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民
● 法律體現(xiàn)了科學。要徹底杜絕冤假錯案,還要回歸到法律本質上來,依法治國,嚴格按照法律程序去辦案。
● 現(xiàn)有一些法律制度本身不科學,一些觀念需要轉變。目前整個訴訟制度以偵查為中心,應該以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的以審判為中心;應該以證據(jù)為證據(jù),而不是以事實為證據(jù),以法律為準繩應是以法律規(guī)定和精神為準繩;司法人員在辦案過程中,采取的強制措施應符合對當事人的憲法權利限制最小原則;要糾正以往“有錯必糾、有案必破”的觀念,改變人為規(guī)定辦案指標狀況。
● 評價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司法正義,看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不是看司法案件辦得有多好,而是看辦得有多差。
多年前,香港首席大法官李國能博士來清華大學法學院講座。作為首席大法官,他在香港的車牌是公開的,沒有號,上面寫著“CJ”,就是Chief Justice,“首席大法官”,香港所有人看到這個車就知道是首席大法官的。在討論時候,有個學生提了一個問題:“你的車牌是公開的,而且玻璃是透明的,有沒有人攔路喊冤?”剛開始李國能聽不懂“攔路喊冤”什么意思,后來明白之后,斬釘截鐵地說:“香港沒有冤假錯案!法院判的案沒有哪個是錯的,凡是經過法院做的判決,不存在冤假錯案,香港冤假錯案比例是零?!币粋€地方最高司法長官敢這么講,這么打包票,我就在想,一個社會沒有冤假錯案是什么狀態(tài)?如果在中國大陸能全面消滅冤假錯案,那就真正落實了習總書記講的“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個案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評價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司法正義,看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不是看司法案件辦得有多好,而是看有多差。
但是,我們現(xiàn)在有些地方,很多案子不公正,公平正義似乎變成了偶然現(xiàn)象,成為“奢侈品”,不能制度化地保障公平正義。一些案件辦得沒有底線、沒有原則,多年來積累出的冤假錯案,似乎在比差、比壞,看誰辦得更差、更壞,一個比一個觸目驚心,震撼世界,讓中國蒙羞,極大降低了老百姓對黨和國家的信任。
也許有法官會講,他的出錯率可能只有1%乃至幾百分之一,但對不幸做了分子的當事人來講,這個錯判誤判就是100%的毀滅。所以,司法案件處理一定要根據(jù)十八大報告和總書記講話,就是每一個個案都要零差錯,從根本上消除冤假錯案,而不是減少冤假錯案。
避免冤假錯案,須要嚴格堅守法治原則
就以往發(fā)現(xiàn)的冤假錯案看,最重要的原因是沒有遵守法定程序辦案,從公安、檢察到法院,都沒有強烈的法治意識。
法律是什么?法律實際上是歷史的記憶,是文明的載體,立法就是把歷史上容易造成冤假錯案的事例匯編成法律。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是經過多少代經驗總結、積累變成了法律條款,避免以后的人再走同樣的錯路,因此,法律必須是科學的。
如果司法人員不遵守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實際上就是不斷復制以前的錯誤,重復以前的悲劇。
