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婁底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外語系,湖南婁底417000)
英漢植物詞國俗語義之比較
劉燕
(婁底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外語系,湖南婁底417000)
摘要:國俗語義是語義民族性的一種表現(xiàn),詞匯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特點。英漢植物詞在各自的語言文化中具有鮮明而豐富的國俗語義,語義重合、語義錯位、語義空缺是英漢植物詞國俗語義差異的基本模式。
關(guān)鍵詞:英漢植物詞;國俗語義;比較
中圖分類號:H31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1-7836(2015) 09-0128-02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5.09.055
收稿日期:2015-06-08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xué)“十二五”規(guī)劃2012年度大學(xué)英語教學(xué)研究專項課題“生態(tài)視角下高職學(xué)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研究與實踐”(XJK12YYB043)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劉燕(1963—),女,湖南婁底人,副教授,從事語言與文化研究。
國俗語義學(xué)最初由我國語言學(xué)家王得春提出,以探討語言與民族文化的關(guān)系。他認為“國俗語義是語義民族性的一種表現(xiàn),它反映使用該語言的國家的歷史文化和民情風(fēng)俗,具有民族的文化特色。也就是說,語義在反映概念的基礎(chǔ)上增添了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離開民族文化背景,難以理解詞語的含義”;他還認為國俗語義的差異有一語獨有、截然相反、大相徑庭、部分相同與基本相同五種類型,它們構(gòu)成國俗語義差異的基本模式[1]。而英國著名語言學(xué)家Geoffrey Leech在他的《語義學(xué)》中把詞的意義歸納為七類:概念意義、內(nèi)涵意義、社會意義、情感意義、反映意義、搭配意義和主題意義,除概念意義和主題意義外,其余五類統(tǒng)稱為“聯(lián)想意義”[2]。兩者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我們認為國俗語義的提法更注重民族文化的蘊涵,強調(diào)了詞義的文化承載性。
植物詞包括花、草、樹、木和果實。在語言的世界里,花草樹木已被人格化,人們以花木喻人,以花木代言,以物明志,以物喻人。由于英漢兩個民族的思維方式、審美心理、生態(tài)環(huán)境、文化價值觀不同,造成英漢植物詞國俗語義差異有語義重合、語義錯位、語義空缺三種基本模式。
語義重合是英漢植物詞國俗語義的共鳴,它以人們生存環(huán)境的相似性和認知心理的趨同性為基礎(chǔ),并反映了語言的物質(zhì)屬性。
1. peach桃樹
英漢兩種語系均以桃花來形容女性白皙紅潤的膚色。漢語有詩云:“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庇⒄Z中則有: peachy cheeks(桃腮) ; she is really a peach(她是個美人) ; a peach of cook(優(yōu)秀的廚師) ; a peach of study(漂亮舒適的書房)。漢語中桃花還有愛情的聯(lián)想,如桃花運、桃花眼、桃花夢、桃色事件;還有世外桃源、桃李滿天下、桃園結(jié)義、長壽蟠桃等習(xí)語,但“桃”的這些國俗語義是英語的peach所沒有的。
2. rose玫瑰
在英漢語中,玫瑰都代表愛情。玫瑰是美國和英國的國花,紅玫瑰象征“愛情”,粉紅玫瑰象征“感謝和贊美”,黃玫瑰象征“友誼”,白玫瑰象征“純潔和清白”。英語中rose還有“舒適、愉悅、順利”的聯(lián)想含義,如: be roses all the way(一帆風(fēng)順) ; be not all roses(不太理想) ; come up roses(進展順利) ; a bed of roses(舒適安逸的生活)。而中國人對玫瑰的喜愛,源于中西文化頻繁交流的結(jié)果,因而玫瑰在兩種語言中表現(xiàn)出相同的國俗語義。
語義錯位是英漢植物詞國俗語義的表同實異。
1. willow柳樹
在漢語中,柳樹可表示: (1)春天:如花紅柳綠、柳暗花明、綠柳成蔭; (2)女人:如柳葉眉、楊柳腰、柳眉杏眼、殘花敗柳、花街柳巷、尋花問柳; (3)惜別、盼歸和相思:柳絲與“留思”諧音,柳枝依依的神態(tài)與人們離別時依依不舍的心態(tài)一致,中國古人常折柳送別。古詩《送別》詩云:“楊柳青青著地重,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庇⒄Z中willow一詞的國俗語義與漢語截然不同,willow能引起悲哀和憂愁,有“失落、死亡”的象征意義,英國昔時以佩戴柳葉花圈以示哀悼,如wear the willow指“悲悼愛人的
逝世”; weeping willow既是“垂枝的柳”,又是“垂淚的柳”。
2. lotus荷花
漢語中也稱“芙蓉、蓮花”。在中國文化中,荷花以其淡雅的花色、亭亭玉立的外形而深受人們的青睞,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李白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贊美荷花的天生麗質(zhì)。《愛蓮說》中,“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歌頌了蓮花“高尚、純潔”的品質(zhì)?!吧彙敝C“戀”,象征愛情,“蓮花并蒂,蓮子同房”象征夫妻恩愛。辛棄疾的“根底藕絲長,花里蓮心苦”表達了深沉的情思和苦戀。西方文化由于深受古希臘文化的影響,lotus的國俗語義主要來自古希臘神話及荷馬史詩,lotus的聯(lián)想意義是忘憂果,lotus-eater指希臘神話中食忘憂果而忘卻往事的人,lotus land則指安樂鄉(xiāng)。
