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群體身份認同視角下的流動兒童助人行為

    2015-09-10 03:22:11陳陽
    考試周刊 2015年73期
    關鍵詞:助人行為流動兒童

    摘 要: 從群體身份認同理論可知,當個體隸屬群體時,會對內(nèi)外群體身份的成員區(qū)別對待。該理論為研究流動兒童的助人行為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使我們可以在探討流動兒童群體身份認同歸屬的前提下,對其助人行為的概念進行界定與分析。

    關鍵詞: 群體身份認同 流動兒童 助人行為

    一、群體身份認同的理論視角

    國外研究者已通過研究證明群體身份對助人行為的影響。例如,F(xiàn)lippen等發(fā)現(xiàn)普遍的群體身份認同會促進個體做出助人行為。因為,當一個人認同了某群體身份,表示他認同兩個層面的含義。第一個層面在于他認同了該群體肯定的群體文化和行為標準。第二個層面表示他認同與其同屬一個群體中的成員,并認為自己與他們是有共同的命運或某些相似性的因素。個體會認同內(nèi)群體成員為“自己人”,對方的事情就成為自己的事情,共情更容易被激起,助人行為更容易發(fā)生。而且,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行動者區(qū)別對待內(nèi)外群體成員的助人行為差異,并不局限在突出的群體分類上。研究表明,諸如性取向、種族等外顯的群體身份必然能夠引起內(nèi)群偏私和外群歧視,并影響行動者的助人行為。而一些細小的、內(nèi)隱的群體身份同樣影響個體無意識地做出群體劃分,并在助人行為上表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比如,同為某一球隊的粉絲、對某一顏色的共同喜好等。這種最小的甚至內(nèi)隱特征會引起個體內(nèi)群偏私的行為特征符合社會認同理論中的“最小范式的”。Dunham等人認為最小群組范式同樣適用于兒童群體。

    相對國外在群體身份對助人行為的深入研究,國內(nèi)相對較為匱乏。原因有三:第一,特定外顯突出的群體很難確定。國外有關群體身份對助人行為起始于對同性戀群體的志愿活動。同性戀群體在國外最初是污名化的群體,和其他群體身份比較,該群體身份具有較強的辨識力。現(xiàn)在,隨著各國對同性戀群體的接受,國外諸多同性戀個體已經(jīng)公開認可了自己的性取向,并獲得了社會的認可。但國內(nèi)同性戀群體并沒得到認可。這種不認可是同性戀對自我性取向的不認同和模糊,也是社會整體的不認可。因此,國內(nèi)以同性戀群體為被試的研究難進行。第二,國內(nèi)種族差異不明顯。我國雖然幅員遼闊,有56個民族。但是相對而言,我國以黃種人居多。相同地域中個體的體貌差異并不大。但是國外研究中的白種人和有色認同的差異對比,則較為明顯。因此,我們不能直接照搬國外的實驗體系和內(nèi)容。第三,國內(nèi)有關群體身份研究的內(nèi)外群體劃分標準仍需商榷。例如,孫炳海在探討群體關系和與共情反應的不同作用時,選擇了大學生群體作為被試。但是他卻以職業(yè)作為內(nèi)外群體的劃分標準。其中,在實驗研究中外群體成員設置為醫(yī)生。然而在中國以往與社會聲望有關研究中,可知醫(yī)生的社會聲望是比較高的。因此,選擇醫(yī)生作為外群體對比是否可行,仍然需要慎重考慮。