刑訊逼供肯定會出現(xiàn)冤假錯案,這是經過多少經驗教訓總結出來的。像非法證據(jù)排除,多少個冤假錯案都證明必須這么做。但很多人是否沒把這些法律規(guī)定當回事?很多法律制定的時候,似乎就沒準備要遵守,有關部門似乎對法律無動于衷。你立你的法,我干我的事,法律與我無關,法律與社會現(xiàn)實兩張皮,發(fā)揮不了引領規(guī)范社會行為的功能。法律如果不能引領規(guī)范社會,最起碼要能夠引領規(guī)范政府;如果不能引領規(guī)范政府,最起碼要能夠引領規(guī)范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如果連司法機關、司法人員都不愿意接受法律的引領規(guī)范,更何談政府依法行政,何談讓人民群眾依法辦事?所以我認為冤假錯案的根本原因還是沒有依法辦案。
法律體現(xiàn)了科學,一個人受體罰,意志被攻破,容易講假話,這就是科學規(guī)律。法律反映科學規(guī)律,不按照法律辦案,實際上是不按照科學規(guī)律辦案。如果給你一臺機器,開機之前你一定把操作手冊研究很透,會按照操作手冊一步一步地操作機器。國家司法機器乃至整個國家機器也有操作手冊,不比高科技機器更簡單,我們這個強大的人民民主專政制度機器一旦操作起來是很厲害的,誰都可以傷害;法律就是操作這些機器的手冊,如果辦案人員不按照法律——操作手冊來運作,就會發(fā)生“事故”——冤假錯案。我相信辦案人主觀上也不想出冤假錯案,關鍵是沒有把法律當做必須遵守的操作手冊。所以,還是要進一步提高對依法治國、依法辦案重要性的認識,按照操作手冊該怎么做就怎么做,這對自己、別人都很安全。
因此,要徹底杜絕冤假錯案還是要回歸到法律本質上來,依法治國、依法辦案,嚴格按照法律程序去做。
避免冤假錯案,要進一步完善法律制度
總體上我國法律還是反映科學規(guī)律的,但也要承認,有些法律制度本身不科學,制度設計、頂層設計有問題,還須進一步完善。為什么大面積出現(xiàn)冤假錯案?就是頂層設計有問題。
有些法律制度設計脫離憲法。例如,我國憲法規(guī)定要保障人權,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在辦案當中,特別是公安、檢察偵查的時候,采取的強制措施要符合對當事人的憲法權利限制最小的原則。而實際辦案中不是最小,而是無限擴大,辦案人員沒有人權意識。辦案一定會限制人的自由、權利,但是能不能盡量限制最小,而不是最大?
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以審判為中心,但現(xiàn)在整個訴訟制度還是以偵查為中心。警察抓人之后,從檢察機關到審判機關似乎都是為其做助手,證明他抓的對,要按照他的邏輯來:檢察院必須按照公安局指控的起訴,法院必須按照公安局起初的發(fā)現(xiàn)來判決。為什么?因為公安局局長就是政法委書記,檢察院檢察長和法院院長只是政法委委員,大家圍繞警察轉,不是以司法、審判為中心,而是以偵查為中心,這就是我國整個司法制度頂層設計的問題。以后能不能明確政法委書記不能再兼公安廳廳長?無數(shù)殘酷事實多次證明,這很容易造成冤假錯案。前期從公安到檢察院階段,收集的東西都只能是證據(jù)之一,因為律師還可以收集到無罪、罪輕的證據(jù)。法院要客觀、公正、科學地統(tǒng)一考慮這一切,而不是警察來定調子,決定一切。
過去強調以事實為根據(jù),以法律為準繩。搞訴訟法的呼吁多年,應該以證據(jù)為證據(jù),而不是以事實為證據(jù);以法律為準繩是以法律的規(guī)定和精神為準繩。以事實為根據(jù)這里面太有文章了。事實是什么?如果判案都是以自己感覺到的事實為定案依據(jù),那就很麻煩了。沒有證據(jù)的事實是不能認定的,以事實為根據(jù)有錯必糾,從法律上來講是有問題的。不是以證據(jù)而是以想象的事實為根據(jù),很多冤假錯案由此產生。像美國辛普森案,事實是什么?事實就是他把前妻殺了,但沒證據(jù)。這個問題要從頂層設計、法律制度上來完善。有哪些是制度造成的冤假錯案,有哪些制度實際上造成了冤假錯案,我們應該全面梳理,利用全面深化改革機會,進行徹底的司法體制改革。
