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已成為了當前外語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本文通過調查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及其相關因素學習動機,得出學生學習動機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關系,并為大學英語教學中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新的啟示。
關鍵詞:大學英語 自主學習能力
一、引言
最早被廣泛認可的理論是Holec(1981)的自主學習理論,他認為自主學習值得是“能負責自己學習的能力”,它包括選擇目標、確定內容和進度、選擇學習方法、監(jiān)控學習進程,評估學習結果。Holec之后,Dickson (1987),Littlewoods (1999)等做了大量的關于自主學習的研究。一些學者也做了相關研究,找出和自主學習能力相關的因素,如學生的態(tài)度和信念 (Chan, 2001),動機 (Spratt, Humphreys and Chan 2002)。國內對自主學習理論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研究趨勢也從理論研究轉向實證研究。其中學習動機被認為是影響外語學習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關于動機的理論也層出不窮,本文主要討論的是自我決定論,Deci & Ryan的自我決定則把動機看成是一個動態(tài)的因素。他們將學習動機分為三大類,即無動機、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無學習動機的學生認為學習外語沒有任何意義,學生要么不學習,要么學習沒有目的。外在動機分為三種:外部調節(jié)、投射調節(jié)和認同調節(jié),指的是學習是出于外部因素的影響,如受獲獎勵和避免責罰。內在動機指內在的因素,如活動本身帶來的快樂和滿足,內在動機又可細分為三種:內在動機知識、成就和刺激。關于自主學習能力和動機的相關性研究,有三種不同觀點。一種為學習動機決定自主學習,第二種觀點自主學習決定學習動機,第三種觀點把學習動機與自主學習的關系視為雙向、動態(tài)的即學習動機和自主學習互為因果、互相影響。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調查了來自普通本科院校的200名大學生,問卷分為兩個部分,自主學習能力問卷改編自徐錦芬的本科生自主性英語學習調查問卷。學習動機問卷改編自Noel的問卷來測量二語學習者動機。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200份,回收200份,數(shù)據(jù)使用了SPSS進行數(shù)據(jù)描述性統(tǒng)計、相關性分析和回歸分析。
三、結果和討論
(一)自主學習能力分析
根據(jù)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x=3.1442,SD=0.56837) 都處于中等水平。學生在制定學習目標和計劃以及有效地使用學習策略方面得分較低。在選項中,只有18.5%學生能夠在教師布置的任務以外很好地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說明學生在學習中還是處于被動狀態(tài)。只有25%的學生覺得了解學習策略。這也證實了徐錦芬(2004)所做的調查。徐錦芬分析出現(xiàn)上述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是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教學重知識傳授,輕策略培訓,并提出建議:教師的教學的重心是教會學生靈活使用學習策略。
(二)學生的動機水平分析
根據(jù)調查結果,學生的七種動機中內在動機成就分值最高,進一步分析,其中85.5%的學生都同意每當在英語學習中實現(xiàn)自我超越時會覺得很開心。其次是認同調節(jié)動機。分析發(fā)現(xiàn),有91.5%學生認同學英語有利于升學、畢業(yè)。再次是學生的內在動機知識,70%的學生認同通過學習英語可以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和人們的生活方式。
(三)相關性分析
總的來說,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動機相關,且達到了顯著性水平(r=0.464, P≤0.05)。七種動機中,只有外部調節(jié)動機和自主學習能力不相關。相關性最高是內在動機知識和成就。無動機和自主學習能力呈負相關(r=-0.400, P≤0.05)。
這也符合李昆、俞理明(2008)的研究結果,學生的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都和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相關,內在動機與自主學習能力的相關性要明顯高于外在動機。
(四)回歸分析
[模型\&非標準化系數(shù)\&標準化系數(shù)\&T值\&相伴概率值Sig.\&B\&標準差\Β\&常數(shù)項\&2.155\&0.249\&\&8.643\&0.000\&內在動機知識\&0.181\&0.046\&.284\&3.909\&0.000\&無動機\&-0.108\&0.039\&-0.191\&-2.737\&0.007\&內在動機成就\&0.117\&0.044\&0.191\&2.658\&0.009\&]
注:r2=0.287,F(xiàn)=26.367,P=0.000
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習動機與自主學習能力的關系,本研究作了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只有無動機,內在動機知識,以及內在動機成就和自主學習能力之間有回歸關系,且達到了顯著性水平 (P≤0.05)。其余四項忽略,因為對自主學習能力影響不大。其中內在動機知識得到了最高的Beta 值,說明其對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最高。
四、結語
研究結果表明,學生在制定學習目標、計劃以及有效地使用學習策略方面能力較差??偟膩碚f,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處于中等水平。學生學習動機和自主學習能力呈顯著的正相關。其中內在動機知識和成就和自主學習能力的相關性最高。這也給我們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了啟示,在英語教學中,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可以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對學生的學習動機有一個綜合了解,更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內部動機。內部動機會導致更有效率的學習。學習者可以清楚地知道學習目的和中心,并按自己的要求決定學習內容。這樣學生會對學習行為產生興趣,從而愿意主動花時間去制定學習目標以及監(jiān)控整個學習過程,最終達到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Chan, V. Readiness for learner autonomy: What do our learners tell us? Teaching in High Education, 2001 (4): 505-518.
[2]Deci, E. L & R. M. Rya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 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85.
[3]Holec, 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4]Spratt, M., G. Humphreys, & V, Chan. Autonomy and Motivation: Which Comes First?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2002(3): 245-266.
[5]李昆,俞理明.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自我效能感和歸因與自主學習行為的關系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8(2):1-5.
[6]徐錦芬,彭仁忠,吳衛(wèi)平.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自主性英語學習能力調查與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1):64-68.
作者簡介:
陳淑婷(1987- ),女,西安航空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責編 張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