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晶
識字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永恒主題。打好寫字基礎,準確運用文字,就應當從啟蒙階段抓起。筆者結合自己從教幾年來的教學體驗,就識字教學談幾點自己的見解。
一、識字教學以課堂為主,并與課外學習相結合
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40分鐘的時間,引導學生科學地、準確地識字,把握漢字的造字規(guī)律,不能一味地死記硬背。
1.借助工具書先自學。筆者面對的是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他們已有一定的拼音能力和使用工具書的能力,所以,要讓學生在預習新課時自己動手查字典,學習生字,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查字典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讓學生了解了字的結構、部首和筆畫順序,更主要的是了解了字義)。讓學生把查到的自己能理解的字義或常用義記錄下來。
2.講解生字。課文需要講解,生字也需要講解。學習生字時要分析字的字形特點、筆畫順序、間架結構,指出容易寫錯的地方。例如:“尊”字書寫時不能忘記口中偏下的一橫,讓學生理解生字最常見的意思;“深”字有很多種解釋,初學時只需讓學生記住“距離大、跟‘淺’相反”這一義項即可。根據字形、字義的不同,加深對字形的記憶。例如:“溝”“鉤”“購”三個字,在學習時可以根據部首的意義區(qū)分記憶??梢哉f:水溝里有水,所以應該是三點水的“溝”;魚鉤是鐵做成的,所以是“金”字旁;“貝”字旁有金錢的意思(貝殼是古代的貨幣),錢可以買東西所以是購買的“購”。如此講解,有利于學生分清字形,加深記憶。
3.找形近字區(qū)分記憶字形。讓同學們給生字找一個或多個形近字,并給形近字組詞,以區(qū)分生字。如上:“溝”“鉤”“構”,作為形聲字,部首偏旁不同,則音同意義不同,可以相互區(qū)分。
4.造句。選擇一個自己最熟悉的詞造句,加深對字義的理解,為寫作打好基礎。
5.采用多種形式朗讀,加強對生字的感性認知。領讀、指名讀、分組讀、輪流讀等,要做到讀熟、讀準字音。
二、以課本為主
教師不應該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教輔讀物上。教輔讀物大多題型重復,不一定能提高學生成績,還會增加師生的負擔。所以教師應該根據自身和學生的實際選擇一種教輔材料,輔助課本完成教學。
1.鼓勵學生在課本上做筆記。在學習生字的同時,讓學生把形近字、字義等知識點以筆記的形式記錄在教材空白處,一方面能夠加深記憶,另一方面便于復習。
2.在課文中學習生字。閱讀課文時能夠不借助拼音讀出生字,讓學生會使用所學的生字。
3.在課文中畫出需要積累的詞語,讓學生以抄寫的形式強化記憶。這樣既學習了新詞,又復習了學過的詞。
三、注重識字方法
1.給認識的字加、減筆畫。在認識“拆”時,可以給“折”字加筆畫識記;認識“刃”字時,可以給“刀”字加筆畫。同樣也可以給認識的字減筆畫。如“犬”“大”“玉”“王”等。
2.給認識的字換偏旁。在認識“賠”字時,可以給“倍”字換偏旁;認識“脹”時,可給“帳”或“賬”換偏旁等,以區(qū)別不同詞義的形聲字。
3.給認識的字加偏旁。比如給“白”加偏旁,組成新的形聲字,可以認識“伯、柏”等字;給“兆”加偏旁,可以認識“逃、桃、跳”等字。
4.利用同音字識字。如:“礦、況、曠”;“飯、范、犯、泛”等。聲旁不同,偏旁部首不同,則意義有別。
四、把好作業(yè)關,適時檢查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
講完新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抄寫生字、形近字并組詞造句。批閱時要細致地糾正學生寫錯、用錯的地方。對普遍存在的問題應在上新課前當堂糾正。學過的生字、生詞要在第二天或一周內聽寫或抽測,進行檢查和回顧復習,督促學生利用課外時間識記生字、生詞。
寫字也是一項很重要的語文基本功。要構建生動活潑的識字課堂,使學生的被動識字轉變?yōu)橹鲃幼R字,多花一些心思,多創(chuàng)設一些情境,使學生在課堂上、生活中,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認識新字所帶來的樂趣,使學生學得既開心又有趣。
(作者單位:江蘇泰州市姜堰區(qū)
實驗小學北街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