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娟娟+李靜
摘 要 中國的英語教學具有久遠的歷史,然而大學英語教學卻沒有明顯的特色。目前我國所研究的英語教學法基本上是引自印歐語系國家,而英語教學在中國不是相同、相近語系之間的外語教學,也不是移民條件下的第二語言教學。在新形勢下,大學英語教學應根據(jù)不同的院校,因地制宜,倡導創(chuàng)新,學以致用。
關(guān)鍵詞 英語教學史 英語教學法 創(chuàng)新 學以致用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8.045
Use Local Conditions to Apply Their Knowledge
——Opinions 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CUI Juanjuan, LI Jing
(Foundation Department, Naval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Yantai, Shandong 264001)
Abstract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bu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has no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At present, China is basically the study of English teaching method is a quote from the Indo-European countries, but not the same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between similar languages, nor the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under immigration condition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different institutions, local conditions, promote innovation, and apply their knowledge.
Key words English teaching history; English teaching method; innovation; apply their knowledge
0 導言
英語在我國被列為小學、中學、大學,乃至研究生階段的必修課,有的地方甚至從幼兒園就開始了英語學習,與投入的人力、物力規(guī)模相比,其教學效果并不成正比,最具體的表現(xiàn)是學生實際應用外語的能力不強(劉成 2003(9):25)。其主要原因首先是全國普遍采取了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一切以等級考試為目標,考什么教什么;其次是“至今我們還沒有找到一種最佳、有效的真正適合中國教學環(huán)境的教學方法” (董杰 2010(9):124-126)。
1 回顧我國英語教學的發(fā)展
從清朝開設同文館算起,中國外語教育的發(fā)展至今已有一個半世紀的歷史。同治元年(1862)7 月29 日,恭親王奕忻等獲得奏準在北京設立同文館,中國近代最早的新式學?!熗酿^。它從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等方面迥異于中國傳統(tǒng)教育,成為中國教育近代化的開端。京師同文館西學課程貫穿始終的核心是翻譯活動和外語教育,教學中安排了豐富的筆譯實踐和口譯實踐。
20世紀60~70 年代,由于受到蘇聯(lián)教育思想的影響,加上我國當時特定政治氣候的影響,人們對外語的認識很少,英語教學主要采用傳統(tǒng)的語法翻譯法(董杰 2010(9):124-126)。這是一種較為原始教學方法,對教師的要求不很高,也沒有上升到語言學、心理學或教育理論的高度。20世紀60年代起,國內(nèi)高校的一些外語院系開始采用聽說法,但只是進行局部試驗。1978 年1月,全國第一個外語類刊物《中小學外語教學》創(chuàng)刊,該刊物首次介紹了南斯拉夫的外語教學經(jīng)驗。隨后,相繼有了《外語教學與研究》1978年9月復刊(1957年6月創(chuàng)刊,中間??瘍纱危锻庹Z學刊》1978年創(chuàng)刊,《中國俄語教學》1981年創(chuàng)刊。
80年代中期以后,我國著重培養(yǎng)學生語言交際能力。進入90年代,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教育學者們發(fā)現(xiàn)對交際法不加分析地全盤接受并沒有給我國英語教學帶來理想的效果(董杰2010(9):124-126)。這個階段人們對國外的語言教學法產(chǎn)生了更加廣泛、深入的思考:有的堅持傳統(tǒng)教學法;有的主張全盤接受新興的交際法;有的主張新老方法折中;有的則對“方法論”進行質(zhì)疑、反對“方法論”、試圖超越“方法論”去探索有效外語教學(吳伊南 2010(2): 83-85)。
然而,在英語教學領(lǐng)域,許多大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還不理想,大學指導委員會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用人單位對近幾年來畢業(yè)的大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普遍感到不滿意,對口語及寫作能力則更為不滿。他們認為口語能力強或非常強的僅為5%,差的或極差的為37%,能勝任或基本勝任參加國際會議討論的僅為7%,能勝任或基本勝任參加對外業(yè)務談判的僅14%”(劉成 2003(9):25)。
2 尋求切近實際的大學英語教學法
英語作為一種交流工具,具有靈活性、龐雜但卻不亂的特點,因此古今中外,迄今沒有哪位學者或者教育機構(gòu)聲稱已經(jīng)找到一種萬能的教學法(秦秀白,蔣靜儀2014:38)。中國的學生由于應試教育的壓力,無論使用哪種方法,似乎都沒能達到預想的目的,例如聽說法并沒有使學生獲得真正的聽說能力,交際法并沒有使學生獲得真正的交際能力。
在我國的普通大學院校中,英語教學大部分都是緊跟知名院校的模式。另外,過多依賴或推崇某一種流行的教學法往往會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上產(chǎn)生某種偏差。Stern 在總結(jié)外語教學發(fā)展歷史時認為,不同教學法的實際效果證明外語教學已經(jīng)不能用單一的某種教學法來引領(lǐng)和規(guī)范(Stern,H.H 1999)。Richards 和 Hack于2001年推出了《語言教學的流派》的第二版,在總結(jié)反映近十多年來語言教學理論和方法實踐的最新成果后,宣告了“后方法時代”的來臨。