    二、群體身份認同對流動兒童助人行為的影響

    選擇流動兒童作為被試,考察群體身份對個體助人行為的影響是可行的。首先,現(xiàn)有研究表明,流動兒童除有諸多消極心理適應外,還存在個體和群體兩個層面的歧視知覺。這種歧視知覺已經(jīng)成為影響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發(fā)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方曉義在研究中指出,有75.5%的流動兒童報告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曾受到過歧視。較高的歧視知覺不僅會降低流動兒童的價值感,而且會增加其社交焦慮、孤獨感、抑郁等負性情緒體驗,最終成為退縮、不自信的個體,甚至對周圍人、對社會產(chǎn)生敵意。從流動兒童的身份上分析,可知這種歧視知覺并非源自流動兒童的先致身份,而是源自流動兒童后天的社會身份。針對流動兒童的歧視表面上似乎源自農(nóng)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沖突。但是實際原因卻是隱藏在宏觀社會背景下的戶籍制度造成的城鄉(xiāng)二元對立與落差。這種對立和落差反映了中國的現(xiàn)狀——城市在經(jīng)濟和文化等多個方面的優(yōu)越性。當我們將流動兒童嵌在這樣的宏觀社會背景下考慮問題時,會發(fā)覺城市對農(nóng)村的歧視和農(nóng)村在各方面的弱勢。流動兒童作為夾在農(nóng)村和城市中的特殊群體,更是處于弱勢和污名化的狀態(tài)。在城市中,甚至在公立學校班級中,他們和正常的城市孩子是不同的,這種差異通過身份反映在各方面。

    從流動兒童身份認同出發(fā),探討流動兒童面對不同身份求助者時的助人行為,具有較強的理論和現(xiàn)實價值。當個體認可自己老家身份越強烈的時候,更愿意幫助和自己有相似經(jīng)歷的求助者。反之,當個體對老家身份的認可程度較低的時候,幫助他人的意愿則不存在差異。該結(jié)果驗證了群體身份對流動兒童助人行為是存在顯著影響的。但也應注意對這種影響的分析僅僅是片面的,畢竟在實驗情景下的理論設計并不能夠完整地將微觀和中觀層面上流動兒童的行為表現(xiàn)表達完整?,F(xiàn)實生活中,在班級生活中的流動兒童除了面對和自己有同樣身份境遇的流動兒童外,還會和城市兒童接觸。在這樣的群體氛圍中,流動兒童幫助行為會是怎樣的,更值得我們探討。同時,將班級關系作為一個整體的現(xiàn)實背景探討流動兒童群體身份認同對助人行為的影響也具有深刻理論意義。

    參考文獻:

    [1]陳陽.群體身份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371-376.

    [2]曾盼盼,俞國良,林崇德.親社會行為研究的新視角[J].教育科學,2011,01:21-26.

    [3]陳陽.流動兒童助人行為特點及促進:基于群體身份認同視角[D].遼寧師范大學,2015.

    本文為遼寧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遼寧省罪錯青少年群體社會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研究(L11DGL01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助人行為流動兒童
    大學生心理骨干感恩與助人行為的關系:生命意義感的中介作用
    組織中的助人行為: 前因、后果及作用機制
    關于流動兒童融入體育課堂的研究
    對流動兒童豎笛校本教材內(nèi)容選擇的思考
    考試周刊(2016年93期)2016-12-12 09:29:33
    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文獻綜述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5:20:16
    社會工作介入流動兒童需求與服務研究
    淺析流動兒童積極心理品質(zhì)的培養(yǎng)方式
    考試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21:34
    我的關懷德育夢
    考試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21:09
    3~6歲幼兒助人行為觀察研究
    幼兒教育(2015年15期)2015-11-09 10:06:02
    微觀視角下助人行為的影響因素探討
    新課程(下)(2015年10期)2015-08-15 00:53:42
    开原市| 阿勒泰市| 忻城县| 福泉市| 永泰县| 洛扎县| 金门县| 巴彦淖尔市| 麻阳| 高邮市| 营山县| 云梦县| 石河子市| 华亭县| 渭源县| 宜春市| 顺昌县| 北碚区| 西畴县| 集安市| 方城县| 纳雍县| 琼海市| 宝兴县| 恩施市| 牟定县| 沈阳市| 如东县| 墨江| 育儿| 淅川县| 鹤岗市| 长宁区| 乌鲁木齐市| 哈巴河县| 五大连池市| 阜新市| 南木林县| 赤水市| 黔西| 葵青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