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艷
(常州市北實驗初級中學,江蘇 常州 213000)
知人論世悟讀文言
徐正艷
(常州市北實驗初級中學,江蘇 常州213000)
文言文因為它歷史久遠的特殊性,初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難度,以教師串講為主的文言閱讀模式,客觀上也造成了學生對文言閱讀缺乏興趣,對文言作品中傳達的情感或觀點理解不到位。本文通過具體的文言教學案例片斷,分析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進行“悟讀”的實效性。
初中文言文教學悟讀知人論世
《語文課程標準》中關(guān)于初中階段學生閱讀目標的第九條明確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還應(yīng)“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在實施建議中則具體指出:閱讀要“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這應(yīng)該是通過文言文閱讀實現(xiàn)引導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課程總目標的主要途徑和具體策略。
文言文畢竟是一種與現(xiàn)今實際使用的活的語言相去甚遠的古代書面語,初中生對文言文這種體例比較陌生,語感積累很少,因此在學習時存在一定的難度。教材中精選的一些經(jīng)典文言文均創(chuàng)作于特定的歷史時代背景中,這與初中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相距遙遠,缺乏具體的情感共鳴點。這樣就造成了長期以來初中文言文以教師串講為主的文言閱讀模式,客觀上也造成了學生對文言閱讀缺乏興趣,對文言作品中傳達的情感或觀點理解不到位。
如何化解這種矛盾,有效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實效性,我校在殷春霞主任領(lǐng)銜下開展的題為《初中文言文閱讀課型范式的實踐研究》的課題研究,在這方面做了一些積極的實踐探索,總結(jié)出一套 “初讀——譯讀——悟讀——誦讀”的課堂基本操作流程,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尤其在課堂的重點環(huán)節(jié)“悟讀”環(huán)節(jié)的實踐研究中摒棄了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方式,能夠充分挖掘文本的文化內(nèi)涵,運用有效的“拓展”,采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帶領(lǐng)學生反復(fù)品讀,領(lǐng)悟文本的思想內(nèi)容。下面結(jié)合本課題研究過程中的一些教學案例談一談“悟讀”的方法和策略。
《人琴俱亡》教學片斷
仔細閱讀下面的語段,看看與原文相比做了哪些改動?你覺得改過之后,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嗎?
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不聞消息?此已喪矣?!闭Z時不悲。便索輿來奔喪,不哭。
子敬好琴,便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diào),置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币驊Q良久,月余亦卒。
1.找出改文與原文的區(qū)別。
2.就某個詞語結(jié)合原文分析表達效果。
3.同學點評或補充。
分析過后,教師出示了補充介紹的王子猷的兩則逸事①不可居無竹②雪夜訪戴,讓學生思考:“結(jié)合對課文和補充材料的理解,你能對王子猷其人做一個小結(jié)?或是給子猷送上幾句話嗎?”
小結(jié):分析改動之后的文章在表達效果上有什么不同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對“了不悲”、“都不哭”兩句的分析時,能夠說到王子猷強忍內(nèi)心的悲痛的特殊的表達方式,但其實還是心存疑惑的。如果這時能適時引入對當時魏晉風骨的簡單介紹,把人物放到當時的大背景之下,會更有助于學生理解那種灑脫不羈的獨特行為方式。
