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存強
學生需要的課堂才是真正的生態(tài)課堂,我覺得這是最基本的東西。放眼望去,諸多課改先鋒大都是曇花一現(xiàn):他們或者是脫離了學生成長、發(fā)展需要去談什么生態(tài)課堂;或者僅憑一種教學模式去博人眼球;或者是打著尊重學生的旗號在形式上做足文章,實際上仍是憑著一種美化的功利心換著法子“折騰”學生……道理很簡單,生態(tài)課堂絕不是老師一廂情愿的事,也不能僅靠所謂的理念、模式就可以打造。
學生是發(fā)展中人,而且不同年齡段、不同屆別的學生也是千差萬別的。再加上家庭等個性化因素,要在學生的成長教育上找出一個萬能公式來,那是不現(xiàn)實的。所以,我們的課堂改革就更不能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即便你在模式框架下設計了多少種可能,區(qū)分了多少個層次,也只是你觀察到的或內(nèi)心想到的,到了實際的課堂上處理起來也不可能完全對癥下藥。歸根結底,這樣的課堂只不過是老師心目中理想的課堂,算不上生態(tài)課堂。
我的做法很簡單,首先是解放老師自己。試想,老師們與其在課下苦心孤詣經(jīng)營教案、教法、學法、練習等,倒不如去研究教材和學生的關系。如何研究?每個單元的第一節(jié)課我是滿堂灌的,根據(jù)我所能之范圍,把這一單元的知識樹盡可能呈獻給學生,并分析這些知識的用途所在。然后讓學生編寫和研討個人的學習案。如何編寫?從個人學習的需要出發(fā),甚至可以從成長或者以后從業(yè)的因素出發(fā),沒必要整齊劃一,也可以超越教材。編寫好以后小組內(nèi)互相交流,小組長把交流案匯集給課代表,課代表整理以后交給我,然后我編寫練習案。為什么沒有講解就來練習?大家試想,自己需要的東西肯定會用心處理,經(jīng)過個人琢磨和組內(nèi)研討之后,老師所布置的練習只是一個深化和拓展的形式。練習的評價我是根據(jù)每個同學此前擬定的個人學習目標來判定的,凡是自認為學力不及或者不把此知識點當作學習需要的,可以忽略不計。所以,最后的評價結果也是充分尊重了每一個同學的學習意愿和努力成果。
在我的課堂上,我始終是個配角。我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意愿,在學習上給他們選擇的機會,在課堂上給他們展示的機會,在評價上給予他們自信和肯定。一路走來,我發(fā)現(xiàn),學生們都有個學習的主心骨,對老師的依賴越來越少,跟我探討的東西越來越深刻,這反而促進了我不斷加強學習,努力提高業(yè)務水平,真是一舉兩得!
打造生態(tài)課堂,是課改的需要、高效課堂的需要,希望老師們一道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