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少玲
(朝陽醫(yī)院家庭病床科,廣東 佛山 528000)
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糖代謝的影響及護理體會
招少玲
(朝陽醫(yī)院家庭病床科,廣東 佛山 528000)
目的 探討心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糖代謝的影響及護理體會。方法 將9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干預,觀察護理后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及餐后2 h血糖的指標水平的變化及抑郁評分。結果 對照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及餐后2h血糖的指標水平、抑郁評分均高于治療組(P<0.05)。結論 心理干預能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謝,減輕抑郁等消極情緒,值得臨床推廣。
心理干預;2型糖尿病;影響
糖尿病是一種患病率高,由體內(nèi)代謝紊亂導致的慢性疾病,其中臨床中2型糖尿病較常見,占糖尿病總數(shù)的80%以上[1]?;颊咭蜷L期治療及血糖控制效果較差,對治療措施不了解,容易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且發(fā)生率顯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2-3]。本文對90例糖尿病患者給予護理干預,臨床效果明顯,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WHO診斷標準,將9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45例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32~80歲,平均(54.2±4.6)歲,病程1~13年,平均(4.8±0.9)年;治療組45例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干預,其中男24例,女21例,年齡31~81歲,平均(54.4±4.8)歲,病程1~14年,平均(4.8±1.2)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選用相同的藥物給予治療的同時給予不同護理,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治療組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干預,具體操作如下。
1.2.1健康教育護理:醫(yī)護人員主動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2型糖尿病的發(fā)病機制、病情發(fā)展、治療和護理特點、并發(fā)癥以及患者的心理變化等信息,解釋2型糖尿病并非絕癥,糾正對其的錯誤認識,防止影響其治療信心。
1.2.2拉近與患者的心理距離護理:醫(yī)護人員應做到認真聆聽、鼓勵、耐心對待患者,真正關心、同情、理解患者,對不同患者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具體分析,用積極、熱情的態(tài)度與患者進行交流,對抑郁和焦慮情緒進行心理疏導。認真仔細地聽取患者提出的意見,并改正不合適患者的護理,做到配合其提出的合理意見。
1.2.3對患者進行關心護理:醫(yī)護人員根據(jù)患者的不同需求,對其飲食、生活以及休息時間等情況進行健康指導,由于糖尿病患者飲食收到一定限制,根據(jù)患者的口味和愛好,與其家屬共同制定不同的食譜,避免高糖食物,做到定時定量,并強調(diào)飲食的重要性,得到患者的積極配合。適當調(diào)整室內(nèi)燈光亮度,保證患者有充足睡眠。教會患者及家屬注射胰島素方法,以方便患者出院后在家使用,醫(yī)護人員按時查看患者餐后血糖和空腹,如發(fā)現(xiàn)異常應及時通知主治醫(yī)師。
1.2.4轉(zhuǎn)移患者消極心理的護理:醫(yī)護人員應認真傾聽患者的焦慮和痛苦的不良情緒,及時給予患者分析和安慰,排解和疏導患者,開展活動轉(zhuǎn)移患者注意力,如打牌、唱歌、下棋等,并告訴患者,只要按照醫(yī)師的治療方法,他們能像正常人一樣。同時為患者創(chuàng)造安靜、舒適的治療環(huán)境。
1.3觀察指標:比較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經(jīng)過護理后的抑郁和糖代謝情況。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對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護理前后抑郁狀態(tài)評分。輕度抑郁:15~20分;中度抑郁:20~27分;重度抑郁:超過27分。同時密切觀察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護理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及餐后2 h血糖的指標水平。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表示,兩組間均值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護理前后抑郁狀態(tài)評分比較:對照組45例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治療組45例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干預后,護理前后抑郁狀態(tài)評分比較見表1。由表1可以看出,治療組護理后為(11.15±2.13),對照組為(23.11±2.21),兩組比較,治療組抑郁狀態(tài)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護理前后抑郁狀態(tài)評分比較()
表1 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護理前后抑郁狀態(tài)評分比較()
組別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45) 29.12±4.56 23.11±2.21治療組(n=45) 29.81±4.61 11.15±2.13
2.2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及餐后2 h血糖的指標水平比較: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經(jīng)過護理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及餐后2 h血糖護理后與護理前比較,都有所下降,治療組護理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及餐后2 h血糖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P<0.05),見表2。
糖尿病的發(fā)病機制十分復雜,且是一種終生性慢性疾病,導致患者臨床治療中易產(chǎn)生消極情緒,甚至產(chǎn)生自殺的思想[4-5],這些思想不僅加重患者的病情,而且還嚴重影響疾病的治療[6]。在傳統(tǒng)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干預,能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得到患者信任,患者能把消極的情緒宣泄出來,解除內(nèi)心的疑惑,這樣不但可以改善患者糖代謝水平,還可以控制病患者的消極情緒的產(chǎn)生[7]。本研究中,治療組在傳統(tǒng)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心理干預后,抑郁狀態(tài)評分顯著降低,消極情緒得到顯著控制,從而能積極戰(zhàn)勝疾病,使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及餐后2 h血糖的指標水平明顯改善,值得臨床推廣。
表2 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護理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及餐后2 h血糖的指標水平比較()
表2 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護理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及餐后2 h血糖的指標水平比較()
組別 空腹血糖(mmol/L) 糖化血紅蛋白(%) 餐后2 h血糖(mmol/L)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45) 9.5±1.5 8.8±1.2 8.3±1.3 8.2±1.1 14.5±2.4 10.9±1.7治療組(n=45) 9.3±1.3 6.9±0.7 8.4±1.4 7.2±0.8 14.4±2.2 9.1±1.1
[1]馬玉蓮.心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負性情緒和心理障礙的調(diào)適效果[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3,25(6):10-13.
[2]董穎越,呂巖,趙維綱,等.國外糖尿病??谱o理的發(fā)展現(xiàn)狀[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0,16(22):2718-2720.
[3]卞美娟,張紫娟,蔣菊芳,等.自我管理教育對糖尿病伴抑郁癥患者的影響[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1,17(35):4268-4270.
[4]楊海晨,孫永林.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焦慮情緒研究[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10,4(9):282.
[5]孫麗娟.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個性特征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4,12(4):267-270.
[6]黃風云,向瓊紅.心理行為干預對糖尿病病人血糖值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4,19(11):51-52.
[7]張立文.心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情緒和糖代謝的影響[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3,9(4):168-169.
R473.5
B
1671-8194(2015)012-0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