閱讀文言文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我們往往會給學生提供與作者、作品相關(guān)的背景資料,然而在何時出示背景資料、出示多少背景資料才算適宜,往往容易被我們忽視。此案例中的魏晉風骨的介紹如果放在課堂伊始出示,也許學生在進行到悟讀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時已經(jīng)遺忘了這個信息,而選擇在把握住了王子猷的獨特悼念方式的時刻,出示背景資料,學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王子猷的獨特方式其實也不過是當時社會在特定人群里比較風行的一種行事方式,這樣無形中就降低了學生理解上的難度。
《愛蓮說》教學片斷
本文題為《愛蓮說》,主要是托蓮言志,表達作者對蓮花的喜愛之情,贊美正直高尚的氣節(jié),可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蓮放在一起談?wù)撃??(為了襯托蓮花)
先請同學們找出文中寫到菊花和牡丹的句子。
它們是如何襯托蓮的呢?我們先來看兩段鏈接材料。
資料鏈接:
1.陶淵明與菊
菊花深秋開花,獨抗寒霜,散發(fā)幽香。
陶淵明是有名的隱逸之士?!霸缒暧姓伪ж?,又愛自由,任過江州祭酒、鎮(zhèn)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彼雠頋煽h令時,碰上督郵來巡視,縣吏告訴他,“應(yīng)束帶見之”,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當即辭去彭澤令,決心遠離統(tǒng)治者,潔身自好。此后他長期歸隱田園,以酒遣懷,以菊花為伴侶,再沒有出仕。他的《飲酒》詩中所吟詠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正是他的隱士生活的寫照。
2.唐宋與牡丹
牡丹花朵碩大,艷麗華貴。
唐朝初期特別推崇牡丹,把牡丹視為珍品,譽為國花。到貞元時,對牡丹的賞玩,更成為盛行長安的社會風氣。暮春時節(jié),車水馬龍,權(quán)貴們不惜高價爭相購買。白居易在《買花》一詩中也描寫過這種風氣:“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意思是:一叢深色的花,相當于十戶中等人家的賦稅。)”由于統(tǒng)治者的提倡,長期以來形成一種競效奢靡、爭攀富貴的不良的社會風氣,直到宋代依然存在。
你能根據(jù)材料和課文內(nèi)容,談?wù)勛髡咧芏仡U除了告訴我們他對蓮花的喜愛對君子品格的追求之外,還隱含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明確:通過議論句“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以嘲諷的口氣慨嘆愛牡丹的人數(shù)之多,追求榮華富貴的人太多,表達了作者鄙棄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
作者周敦頤既不愿像陶淵明那樣做一個隱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樣貪慕富貴,追求名利。由此可見,作者寫菊花,寫牡丹,都是為了襯托蓮。
小結(jié):學生理解陶淵明對蓮花的喜愛,對君子品格的追求其實不難,但是文章的主旨顯然不止這些,特別是對作者寫菊花的真正意圖,學生不一定能說清楚,教師精心選擇的兩段鏈接資料就給學生的客觀全面的悟讀架設(shè)了一座橋梁,省卻了教師的很多教學語言,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主解讀、合作互助準確理解陶淵明用菊花和牡丹這兩種花卉來正面襯托和反面襯托蓮花的寫作意圖,也避免了對文本解讀的淺層次化。
《湖心亭看雪》教學片斷
作者提出主問題:最后一句話中得“癡”字是全文之眼,同學們在翻譯過程中對這個字普遍存在疑惑。有同學把它解釋為“癡迷”,那么作者癡迷什么呢?(癡迷山水)為什么如此癡迷呢?讓我們再次走進文本。
1.本文中作者癡迷的山水是湖心亭雪景,他看到了怎樣的雪景?
預(yù)設(shè)追問:“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币痪淇煞駬Q成“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余舟一只,舟中人兩三個”?(其實是以所見景物之小反襯凸顯“天下一白”的雪夜蒼茫遼遠的雄闊意境。)
2.我們都知道一般作家寫景都是為了詠懷,張岱如此癡迷西湖雪景,真的僅是因為景迷人嗎?為何要花一半的筆墨敘寫與金陵客相遇呢?
提示:①讀一讀課文標題,交代了哪些信息?
(中心事件:看雪;看雪地點:湖心亭。)
②再從文中找一找作者看雪的時間和方式,補全內(nèi)容。(時間:下大雪三天后的深夜;方式:撐著小船;完整的中心內(nèi)容:作者在下大雪三天后的深夜撐著小船獨自前往湖心亭觀賞雪景。)
③綜合分析作者觀賞雪景所選擇的時間、地點、方式以及不同于常人眼中的雪景,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張岱?
