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婕
德國幼教課程的主體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網(wǎng)上有個流傳已久的說法:為了保護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德國禁止學前教育。這當然不是事實。德國不僅不禁止,還是學前教育的領軍人:
在德國,0~6歲的教育有政府補貼,所有留學生、外國人也涵蓋在內(nèi);
德國的幼教課程細化到:3個月~1歲,1歲~2歲,2歲~3歲。
不過,德國幼教課程的主體不是孩子,而是母親(有時也有父親,但我從沒有看到過爺爺奶奶)。老師的主要任務是:設計適合自己班里孩子的游戲娛樂活動,并讓孩子們參與其中,同時引導家長們觀察孩子或者共同參與活動——德國學前教育最重要的是教會父母輔助孩子成長,而不是盲目干預。
爬高高也不干預
我兒子9個月時上游戲空間課。有一天,老師帶來了一個三角梯。據(jù)說寶寶11個月左右開始探索第三維空間,會開始摸索著爬梯子。老師把梯子放在那兒,不做任何說明。孩子們誰發(fā)現(xiàn)了它并有興趣誰就去爬。
我兒子居然是第一個感興趣去爬的,他很利索地爬到了最高處——當然那個三角梯本身只有半人高,但我還是很緊張,怕他摔下來,所以忍不住走上前去。
老師示意我不要靠太近,說自己會在梯子旁邊保護,我要做的只是靜靜等待。
我們等啊等,終于,兒子左看看右瞧瞧,可能發(fā)現(xiàn)媽媽離他挺遠,就一步步,非常緩慢地倒退著從梯子上爬了下來。
這時老師才跟我解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是空間感形成的時期,爬高上低在所難免,如果我當時靠他很近,他上到高處感到害怕就會很自然往我懷里撲,而我,當然會毫不猶豫地抱住他。這樣的后果是:
1.他錯過了第一次探索如何自己從高處下來的機會;
2.他會認為那樣的高度是安全的,從而導致以后爬高過程中自我保護意識不強,甚至會不計后果地直接從高處往下跳。
從平衡車到小自行車
不干預、不破壞孩子成長,并不等同于很多人理解的“快樂教育”“靜待花開”,而是要有目的、有計劃、有準備地為孩子提供成長的設備、時間和機會等。
以德國孩子學騎自行車為例子。德國的老師大多都排斥三輪自行車,他們認為三輪車既不能培養(yǎng)平衡能力,在拐彎時又很危險,不如讓孩子先從平衡車開始學習,然后直接過渡到自行車。
他們認為兩歲左右的孩子就可以玩平衡車(兩輪小自行車除去兩個腳蹬子就是平衡車)。孩子坐在座位上,手扶穩(wěn)把手,兩只腳在地上走,很快,就會越走越快;當車輪飛轉(zhuǎn)起來后,為減少摩擦,孩子的腳不由自主地就會離開地面。這時候,他的平衡感也就找到了。
此后,家長只要在一旁靜靜地欣賞著,看他不斷創(chuàng)造新玩法、新花樣,并且越滑越快的身姿就可以了。靜靜地看他玩一年,然后再買輛小自行車,一天都不用扶,很快他就會騎了——因為騎自行車要求的平衡感,他已經(jīng)扎扎實實練了一年。
沒有課本,只有豐富的活動
德國的幼兒園是混齡編班的,孩子們?nèi)ソ烫?,上安全教育課、保護牙齒課等,都要求一起去;而其他時間,則可以各自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但他們并非不學習,而是在老師“潤物細無聲”的安排中,不知不覺地學習到了該學的東西。
大方面來說,老師會在一段時間內(nèi)設定一個主題。比如生命主題。有的幼兒園在大廳里放個大魚缸,里面是青蛙卵,小朋友們每天進教室前都可以看到,一天天過去了,卵如何一點點變成小蝌蚪、小青蛙的過程也就印在了小朋友們的頭腦中。有的幼兒園會放一個透明的孵蛋器,孩子們透過玻璃罩可以觀察到小雞破殼而出的全過程。通過這些主題活動,孩子們學習到了更系統(tǒng)更完善的領域知識。
而小的方面,則是有關孩子們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純書本知識的灌輸被認為是破壞孩子創(chuàng)造力的,但是潛能培養(yǎng)是必須的。一個孩子如果有旺盛的求知欲、又有比較強的記憶能力和專注力,就具備了學習能力,因此,幼兒園老師會和孩子輪流玩記憶卡片游戲,培養(yǎng)記憶力和專注力;和孩子們玩印第安石子游戲,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讓孩子們花幾個月的時間織出一塊布,培養(yǎng)持之以恒的能力等等。
另外,課后還有各種免費的社團活動,要求孩子們每個學期換一個主題參加,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感受不同的體驗。這種多涉獵、多體驗的方式,可以增加大腦突觸,讓孩子更加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