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
摘 要: 窯洞是黃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形式,隴東窯洞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作為功能符號、民俗文化符號,逐步具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本文利用符號學理論,從功能符號與民俗符號兩方面,對隴東窯洞的文化內涵進行解讀。
關鍵詞: 窯洞 功能符號 民俗符號
由于黃土覆蓋,流水沖刷,隴東地區(qū)土質疏松,溝壑縱橫,形成了千溝萬壑的地貌特征。長期以來,隴東民居以窯洞為主,形成了獨特的窯洞文化。
符號是一種傳播媒介,人類運用符號創(chuàng)造文化。索緒爾用能指和所指將符號分為兩個方面(郭鴻,2008)。人是符號的動物,即用符號創(chuàng)造文化的動物。人類的全部文化都是人自身以他自己的符號化活動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產品,而不是從被動接受實在世界直接給予的事實而來(卡西爾著,甘陽譯,1997:4-10)。先民在原始穴居的基礎上,將單純的棲身地穴,逐步完善為精美實用的窯洞院落。在隴東地區(qū),窯洞作為一種特殊的符號,具備功能符號,民俗符號的特質。
一、作為功能符號的窯洞
由于自然環(huán)境、地貌特征和風俗習慣的影響,因此窯洞形成了眾多表現形式。從建筑的結構形式上劃分,窯洞可分為靠崖式、地坑式和獨立式三種。
1.靠崖式窯洞。隴東窯洞在早期是作為居家之所,具有功能符號的作用。其能指為土穴,可以保暖御寒,防御野獸攻擊。在遠古時代經濟社會極不發(fā)達,先民主要任務是生存,找到食物。因此,最初的居住形式是利用黃土高原溝壑縱橫、溝川塬面混雜的特點,尋找到便于藏身、具有防御嚴寒酷暑野獸攻擊的山地天然洞穴。窯洞的所指即為先民的家。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先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了發(fā)揮人類群居動物的優(yōu)勢,窯洞或洞穴需要進一步集中,于是出現了掘進的窯洞。周先祖不窋的名字與居住窯洞有密切的關系?!墩f文》中“窋”釋義為:物在穴中,從穴中出?!掇o?!分姓f“窋”同“窟”,既表示人們或動物在窯洞這種土室中生活,又從窯洞中走出的現象。
農民們在靠崖窯洞的前方修建土墻,有了獨立的院落。這個時期的窯洞數量較少,但功能相對齊備。窯洞進門右手或左手有火炕,即床,使窯洞具有了臥室的功能;火炕之上可放置小圓桌或方桌(俗稱炕桌子)在用餐時可做餐桌,使窯洞具有了餐廳的功能;火炕再進為灶臺,灶臺再進為切菜案板,這使窯洞具有了廚房的功能;火炕右手或左手為桌凳,這使窯洞具有了客廳及起居室的功能;窯洞最深處為糧氽、生產及交通工具,這使窯洞具有了儲藏室的功能。窯洞外利用土墻、茅草搭建廁所。因此,最早的窯洞成為先民的家,具備功能符號的作用。
2.地坑式窯洞。地坑院為下陷式庭院,其三面甚至四面均可開鑿窯洞。成年子女分家時可在父母居住的窯洞旁邊開鑿窯洞居住,開門立戶。這個時候的窯洞,雖然每口窯洞仍具備臥室功能,但在其他方面有了明確的功能分區(qū)。廚房與客廳分離,有客人來訪時,隴東人會將他們招呼到上窯(即客廳),就餐時將飯菜端到炕上的小方桌上享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隴東人對窯洞功能進一步區(qū)分,有專門堆放物資的雜貨窯,有拴牲畜的牲畜窯,有窖井窯等。
3.獨立式窯洞。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地坑院和靠崖式窯洞逐漸被人們拋棄,農民們紛紛離川上塬,在平整寬闊的地面上建造紅磚房,窯洞逐漸式微。但人們又懷念窯洞,于是有了第三種窯洞:獨立式窯洞。這種窯洞材質與房屋完全相同,有磚有瓦,并非開鑿而成,而是建造使然。但房屋樣式沿襲窯洞,頂部采用拱形屋頂,屋面與窯面相同。這種建筑已非真正意義上的生土建筑窯洞,它是窯洞這種隴東民俗符號的變體,也是窯洞符號的一種留存方式。
二、窯洞作為民俗符號
民俗是在人類社會長期發(fā)展中形成的,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衣食住行、禮儀、信仰、風尚、娛樂等民間風俗習慣的總和,是經社會約定俗成并流行、傳承的民間文化模式,是一種文化的積淀(白麗梅,2004)。從符號學觀點看,民俗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現象,它反映一定社會、民族的經濟、政治、宗教等文化形態(tài)。
