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悅
摘 ? ?要: 圖示在認知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將圖示法運用于作文審題中,可使學生借助視覺思考理解文字、段落所表達的內(nèi)容和意義,事半功倍。本文從圖示法的概念、圖示法在作文審題中的運用、圖示法運用于作文審題的優(yōu)勢與局限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作文審題 ? ?圖示法 ? ?教學應用 ? ?運用優(yōu)勢 ? ?運用局限
當“新材料作文”登上高考舞臺,便以其材料意蘊的多重性、立意角度的多元性而深受全國各地命題者的寵愛。它給學生提供了一種情境、多個角度,讓學生在“占有”材料的同時進行“挑選”,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猜題、套題,以期達到測試學生真實寫作水平的目的。但就我省近幾年對高考作文失誤原因的研究表明,“審題”不準確、偏題、離題現(xiàn)象突出是作文失分的“元兇”,是寫不好作文的致命點。在審題失誤歸因與指導審題的探索中,筆者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切入,將圖示法運用于作文審題的教學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一、關于圖示法
圖示理論是認知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個體對世界的直覺、理解和思考的方式。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圖示在認知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過濾、篩選、整理外界刺激,使之成為有條理的整體性認識。把圖示法運用于審題指導中,可使學生借助視覺思考理解文字、段落所表達的內(nèi)容和意義,掌握其中規(guī)律自然會事半功倍。圖示有簡單和復雜、抽象和具體、高級和低級之分。運用于審題中的圖示由于受題目篇幅較短、思考時間有限的制約,自然應選擇簡單的字符、線條進行標示。
運用圖示法審題分三個步驟:一是提煉作文材料中的中心詞?!爸行脑~”的確定要依據(jù)材料的特點,故事型材料的“中心詞”往往就是故事“參與者”,而話語型材料的“中心詞”則必須從材料中概括提煉。二是按題目信息圖示各中心詞間的局部關系。三是整體把握,理清關系網(wǎng)所呈現(xiàn)的主要關系,選取最佳角度,得出立意。
二、圖示法在作文審題中的運用
圖示法以直觀的圖示代替抽象的文字,最易攻破的材料類型是由多個對象參與、看似關系復雜的故事型材料。以2008年高考語文全國卷II為例:
南太平洋的小島上,有很多綠海龜孵化小龜?shù)纳逞āR惶禳S昏,一只幼龜探頭探腦地爬出來。一只老鷹直沖下來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發(fā)現(xiàn)了它,連忙跑過去趕走老鷹,護著小龜爬進大海??墒?,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龜魚貫而出——原來,先出來的那幼龜是個“偵查兵”,一旦遇到危險,它便縮回去,現(xiàn)在它安全到達大海,錯誤的信息使幼龜們爭先恐后地爬到毫無遮擋的海灘。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時機的老鷹又飛回來了,其它老鷹也跟過來了。
題目較長,對象眾多,一些學生單憑文字無法弄清幼龜、老鷹、好心游客、群龜、群鷹的關系,從題目中提出“成功需要付出代價”、“少年當自立自強”等立意。
其實,這則材料的“中心詞”就是故事的參與者,有“(偵查兵)幼龜”、“好心的游客”、“老鷹”、“海龜群”等,學生比較容易提煉。之后,邊讀題邊圖示參與者間的局部關系。我們按事件發(fā)生的順序可將題目信息圖示為:
經(jīng)過觀察圖示,整體把握、仔細分析,游客處于關系網(wǎng)的發(fā)端,他的行為導致了一系列后續(xù)事件的發(fā)生,以它立意最切題;鷹、海龜群發(fā)出“等待”、“撲食”、“追隨”等行為,在整個關系網(wǎng)中起到關鍵作用,為重要立意對象;幼龜在關系網(wǎng)中處于被動狀態(tài),只起到“牽線搭橋”的作用,以它立意就有偏題之嫌;鷹群的出現(xiàn)只是說明游客的行為加重了海龜?shù)臑碾y,不須考慮。這樣,運用圖示法,就使看似復雜的文字及對象關系一目了然。
除此之外,圖示法在較抽象的話語型材料中顯示出較大優(yōu)勢。例如2006年高考語文山東卷中的作文題《星星》:
仰望星空的人,總以為星星就是寶石,晶瑩,透亮,沒有纖瑕。飛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兒有灰塵、石渣,和地球上一樣復雜。
面對此題,有的學生運用傳統(tǒng)的關鍵詞句法審題,斷章取義地提取第一句或第二句話的觀點,進而得出“保有對美的幻想”、“人生處處是相似”等立意,或者干脆跳開題目,得出“審美角度不同,觀點不同”等立意。