3. lily百合花
百合花有“花中之王”美稱。百合在漢文化中意即“百片合成”,寓意“百事合心”“百年好合”,同時也是幸福美滿的象征。英語中l(wèi)ily卻有著不同的聯(lián)想意義,lily象征潔白、美麗、純潔、脆弱等方面類似百合花的一種人,如: as white as lily(像百合花一樣純潔) ; a white lily(漂亮白皙的女子) ; gild the lily(畫蛇添足) ; lily-livered(膽小懦弱的人)。
4. red bean紅豆
漢語中,紅豆是相思的別名,人們常以其比喻愛情和相思。唐代詩人王維《相思》詩云:“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钡谖鞣轿幕?,red bean是貶義,sell one's birth right for some red-bean stew,表示“見利忘義的人”。因此,為了避免西方人的誤解,紅豆通常英譯為love bean,the seed of love或red berries。
語義空缺,指國俗語義在一種文化中極其豐富,而在另一種文化中缺失,可能僅僅是一個語言符號。
1.植物詞的國俗語義只在漢語中存在
在漢文化中,“松竹梅”被稱為“歲寒三友”,具有傲霜斗雪、意志頑強之寓意;“梅蘭竹菊”堪稱“植物四君子”,代表剛直不阿、孤高傲世之品格,在中國文學(xué)作品中具有很豐富的國俗語義[3]。
(1) pine松樹
松樹不懼嚴寒,四季長青,頂天立地,常作比品行高尚、堅貞不屈的君子。“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边@是松樹精神的最佳寫照。松樹生長緩慢,千年不凋,又象征長壽與永恒,俗語如“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及“松鶴延年”等。以松柏植于陵園或名人故居之中,象征逝者萬古長青,流芳百世。
(2) bamboo竹子
竹子傲然挺立,中空有節(jié),堅韌不拔,在中國文化中象征著剛直、堅忍、謙遜的高風(fēng)亮節(jié)。蘇東坡有詩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又如鄭板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之詠竹名句,無不展現(xiàn)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對慕竹、賞竹、詠竹、畫竹的鐘愛。
(3) plum blossom梅花
梅花頂風(fēng)冒雪,斗雪吐艷,凌寒留香,被古人譽為“萬花之王”。如元代詩人楊維幀的“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宋代政治家王安石的“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以及《警世賢文》中的“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都贊美了梅花堅毅高潔、不畏困難、奮發(fā)圖強的品格。但在英語文化中,這些植物詞只是普通植物,沒有這些豐富的國俗語義。
2.植物詞的國俗語義只在英語中存在
(1) apple蘋果
apple在西方倍受人們喜愛,其國俗語義源遠流長,并帶有一定傳奇色彩。古希臘傳說神靠吃蘋果永葆青春,因而相信蘋果能使人健康長壽,故有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日食一蘋果,疾病不纏我)。在《圣經(jīng)》中,apple被賦予了更為豐富的內(nèi)涵。如成語the apple of one's eyes,常用來比喻最鐘愛的人或物,相當(dāng)于“掌上明珠”;亞當(dāng)和夏娃偷吃的禁果就是apple,因此apple也是智慧果,人們相信它能帶來幸運和知識;又如我們常說的“糾紛的蘋果”,即是an apple of discord的直譯,表示帶來爭端或禍根的人和事。此外,The big apple是紐約的別稱;美國蘋果公司使用被人咬了一口的爛蘋果作為logo,既讓人聯(lián)想到亞當(dāng)夏娃打破禁忌的傳說,亦可顯示該品牌與眾不同的含義。而在漢語中蘋果只是水果而已,沒有什么特殊的國俗語義。
(2) palm棕櫚樹
在西方人心目中,palm象征著“勝利”。傳說耶穌受難前勝利進入耶路撒冷時,人們?nèi)鰸M了棕櫚枝歡迎他的到來。為紀念這個日子,人們設(shè)立了palm Sunday(棕櫚主日),即復(fù)活節(jié)前的星期日,此時人們會帶上棕櫚枝來慶祝勝利、成功或高興。如in sb's palm days在某人鼎盛時期,yield the palm to承認輸給……,bear (carry off) the palm獲勝、奪冠。漢語中沒有這些國俗語義。
英漢植物詞的國俗語義在跨文化交際中呈現(xiàn)出異同并存的現(xiàn)象,且異遠多于同,但異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同是相對的、有條件的。這種差異現(xiàn)象恰恰妨礙了中西文化和語際間的交流,造成了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因此,作為英語學(xué)習(xí)者,應(yīng)該沉浸到英語國家的文化中去,盡可能對比中西語言文化差異,才能避免產(chǎn)生跨文化交際障礙,順暢中西文化交流,達到成功交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吳友富.國俗語義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2]Geofforey Leech.語義學(xué)[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7.
[3]王海燕.英漢植物喻詞的國俗語義比較及互譯[J].南昌高專學(xué)報,2007,(4) : 60—62.
(責(zé)任編輯:劉東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