(預(yù)設(shè)答案:怪異、孤獨、清高、喜歡游山玩水等等,引導對“獨”、“癡”字的解讀)
④結(jié)合課前所了解的作者生平經(jīng)歷和文學成就,深入解讀本文寫作主旨。
補充作者簡介:張岱,浙江紹興人,明末著名文學家,出身書香世家。少時家境富裕,受當時紈绔世風的影響,好享樂,喜熱鬧;后清兵入關(guān),明朝滅亡,隱居避世,不善勞作,生活困頓,自稱“廢人”。他一生未出仕,但熱愛文學創(chuàng)作,是公認的明朝成就最高的文學家,尤其擅長散文寫作。著有《瑯?gòu)治募贰短这謮魬洝贰段骱魧ぁ贰度恍鄨D贊》《夜航船》等絕代文學名著。《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寫于他游賞西湖13年之后。
明確:作者通過回憶多年前在西湖湖心亭賞雪遇到知己的事,流露了孤獨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緒,突出了遺世獨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反映了作者遠離世俗,孤芳自賞的情懷,同時也隱晦地傳達了對故國的思戀之情。
小結(jié):本文是一篇比較有代表性的明清小品文,作者通過敘事寫景巧妙地寄托了自己獨特的情感和人生體悟。對于初中生而言,在理解本文所寄寓的深刻思想內(nèi)涵上存在著一定的難度。教師通過巧妙設(shè)計,引導學生在“獨”“癡”二字上深挖,并且精選了關(guān)于作者的補充資料,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對作者情感的粗淺化的解讀。如果能更廣泛地搜集同類意境的作品,如八下第四單元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李煜的詩歌、杜甫的詩歌等等,在課堂引導學生建立舊知與新知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觸類旁通,品悟本文非常隱晦的主題思想也許并不是一件不能完成的任務(wù)。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片斷
教師布置學習任務(wù):邊聽同學誦讀,邊結(jié)合你對詩意的理解和自己課前的朗讀,準備評價。評價角度:結(jié)合具體字詞,說說朗讀者是否讀出了詩句所包含的情感。
小結(jié)板書:詩人對自己家破的敘述,暗示的是國破的事實,悲歌自己的遭遇,傳達的卻分明是關(guān)愛蒼生的情懷。
過渡:杜甫被后人稱為“詩圣”,今天這首詩可以印證他那顆“悲天憫人”的“圣人之心”了。但是,臺灣著名古詩詞評鑒專家葉嘉瑩先生卻說:“對于杜甫這個偉大的詩人,不能(只)從一句(首)詩欣賞他,真正偉大的詩人,他的每首詩都傳達的是他感發(fā)的生命,他不是只用筆墨文字來寫詩的,他是用他整個生命、整個生活來寫詩的?!弊屛覀円黄饋砘仡櫼幌鲁踔腥暌詠硭鶎W的杜甫的詩歌。
出示表格: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杜甫詩歌列表
主題小結(jié):杜甫一生可以歸結(jié)為“破”與“歌”。他本是一個心懷壯志的青年,在歷經(jīng)“國破”、“屋破”、“家破”的悲劇過程中,人生理想在不斷的破滅;于是他用他的筆墨,一路悲歌,不為自己,只為風雨飄搖中的國家和水深火熱中的百姓!他,是儒家“仁愛”思想最忠實、最堅定的信徒!這,就是“詩圣”——杜甫!
小結(jié):教師在處理本文的主旨解讀時,沒有落入一般的設(shè)計套路,而是選擇對蘇教版語文教材內(nèi)容的梳理,將教材中所選關(guān)于杜甫的資料進行整理,精心設(shè)計表格,這樣操作,既是“溫故”,更能“知新”,讓學生在對教材資料的整理過程中對杜甫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也學到了一種知人論世的閱讀方法,進一步深入理解了這位“詩圣”之心。
學生也能從教師的這種精心設(shè)計中習得某個作家或者某個歷史時期文學作品主要風格的系列化認知,從而建構(gòu)知識樹。這樣的學習方法的習得往往比一種單一的知識習得更重要,因為它更有助于學生的后續(xù)學習,也是學生解決新問題的一把鑰匙。
文言文的教學目標的確定,始終應(yīng)該站在學生的角度上來考慮,教師應(yīng)該多多思考:通過這篇文言文的教學,應(yīng)該讓學生獲得哪些知識技能,應(yīng)該通過怎樣合適的方式幫助學生獲得這些知識技能?!拔蜃x”環(huán)節(jié)的精心設(shè)計無疑是整堂課成功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關(guān)鍵所在。讓學生通過一篇文,一個作家去感知一種情感,接觸了解一個時代,拓寬文言文閱讀的廣度和深度,也許更能接近我們的《語文課程標準》中用文言傳遞文化、提升品位的目標吧。
[1]教育部制定.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熊禮匯.中國古代的文氣論.國學網(wǎng).
[3]杜衛(wèi).美育論.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4]語文教學情景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5]周彬.課堂方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6]巴班斯基.論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教育科學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