教師應打造一種“四兩撥千斤”的主導教育模式,用小的點撥來換取學生大的收獲。而這就需要教師積極開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物理探究意識。然而,研究表明,單純的探究教學收效不大,在實踐中,教師需要將探究教學與其他教學方法聯(lián)合起來,實現(xiàn)探究與其他教法的互補,只有這樣,才能切實發(fā)揮探究教學的作用。對此,本文探討了基于問題導向學習理論與初中物理探究教學的整合,旨在為廣大教師打造高效教學模式而提供建議和參考。
一、問題導向學習理論的內涵
問題導向學習(PBL)始于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先后在商業(yè)、法律、教育等各個行業(yè)得到了廣泛應用,并在跟多專家學者的研究中得到了發(fā)展。問題導向學習理論在我國的研究起步較晚,新課改后有些教師才開始采用問題來組織課堂,針對性較小,內容比較單一,應用的范圍也比較狹隘,大多僅限于課堂。
很多專家學者對問題導向學習理論進行了定義,這些定義雖然存在差異,但其核心可歸納為三個主要部分。
第一,問題導向學習理論側重以問題為學習的起點。問題導向學習理論和核心要素在于問題,它注重讓學生帶著疑問投入到學習中,將學習的過程轉化為解決問題的過程,促使學生在學到理論知識的同時也掌握相關的技能,從而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第二,問題導向學習理論側重于小組合作。當前的基礎教育中很多教師也善于利用問題來組織課堂,然而,其具體做法是提出一個問題讓全體學生解答,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各自為戰(zhàn),這種方法不利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成長。而問題導向學習則側重于小組合作,在實踐中,教師可讓每個小組解決不同的問題,也可給出一個問題,讓各個小組采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如此,則有助于學生健康快速的成長。
第三,問題導向學習理論側重主體與主導的角色清晰。面對一個問題,無論問題是人為(教師)造成的,還是成長必需的,都必須由學生自主來解決,這也是問題導向學習理論的主要內容。
二、問題導向學習理論在探究教學中的應用
在實踐中,教師可將探究教學與問題導向學習進行整合,將探究的主題設計為問題,將問題視作一個課題,引導學生或在課堂上解決,或去生活中解決,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以“浮力”一課為例。
在課堂開篇,筆者首先以實驗來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將一個空塑料瓶放入盛滿水的盆里,此時塑料瓶會浮在水面上;而將塑料瓶灌滿水,再次放入水盆中,此時塑料瓶會沉入水底。
問題1:為什么第一次實驗塑料瓶會漂浮在水面上?而第二次則沉入水底?
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解答:第一次實驗中,空塑料瓶浸入水中后產(chǎn)生壓強,而瓶體正起到了傳遞壓強的作用,水面對瓶體產(chǎn)生向上的壓力,所以塑料瓶才會浮在水面上。而第二次實驗中塑料瓶里灌滿了水,則增加了它的質量,水面向上的壓力減小,則水會外溢,而塑料瓶則沉入水底。
問題2:物體在空氣中是否也會產(chǎn)生浮力?
演示實驗:將氫氣球放在空中,則氣球會上浮;而在氫氣球底部的繩子上系上重物,則氣球會停留在空中。
問題3:水中的浮力和空氣中的浮力有哪些共同之處?能否根據(jù)實驗總結出浮力的定義?
小組合作解答:物體在流體(包括液體和氣體)中,各表面受流體(液體和氣體)壓力的差(合力)稱作浮力。此時浮力的定義則提取出來,由此,學生也學到了關于浮力的知識。然而,知識并不代表技能,要將知識轉化為技能,教師就必須要進行進一步的引導。
例如,提取了浮力的定義后,筆者再次提問:煮餃子看似簡單,其中卻蘊含了深刻的物理原理。怎樣才能表明餃子煮熟了呢?此時很多學生都說“嘗一嘗”,而筆者告訴學生,其實還有更簡單的方法:觀察餃子在水中的狀態(tài),煮熟的餃子會浮上水面,那是因為餃子的密度變小,體積和浮力變大。如此,學會了浮力,學生也就學會了“煮餃子”這種簡答的家務,知識也由此而轉化成為簡單的技能。
此外,探究也不能僅限于課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去課外探究,結合不同課題的教學目標,將問題轉化為探究性課題,讓學生或課前、或課后去生活中探索和實驗。如“摩擦力”一課,在課堂教學中,除了引導學生學習教材中的知識之外,筆者還在課堂最后為學生布置了三個任務讓學生去課外以小組形式進行探究。探究1:溜冰鞋為什么能在冰上快速的移動?是什么能讓我們走路更穩(wěn)???探究2:拖把能將地板上的污垢擦掉,去生活中實驗,看它的原理是什么?探究3:拔河比賽時,勝利的一方是否就表明了他們的力氣最大?為什么?
如此,帶著與生活相關的課題去生活中探究,學生會發(fā)現(xiàn)探究不僅能解決教師布置的課題任務,同時也會讓自己學到更多的知識,而這些知識是課堂上永遠都學不到的,嚴格來說,它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技能,也是一種掌握物理學習方法的有效途徑,而這正是探究性教學的設計目的。
參考文獻:
[1]荊永君,李昕.PBL教學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小學電教:教師版,2010(03):34-35.
[2]張洪升.淺談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探究式教學[J].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2013(20):49-50.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