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榮富
1910年,魯迅先生在紹興府中學堂擔任學監(jiān),組織全校師生赴南京游覽,并參觀“南洋勸業(yè)會”,這在百年之前可謂壯舉。有的學生家里缺錢,魯迅就代為支付,并說“這一課不可少”。
古人是把“行萬里路”和“讀萬卷書”相提并論的。我國最早的游記著作,大概可追溯到西晉咸寧太康年間在汲郡出土的竹書《周王游行記》?!墩撜Z》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講的就是孔子和學生春游的事?!对娊?jīng)》中也有許多出游的記載,有“泰山巖巖,魯邦所瞻” “嵩高維岳,駿極于天”等名句。精曉傳統(tǒng)文化的魯迅先生除了帶領(lǐng)學生去南京,每年春秋必帶師生遠足,去禹陵訪“窆石”探“禹穴”,瞻仰大禹塑像,還先后去了東湖、蘭亭、沈園,足跡遍布紹興山水。校中同仁稱:“豫才(魯迅)是要寓教于游啊?!濒斞附又f:“是啊,要讓孩子們師法自然……”
在應(yīng)試教育盛行的當下,講寓教于游、師法自然,似乎有點不合時宜。但我要說的是,旅游可使學生多方獲益,于應(yīng)試也有利。有的學生就是因為旅游而寫出了高考佳作。謂予不信,請看:
《 “入乎其內(nèi)”與“出乎其外” 》被稱 “史上最難高考作文題”。我讓學生試寫,喜愛旅游的小丁卻以游西湖的經(jīng)歷出了一篇佳作。他在文中說:到了杭州,要泛舟于湖上,游小瀛洲,登湖心亭,這叫“入乎其內(nèi)”;還應(yīng)去登寶石山,爬南、北高峰,這叫“出乎其外”。不入乎其內(nèi),不知西湖之嫵媚;不出乎其外,難明西湖之大勢?!叭牒跗鋬?nèi)”還有另一層意思,那就是還要了解西湖的歷史人文底蘊,“出乎其外”的另一層意思,就是要跳出來做橫向比較。比如說,西湖不及太湖的浩瀚,卻又比揚州瘦西湖秀美耐看。有了這樣的 “入乎其內(nèi)”和“出乎其外”,才算是真正讀懂了西湖。
大家稱這是一篇深入淺出、舉重若輕的“奇文”??磥?,旅游的意義,除了獲得新知和審美愉悅,還能有思想上的收獲。有位女生看完此文后感慨地說,暑期我去了英國游學,自以為游記就能寫得高人一籌,其實,應(yīng)讓思想始終伴隨旅行。
有一年上海高考作文題是《我想握住你的手》,有學生找到我,頗為得意地說:“別人寫的都是握住老師、媽媽、同學的手,而我寫的是想握住黃山迎客松的‘手?!彼齼纱蔚桥R黃山,尤愛屹立于文殊院舊址旁的那株挺拔瀟灑的千年古松。她覺得,迎客松是黃山的魂,是大自然的杰出代表,是置身惡劣環(huán)境而堅強不屈的強者,是英雄!握住它的手,是要表達對它的敬意和仰慕之情,是要從它身上吸取一種精神力量,是要體現(xiàn)人與自然永遠和諧相處的信念。她笑問:“如此寫來,得分幾何?”我說:“好啊,你勝定了!”她的語文果然獲得了高分。
次年的作文題是《必須跨過這道坎》。高考一結(jié)束,就收到了小王發(fā)給我的郵件,他據(jù)回憶把自己的考場作文傳給了我。他在文中寫道:
攀爬名山,大都要經(jīng)歷一道“坎”,如黃山上風急云重的天門坎,泰山上號稱“天門云梯”的“緊十八盤”,廬山上直上陡壁的好漢坡等。這些“坎” 陡峭高峻,或險或奇,對每個攀登者都是嚴峻的考驗。但是,只有跨過天門坎,才能初識黃山面,才能“過此成仙侶”;只有攀越近兩千級的“緊十八盤”,才可登臨“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的南天門……大自然似乎從來不愿意讓人們輕而易舉就抵達神奇美妙之勝境。而且,“坎”的出現(xiàn),往往是在你體能將竭、心生倦怠之際,但是你卻無法繞行……人生的道路又何嘗不是如此?