窯洞作為隴東傳統(tǒng)民居,具有濃郁的民俗文化符號特性。在隴東民眾心中,窯洞是土地的一種象征,是宇宙的一個縮影,窯洞成為家的符號、民眾心中世界的符號。窯洞被隴東民眾賦予了極大意義,成為一種民俗文化符號。
1.天圓地方與土地崇拜。窯洞窯面為拱形,窯洞內部空間為橢圓型,而地面則為方形,窗子和門的形狀亦為方形。這恰好體現了“天圓地方”的特征。隴東人在對窯洞內外設施名稱、裝飾上處處體現著人類對自然世界的體認,體現著人類對土地的崇拜。隴東人在窯洞開鑿時,必請風水先生相宅,挑選黃道吉日破土動工。窯洞開鑿完成后,在窯面與門齊平或稍高出,掏一座方形小龕,供奉土地神,逢年過節(jié)或婚喪嫁娶時,必叩而拜之,名曰“敬神”。這充分體現了民眾對土地收容之恩的感激之情。窯洞內功能分區(qū)明確,有天有地,有火有光,有色彩,構成了民眾的小宇宙。慶陽人將窯洞的墻壁稱作“山墻”,高窗又稱“天窗”,這些稱謂上的特點更使得窯洞具有獨立天地的意義。
最初窯洞僅有簡單的門、窗用以進出及采光。隴東窯洞外墻裝飾一般為青磚箍面,形成青色拱形窯洞輪廓。窗子由低窗和高窗組成。低窗基本與門楣同高,裝飾有窗花或窗格。門洞處的圓拱和高窗,可以使陽光深入到窯洞內側,內部空間也因為是拱形的,加大了其豎向空間,使人感覺開敞舒適。窯洞頂部及兩側為橢圓型,窯內地面為方形。隴東窯洞的形狀及裝飾反映了慶陽民俗文化的特征,暗合中華民族天圓地方的認知習慣與文化內涵。
2.五福三多觀與窯洞裝飾。窯洞色調表現為中國民間藝術“五行觀”的色彩體系(白虹,2011),即以青、赤、黃、白、黑為主,象征吉利祥瑞。窯洞被在窯面上箍以青色的邊框,窗戶上的紅色剪紙窗花,凸顯了隴東人民的熱情與朝氣,象征歡樂、喜慶、幸福及旺盛的生命力。慶陽窯洞窗子裝飾在表現形式上以木雕刻為主,雕刻“壽”、“褔”字等,圖形題材包括蓮生貴子、荷花鴛鴦等,反映了隴東人民的生育觀即多子多福觀念、宗教文化觀及書香門第觀等。
3.窯洞作為文化符號。隴東窯洞作為黃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形式,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由于在隴東歷史上所扮演的家的角色,使它本身成為黃土高原的符號,成為隴東人的符號,成為革命的符號。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描繪隴東人家生活場景的經典畫面就是窯洞、紅辣椒、金黃的玉米、悠閑踱步的家禽等,勾起人們對故鄉(xiāng)的無盡思念。窯洞的樸實、簡潔又表現了隴東人民的性格特征——憨厚、樸素、大膽、熱情,胸懷寬廣。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隴東的窯洞與陜北窯洞一樣,成為中國革命勝利的策源地,窯洞作為符號因此具有了紅色革命的所指意義。
隴東窯洞作為一種古老的民居形式,單一的能指蘊含無限的所指,具有豐富的功能,承載著隴東地區(qū)先民們樸素的哲學觀與世界觀,表現了人們質樸、靈動、胸懷寬廣的美好品性,表達了隴東人民對黃土地的熱愛,對家的珍惜及向往,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盡管窯洞或將進一步淡出人們的生活,但它作為一種具有豐富文化意義的符號,理應得到人們的關注。隨著各地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重視程度的提高,窯洞將繼續(xù)成為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精神家園與性格象征,具備更加豐富的所指意義。
參考文獻:
[1]白虹.陜北窯洞的符號學解讀[J].紅河學院學報,2011,3.
[2]白麗梅.民俗的符號學詮釋[J].光明日報,2004-8-17.
[3]恩斯特·卡西爾,著.甘陽,譯.人論[M].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4]郭鴻.現代西方符號學綱要[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5]錢耀鵬.窯洞式建筑的產生及其環(huán)境考古學意義[J].2004(3).
[6]徐浩艇.論隴東窯洞的文化藝術價值[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7]王文權.陜北窯洞窗格子研究[J].文藝爭鳴,2010(20).
[8]王文權,胡春濤.中國窯洞門窗格子[J].當代藝術,2009(3).
[9]岳永逸.憂郁的民俗學[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基金項目:本文為甘肅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甘肅文化資源的符號傳承流變及其符號學意義”(項目批準號:13YD017)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