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周順
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已經成為農村中小學所面對的一大課題。那么怎樣教育好這些留守兒童,讓他們同樣快樂成長呢?本人認為在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的過程中,要做到“三要”和“三不要”。
一、留守兒童教育“三要”
1. 要多給關愛。留守兒童多住在親戚家,有的甚至在朋友和鄰居家,可無論在哪,他們都屬于暫時失去父愛母愛的孩子。這種情況對他們的人格和性格總會有些影響,有的狹隘自私,有的偏激暴力,有的怯懦自卑,有的放縱膚淺。當這些留守兒童出現上面的種種問題時,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多給他們以關愛彌補他們那份心理缺失。當然同樣的問題,一旦出現在留守兒童的身上時就難以改正。這是由留守兒童的特殊情況所決定的。
2. 要正確引導。留守兒童因為失去正常的父愛母愛而變成了問題兒童和難以教育的對象。但我們應該清楚,他們所失去的父愛母愛是暫時的,從另一個角度上講,他們的父愛母愛是以另一種行式存在著的,只是這種形式的愛有些艱難和苦澀。所以我們要對留守兒童進行正確的引導,要讓他們知道,父母外出打工是為了他們更好的生活和學習。
情緒和思想是可以傳染的。我有這樣的一個案例:一次寫作練習,題目是《父母的愛》。在我沒作任何引導的情況下放手讓學生寫作,結果班級中11名留守兒童所寫的內容出奇的一致,他們無一不在作文中訴說著父母走后自己孤寂的生活,以及沒了父愛母愛之后自己痛苦的感受。這種情緒一下子蔓延開去,甚至到了怨恨父母的地步。如果任它滋長,后果不堪設想。于是我布置了一項特殊的作業(yè),那就是在一周內與父母溝通一次,了解一下父母在城市的生活。當我得知他們都有了溝通之后,我又第二次命了同一個作文題——父母的愛。結果,這11名留守兒童,不約而同地寫出了父母艱辛的工作和生活,也都流露出對父母的理解和同情。所以,正確的引導是教育好留守兒童的法寶。
3. 要加強管理。留守兒童越來越多,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勢在必行。但因為某些客觀因素,管理的力度不夠,方法欠妥,這主要表現在各部門缺少協(xié)調管理的機制。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已經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了,如果長期得不到及時的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各個學校、各個家庭乃至各級政府,都應該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采取有效措施,以積極穩(wěn)妥的辦法加以解決。
二、留守兒童教育“三不要”
1. 不要歧視。由于留守兒童的自身問題多,又難教育,所以很多教師談留守兒童而色變。在學習上,留守兒童的成績突出者不多,班級事務留守兒童的參與率也不高,這種現象也與他們生活的環(huán)境有關。在教師交給的任務中,他們的表現是讓人堪憂的,所以許多班主任不愿把臨時的一些任務交給他們做,總是擔心他們做不好,這樣久而久之,便有了歧視的態(tài)度,這種不信任、歧視的做法所帶來的是留守兒童更大的失落感和自卑感,有的甚至造成了逆反心理,使本來就難以教育的留守兒童更是雪上加霜。因此,用公平、信任的態(tài)度對待這些留守兒童是教育好他們的基礎。只有信任他們,才能打消他們心理上,總覺得自己是個另類的感情,也只有在公平、信任的基礎上才能實施有效的教育。
2. 不要縱容。在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中,另一個極端就是縱容。有些家長和老師總覺得他們很可憐,所以犯了錯誤就原諒,殊不知這種可憐他們的態(tài)度、原諒他們的做法,縱容了他們的行為,其危害是巨大的。任何縱容都是禍根,對兒童的縱容就更是如此了。他們本來就生活在特殊的環(huán)境中,養(yǎng)成了很多不良習慣,或形成了很多不良的心理,他們所需要的并不是同情和憐憫,而是正常的態(tài)度和正確的教導。不當的同情和縱容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就應當受到特殊對待。這就更讓他們離正確的人生道路越來越遠了。
3. 不要體罰。國家教育部明令禁止體罰和變相體罰,并且把此項規(guī)定寫進了《教育法》之中,可見體罰的危害。馬卡連柯說:“對學生的要求越嚴格,對他們就越尊重?!绷羰貎和男睦泶嗳?,哪怕他們受到一點點的體罰都會產生一種敵對的情緒,損傷他們的自尊心,以致他們形成人前一面、人后一面的雙重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