這種做法,缺乏對材料的整體認知,割裂了材料中“統(tǒng)一”于“星星”這一主體的“對立”兩面。運用圖示法幫助思維(如下圖):
可以發(fā)現(xiàn):本題的核心應是外界對“星星”這一主體的看法,“仰望”的人認為它們是“寶石、晶瑩、透亮”,“近看”的人則認為它們也有“灰塵、石渣”。由圖示可見,題中呈現(xiàn)的是“統(tǒng)一”于“星星”這一主體的“對立”看法,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據(jù)此類比社會人生,便可得出統(tǒng)一于生活中的“現(xiàn)象”與“本質(zhì)”,“理想”與“現(xiàn)實”等對立面,進而得出準確立意:“生活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別將現(xiàn)實理想化”等。
運用簡單的勾畫圖示輔助思考,便于學生從整體上分析材料,觀照全局,題意把握更透徹,選取角度更多元,有利于學生拓寬思路,審對題、立新意。
三、圖示法運用于作文審題的優(yōu)勢與局限
在日常指導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圖示法在作文審題中發(fā)揮出較大優(yōu)勢主要源于三點:一是可操作性強?!皥D示勾畫”簡單便捷,學生邊讀題、邊勾畫、邊理關系,作文審題落實為繪“圖示”、思“關系”,消除以往審題立意單純從材料的文字出發(fā)無從入手的弊端。二是整體感鮮明。準確的圖示能揭示材料的句間關系,輔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材料,挖掘材料內(nèi)涵。三是為學生提供了多元的思維角度。圖示便于開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學生可從圖示中提煉多個立意角度,并進行比較篩選,選擇最佳角度確定立意。
當然,運用圖示法審題是學生閱讀題目和圖示同時進行的動態(tài)過程,圖示在審題中發(fā)揮的作用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約。
首先,運用圖示法審題的關鍵和難處在于提煉題目的“中心詞”,“中心詞”把握不準確就可能陷入越“圖”越亂、為圖而“圖”的混亂中。例如2007年高考語文海南寧夏卷的作文題:
法國化學博士別涅迪克做實驗時,有一個燒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他很好奇又一時找不到答案,就將燒瓶貼上標簽,注明問題,保存起來。一天,他偶然看見報道說,有兩輛客車相撞,司機和乘客都被擋風玻璃碎片劃傷。他立刻聯(lián)想到那個燒瓶,經(jīng)過化驗,發(fā)現(xiàn)燒瓶曾盛過硝酸纖維素溶液,這種溶液蒸發(fā)后留下一層無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黏附在瓶壁上起到了保護作用?!叭绻麑⑦@種溶液用到汽車玻璃上,車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嗎?”因為這個意外的發(fā)現(xiàn),別涅迪克博士獲得20世紀法國科學界突出貢獻獎。
面對此題,學生可能因無法把握材料的中心事件而找不到“中心詞”,進而有無從入手、無法圖示的尷尬。在圖示前學生必須對每句話進行“中心詞”提煉,找出每句的主要對象。比如第一句“法國化學博士別涅迪克做實驗時,有一個燒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有的學生只注意到“別涅迪克”這個人物,而沒有意識到他所發(fā)現(xiàn)的“燒瓶裂而不碎”是句子所呈現(xiàn)的重要信息,因而就無法找準“中心詞”,無法準確圖示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這就凸顯了圖示法的一個弊端:對語句分析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他無法知曉題目中每句話的大意,不可能提煉“中心詞”進行圖示,更談不上“整體把握”。
其次,因圖示法的運用需要動手勾畫,一些學生存在“為圖而圖”的心理,往往不是按照題中句子的順序進行分析、圖示、修正,而是讀完題目后再進行簡單勾畫,由于思維定勢的影響,可能導致其圖示錯誤,進而產(chǎn)生對題意的誤解。
再次,對于一些哲理性較強的材料題目,圖示法往往無法突破以往的審題方法而顯示其“攻堅克難”的優(yōu)勢。例如2013年高考語文福建卷《憂天》:
我仰望著夜空,感到一陣驚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會變成流星,無依無附在天宇飄行。哦,不能!為了拒絕這種‘自由’,我愿變成一段樹根,深深地扎進地層。
像這樣較難提煉“中心詞”的題目,圖示法就難以施展一些“功效”。
圖示理論對作文審題具有積極的意義,圖示方法的掌握和關系網(wǎng)的有效辨析對提高新材料作文審題準確率有重要的作用。在指導作文審題的過程中,圖示法應該有效推廣。但是鑒于其局限性,圖示方法并不總是高效的,提高學生的語句分析理解能力、強化學生運用圖示的步驟意識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