我看后很是高興,即刻回復(fù):寫得好!后來我問他,這幾座名山的知識怎么記得這么牢?他說,這要歸功于那本《旅游文集》。這本文集是我班的集體創(chuàng)作。平時我就讓學生多寫游記,并且每年總要把他們在“生活札記”中寫得好的游記編印成《旅游文集》,這便成了我們班語文教學的一道風景。
這些作文都是有所醒悟而作,似信手拈來,卻有自然之神韻,已不是那種外溢的主觀情感及呼喊叫嚷式的議論,而是做到了知性和情感的融合,他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已與外物融為一體,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成為了富有靈性、能夠交融互感的有生命感的物象。
有人曾以學生忙和高考作文不考游記為由,對我的上述做法頗不以為然。其實,我心里明白,缺少植根于生活的感受體驗,僅講方法技巧,作文教學是沒有出路的。比起急功近利的做法來,這種“歪打正著”,其實是暗合了寫作規(guī)律的。
中學語文課本入選了大量古今的游記作品,那些課文無不展示了鮮明個性并融入了深刻的人生感悟,散發(fā)著長久不衰的藝術(shù)魅力。
像“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樣的千古名句,不是出于鴻篇巨著,而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短文。最可貴的是這種高遠的境界、博大沉雄的氣魄又和“銜遠山,吞長江”的廣闊邈遠之自然景致和諧統(tǒng)一起來。如此,使我們產(chǎn)生一種遐想,不知是作者賦予自然以高遠境界,還是自然之博大喚醒了作者的沉雄氣概?
我們即使沒有聽說過歐陽修其人其事,只要讀完《醉翁亭記》,就不難看出他是個圓通練達、明于世故的人,而且研究過禪學并有所省悟。蘇東坡的人格境界似乎更為曠達。《赤壁賦》是他遭貶謫時所作,但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他不僅得到慰藉,更感受到“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無比快樂。
柳宗元則念念不忘其仕途的坎坷,他為解愁而到自然中尋找山水之樂,筆下的山水不是清冽冷凜,就是寂寞凄寒。于是《永州八記》中,從“岈然” “洼然” “頹然”這類形容詞的使用,到“悄愴幽邃”的竹林的描述,無處不是他人生境遇的寫照、內(nèi)心思緒的顯現(xiàn)。
從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中,我們看到的不是歐陽修的機智世故,不是蘇軾的豁達豪邁,也不是柳宗元的嚴肅孤寂,而是他所特有的冷靜理智和堅忍。其文不僅邏輯嚴密,而且通過他對探險需要勇氣、意志并輔之以物質(zhì)條件的分析和不盲從別人而停止前進的發(fā)揮,隱約透示了以后他明知艱難險阻重重,卻一心堅持變法改革的個性素質(zhì)。
古人不是僅把名山大川當作觀賞物,還認識到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內(nèi)心省悟則不留痕跡地寄寓其中。一座小山、一洼石潭,在柳宗元的眼里也是一種生命的存在。蘇軾更是感悟到自然之美無處不在,“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無盡藏也”(《前赤壁賦》)。
可是,在應(yīng)試教育之下,游記教學也只是為學點應(yīng)試的東西,無法深入其中,體味其妙,總令人有買櫝還珠之憾。我在這些課文的教學中,不但讓學生接受自然美的熏陶,還引導(dǎo)他們?nèi)W習感悟自然、師法自然。我告訴他們,即使不去名山大川,在日常的自然現(xiàn)象中也能得到啟悟,從而使我們的思想得以升華。請看以下這篇優(yōu)美的學生作文。
城里的空氣經(jīng)過雨的沖洗,變得異常清新,連雨中的風景也如油畫般美麗了。設(shè)若在這樣的雨天里,擎一把布傘,選擇一條人跡稀少的濕路漫步,將是何等的享受?。∪欢?,這不過是第一層的發(fā)現(xiàn)。若進一步去體味,又會有新的收獲。是啊,恰恰是這雨中的環(huán)境,讓你的心情變得異常沉靜。或許這之前,你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常常處于某種煩躁的狀態(tài)中。然而,當你走進雨界,心瞬間靜下來了,這時候你方知道,胸膛里的這顆疲憊的心是多么需要這樣的沉靜。雨,有時候像是來自天庭的清脆的叩門聲,這落珠般的節(jié)奏,讓你不自覺地想起那些富有詩意的人生往事,或是某篇精美絕倫的詩章。
大自然是位哲學大師、藝術(shù)大師、魔幻大師,只要有一顆熱忱之心、純真之心、善悟之心,我們就能接受大自然無私的饋贈。教育,往往就在潤物無聲的過程中,像魯迅先生所愿的那樣實現(xiàn)了。
(責 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