媒體不當介入也造成很多冤假錯案。多年前有個交通肇事,按法律講是交通肇事,酒后開車,不是故意殺人。但因為媒體天天報道,最后按照殺人罪被判死刑,這是被媒體判了死刑。我認為,媒體對司法的監(jiān)督一定要規(guī)范,發(fā)揮正面作用?,F(xiàn)在一些法庭審理,片面追求公開,動不動就實況轉播,這實際是公審,輿論審判。公開審理是什么?很多國家規(guī)定,公開是可以旁聽,可以文字報道,還意味著判決書可以很容易拿到,可以上網。但法庭審理原則上不能實況轉播、不能拍照、不能錄音。在不正常的壓力下的公開審理也會造成人為扭曲,造成冤假錯案。因此很多國家媒體報道法庭審判的時候都是畫的卡通人物,不能出現(xiàn)真正照片。像這些該規(guī)范的我們沒規(guī)范,片面追求輿論效果,這也可能造成“非典型性”冤假錯案。
我們過去“有錯必糾、有案必破”、寧可錯抓不可錯放,這樣的原則和觀念要改變?,F(xiàn)在看到的一些冤假錯案,實際上就是那個年代追求有案必破的結果。在法治健全的國家要慎談“有錯必糾,有案必破”。對國家來講,要改變有案必破、有錯必糾;作為公民,也要改變追求100%公平正義的心態(tài)。國家要對所有人保證實現(xiàn)公平正義,但100%公正是沒有的。冤案、假案容易定義,但錯案就不容易判定了。從法官來講,沒有受賄,沒有受任何不正當外界干擾,基于法庭上的證據(jù),還有基于對法律的理解做出判斷,完全按照法律的正當程序做出判決,但輸?shù)漠斒氯艘苍S認為是錯案。所以“錯案”和冤假案要分開。李國能先生說香港沒有冤案,后來問他有沒有錯案,他說錯案不敢說,但是我判的絕對是我對法律的理解,基于我掌握的證據(jù),能說法庭判錯了嗎?所以追求100%公平正義,這種心態(tài)也是不對的。因此,我非常同意這種說法:對法官追責還要分清責任是什么。有一方不滿意就上訪、追責,這也是對司法公正很大的傷害。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種情況就是人為規(guī)定辦案指標,不斷地給法官、檢察官評優(yōu)評獎,造成司法個人英雄主義,這是中國特有的,也很容易造成冤假錯案。還是那句話,法院、檢察院不是看某幾個辦案人員辦得多好,而是看短板,看辦得差的案件有多差。司法應該追求木桶效應,不是竹竿效應。竹竿要看高,看一個竹竿的高度,越高越好。木桶要看短板有多短,即便有一個短板很短,其他木板都很高,也沒用,因為決定這個木桶能夠裝多少水的不是它最長的木板,而是它最短的木板。因此,司法機關要不斷提高其短板,而不是一方面不斷提高它已經很好的木板(評優(yōu)評獎),另一方面又放任其短板不斷降低,這樣的話,整體司法公正難以提高。一萬個優(yōu)秀法官辦好一百萬“優(yōu)秀”案件,也難以抵消一個惡劣法官辦一件冤假錯案?,F(xiàn)在有些地方取消破案、辦案指標,這是對的,應該讓辦案人員心平氣和、不偏不倚地實施法律。
防止冤假錯案還要提高政府、國家的公信力。我們國家講國際形象不講國內形象。我們在國外做得很好,樹立國家主持公道、負責任的良好形象,但也要在國內建立守信用的形象,應對所有公民一視同仁,司法不公最損害國家的形象和公信力。司法人員的素質水平也有待于提高,將來一定要從律師里邊選法官和檢察官,讓有經驗的人去從事司法工作,把新手放在律師隊伍里先鍛煉幾年,受幾年法官、檢察官的氣,再去做法官、檢察官,肯定心態(tài)不一樣。
用法治思維消除冤假錯案,需要鍥而不舍的精神。我希望能夠把冤假錯案這個事情抓住,不僅提建議、提案,每年還要跟蹤了解進展情況,看有沒有落實。消除冤假錯案,從依法治國的角度來審視,還必須追求最理想的狀態(tài),在設定目標開始降低一點點,實踐中就降低很多很多了,很多當事人就要蒙受不白之冤。所以,必須提出并追求最理想的狀態(tài),將來才真正能像李國能先生那樣,我們的最高司法首長也能公開講中國沒有冤案,那就真正實現(xiàn)了黨中央提出的每一個個案都能做到了公平正義。
(作者為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