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珉
在教育法規(guī)日臻完善、社會文明越來越高的今天,教師體罰學生的現象雖有禁止,不再普遍,但代之而起的是個別教師從精神上體罰學生,即“心罰”。心罰作為一種相對隱蔽的懲罰方式,仍然存在于現代化教育過程中,并且逐漸呈現出越來越嚴重的趨勢。這種做法的始作俑者雖無可探究,但考究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形式:
一、教師對學生的隨意諷刺挖苦
在現代化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個別教師對部分后進生說“你真笨”、“你永遠都成不了大器”、“你簡直就是害群之馬”、“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之類的話。其實,這些話說者本無意,聽者卻傷心,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損傷了他們的自尊,摧殘了他們的健康身心。教師隨意地諷刺挖苦學生,會導致學生產生一種自卑心理。本來后進生學習就相對吃力,不能很好地緊跟學習步伐,再加上自尊心受到較大打擊,會更加孤獨無助,心灰意冷,嚴重者會使學生產生厭學的現象,感到自己沒有可取之處,出現嚴重的自暴自棄狀況。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師生之間的關系,妨礙了教學情景的和諧發(fā)揮。
二、給學生安排“雅座”
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安排座位是有些教師管理學生的“制勝”法寶之一。對個別觸犯班級班規(guī)的、與教師的“圣旨”相抵觸的,在安排座位時就有意識地將其安排在第一排或最后一排,有時往往是單人單桌,這就是教師為這些學生設置的“雅座”。這種對學生另眼相看的做法,疏遠了學生與集體的關系,使學生偏離教育發(fā)展的軌道,在一定程度上受罰學生會受到冷落甚至歧視,使學生對教師或者是其他同班同學產生一定的不信任感。在與同學的交往過程中,會采取冷漠以及回避的態(tài)度,嚴重者甚至會出現不良的攻擊性行為。由于安排雅座,受到孤立,學生會對教師產生一定的厭惡心理,對學習失去濃厚興趣,導致厭學、對學??謶值?。此外,學生與教師的關系也會越來越遠,不利于教師的教學活動開展。
三、逼請學生家長
現代化的教學過程中,對于孩子的學習,教師僅僅是承擔著一部分責任,家長也承擔著非常重要的責任。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孩子的教育是學校和家庭共同承擔的。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可以只有在學生出現問題時才請家長,這樣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交流在性質上就出現了一定的變化,教師僅僅向家長說一些學生學習上出現的消極問題,告訴家長要嚴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導致學生與家長之間的關系也逐漸惡化,出現學生害怕自己父母的現象,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學生有問題,教師要主動地去幫助解決,不能動不動逼學生請家長,向家長告狀,借助家長的“力量”制服學生。這種“借刀殺人”的做法,表面上看起來很奏效,但結果使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父母親的溫暖,學校里得不到教師的理解,以致于與家長教師“三足鼎立”,學生逆反心理愈來愈濃,與家長和教師之間的“墻”也越來越厚,甚至無法溝通。
四、對學生保持沉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有一種教育學生的方式就是“沉默是金”。教學過程中,個別教師最絕的一招就是“默默無聞”地冷落學生,對那些屢教不改的學生不理睬,聽之任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無視學生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的自尊心。在學生出現錯誤的時候不予理睬,不進行管理改正,當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對問題或者在課堂外做了好事時,也不對學生進行表揚,甚至在教學過程中不讓學生回答問題,故意冷落他。在課后的管理工作中,時常找其他學生交流溝通,針對某些問題進行探討,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進行談心,而故意對一些學生冷落處理,不找他們聊天,不關心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把學生當作一個“多余人”對待。這種做法對學生的傷害是巨大的,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逐漸喪失了對學習的熱情,也使學生的心情壓抑,情緒低落,壓抑了個性。
五、有意壓制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在教師的教學期間,個別教師對一些品學兼差的特長生有意識地采取壓抑手段。比如,對于在籃球方面有特長的學生來說,教師知道學生喜歡籃球,但是舉行籃球比賽時,卻有意識地不讓他參加;有特殊文藝愛好的學生,舉行文藝活動時,不讓他出頭,不能使學生的特長得到充分發(fā)揮,使學生喪失了比賽成功之后的滿足感以及自信心。本來特長生在學習方面就相對落后,與一些學習成績相對較好的同學相比,自身就存在自卑感,而僅有的特長也得不到充分發(fā)揮,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這種做法嚴重遏制了學生特長的發(fā)揮。學生失去了釋放煩惱、排遣郁悶和展示才華的空間,失去了個性孕育的土壤,他們是不會茁壯成長的。
以上這些“方法”,與體罰相比,對學生的教育似乎顯得“文明了”、“科學了”,但給學生心理上帶來的傷害是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是長久的,危害甚至是終身的。所以,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需要以正面教育為主,運用發(fā)展的眼光對待學生,從學生的心理方面進行開導,以情感為切入點,制止體罰,更要嚴禁心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