2.1 英語專業(yè)與非專業(yè)應區(qū)別對待
目前很多院校引進的所謂國際知名大學采用的教學法,事實上主要是針對英語專業(yè)的,故也只能適合于英語專業(yè)教學,針對非英語專業(yè)的教學來說,有些方法不具備可操作性,教學時間和條件也不允許。事實是前者學英語是主業(yè),學時多,安排聽、說、讀、寫、譯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課程,而且?guī)缀趺刻於紝W,還配備專項的強化訓練;而后者學英語只是副業(yè),學時少,每周最多只上兩三次課,這樣的差別必然導致巨大的學習結(jié)果差異。因此,二者教學法的選擇必然是不同的,所以適合英語專業(yè)的教學法并非總能適合大學外語教學。
2.2 不同種類的院校應區(qū)別對待
將地方大學和軍隊院校相比,地方院校因為學生身份不受很多限制,較之軍隊院校學員的軍人身份來說,具備客觀學習的優(yōu)勢,例如在線注冊英語學習課堂、通過交友聊天的方式跟說英語國家的人進行口語或書面交流等,所以軍隊院校不適合這些流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在教學法的采用上,可以在互聯(lián)網(wǎng)受限的情況下,使用符合軍隊院校教學環(huán)境的方法例如,格言諺語教學法。格言諺語是一個民族語言文化的載體,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德育價值。將格言諺語引入教學過程,可增強軍隊學員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因,他們也可在欣賞外語文化精華的同時擴大詞匯量、牢記語法規(guī)則,提高翻譯及聽說和寫作等語言實際應用能力。軍隊院校的學員一方面要在德育方面修身養(yǎng)性,又要和地方大學的學員一樣進行大學、研究生階段基礎課的學習,使用格言諺語教學法便是一個很實用、可行的一舉兩得的舉措。
2.3 各個學科與專業(yè)應區(qū)別對待
學以致用是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之一,為了更加突出實用、實戰(zhàn)目的,就需要將大海撈針般的英語課堂根據(jù)學生學習的知識范圍進行具體劃分。例如知識范圍可分為“常識”和“專業(yè)”兩個部分,“常識”可再細化為“語言文化常識”、“自然常識”、“社會常識”、“軍事常識”等;“專業(yè)”則可細化為“專業(yè)基礎知識”、“具體專業(yè)分支”、“特定專業(yè)應用”等,從而構(gòu)成以貫徹交際性原則為導向的綜合培養(yǎng)英語應用能力的教學系統(tǒng)。根據(jù)相應的專業(yè)知識,配備相對應的教材、教學資料,可以讓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nèi),掌握跟自己專業(yè)和任務相關(guān)的英語知識。
目前各個院校都有高職、大專、本科等分支,主干的英語課程都統(tǒng)稱為“英語”或“大學英語”,然而,以高職的學生為例,一方面課本上的知識對他們幾乎沒有什么實際幫助,另一方面,他們需要改進的英語知識太多,一兩個學期的英語課對絕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只是占用了時間而已。試想,這兩個學期,只供他們學習“社會常識”方面“交流技巧”的表達,例如:Greeting by Shaking hands“握手禮儀”、Having a Dinner “用餐禮儀”、Addressing Differences “稱呼禮儀”、First Encounters “初次相遇” 等,經(jīng)過一年時間的學習,學生不僅在禮儀方面有所見長,還提高了跨文化交際的意識,更重要的是,有關(guān)這些知識方面用英語如何表達。此外,不同的專業(yè)的學生可以學習與其專業(yè)相關(guān)的英語知識,避免在大學或者研究生階段還糾結(jié)于長句、難句的語法、翻譯。當然語言的所傳遞的文化含義需要學習者去揣摩、應用,便可嘗試讓感興趣的學生學習“語言文化常識”,例如:Make Your Speech Brief “如何言簡意賅”,Listen for Parts of Words “從構(gòu)詞法的角度抓信息”,Listen to Get Meaning Through Stressed Words “通過重讀詞匯獲取信息”等,不僅學到了語言的使用技巧,還懂得了不同語言之間的文化常識。
當然,如果采用這種“知識范圍”教學法,就需要廣大的高等教育工作者進行大量的搜集、整理、研究、編排,從而制定出一套比較完整的知識范圍教材體系,供不同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根據(jù)專業(yè)特點、層次特點學習實用的英語知識。
3 結(jié)語
英語教學法的選擇應當考慮中國國情,考慮目前的專業(yè)實際需求,徹底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同時更應考慮不同院校英語的教學環(huán)境,采用適合不同專業(yè)特點的教學方法,力求在英語教學法研究和英語語言的實際應用上都能因地制宜,倡導創(chuàng)新思想,從而讓英語能夠真正為學生所用。
參考文獻
[1] Stern, H.H.Fundamental Concept of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 劉成,談玉光.當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師面臨的問題及其對策[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9):25.
[3] 董杰.多維視角下的英語教學法研究發(fā)展趨勢新探[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0(9):124-126.
[4] 吳伊南.外語教學法的演變及“后方法時代”的思考[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83-85.
[5] 張煥庭.教育辭典[K].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
[6] 秦秀白,蔣靜儀.新世紀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綜合教程(第一冊)[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