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占芳
【關鍵詞】 素質教育;學校;思想觀念;家庭;社會
【中圖分類號】 G630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5—0032—01
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和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素質,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個性為目的的基礎教育。相對于應試教育來講,素質教育是符合教育規(guī)律的更高層次、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教育;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fā)展的形勢而針對應試教育提出來的。從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看,兩者有著必然聯(lián)系,基礎教育仍然是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提倡素質教育并不是全面否定應試教育,即并不是不要考試,應試教育中的優(yōu)秀成果在素質教育中仍要保持。只是兩者從教學目標、教育模式、教育內容、教學方法上存在著根本區(qū)別。當今開放的市場經濟需要新型的全面發(fā)展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才,這使教育改革勢在必行,但要從兩千多年延續(xù)發(fā)展的應試教育體制立刻轉為新型的適應市場經濟發(fā)展的教育體制,客觀上需要一個過渡。但從主觀上講,我們當前須從學校、家庭、社會等方面切實有效地加大力度改變人們思想中固有的教育模式,使這個過度期盡可能地縮短,起碼要邁出基礎性的一步。
一、學校的教育觀念轉軌
學校是學生的另一個家,學生從六周歲進校到十八歲中學畢業(yè),這段時間里,有近一半的時間在學校接受教育,上了大學四年時間全在學校度過,所以學校對學生的影響至關重要。目前,人們對素質教育的呼聲高,校領導和老師們對此爛熟于耳,可是貫徹到實際行動中相當困難。因為高考這根指揮棒仍在起作用,高分數(shù)、高升學率成為學校、家庭、社會評價老師的標準。以上因素在客觀上造成學生和家長追求高分數(shù);老師教學過程中充滿服從、競爭、應付、從眾、迎合等心理,從而無形中加重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針對以上問題 ,應該先從以下幾點來改變學校的教育觀念:第一,要提高教師隊伍素質。除了提高業(yè)務能力外,著力從教師的思想品德和職業(yè)道德入手,如此為人師表,才能對學生有好的影響和教育。第二,向課堂要質量。學校要從教師備課,講課上下功夫,采取相互聽課,專業(yè)培訓等各種形式來提高教師講課質量,讓學生盡可能在課堂上消化、吸收知識,減輕課后負擔。第三,教育主管機關及學校首先要改變“分數(shù)第一”的看法。素質教育把德育放在首位,重視能力培養(yǎng),所以學校要不以分數(shù)高低來評價學生好壞,而應全面考核學生,看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中小學生除了在學校的時間外,其余的時間大都在家里受家長的監(jiān)督和管制。家長們盼子女成材,信奉“學而優(yōu)則仕”,一味抓學習,而忽略了孩子其它方面的發(fā)展。另外,家長們常存有一種盲目攀比心理,愛打聽某家的孩子學習好,某家孩子數(shù)學競賽得了第一,心里不平衡則打罵自己的孩子;有的家長聽說有人讓孩子去參加鋼琴培訓班,舞蹈班等,不考慮自己孩子的身體狀況和能力,強迫孩子做自己不愿做或超出孩子能力的事?,F(xiàn)在要讓家長們轉變思想觀念,理解和支持素質教育,須從以下著手:首先,家長們要理解和支持老師。老師少布置作業(yè),孩子們可以多玩多動,動手動腦,開拓了視野和思維,養(yǎng)成了個性。其次,家長們要善于觀察和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喜歡什么,擅長什么,就鼓勵和支持他向這方面發(fā)展,孩子不一定要考上大學才有出息,現(xiàn)代化的市場經濟為他們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了廣闊天地。再次,要重視孩子勞動態(tài)度和勞動習慣的養(yǎng)成。中國家庭大多數(shù)家長不讓孩子干家務,孩子的事更是全面包辦,孩子十八九歲了什么也不會干,上大學出遠門了更是放心不下。而有些家長把干活作為懲罰孩子的方式,當孩子做錯事時,才懲罰他們干活,這根本不利于孩子正確勞動態(tài)度的養(yǎng)成。相反,國外一些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家長們從小培養(yǎng)孩子吃苦耐勞,獨立的能力和意識。最后,家長們要嚴格從自我做起,言傳身教,即便自己是個普通人,只要給以正確教育和引導,孩子同樣成大器。
三、社會推進素質教育的轉軌
社會是個大家庭,不像學校和家庭那樣簡單,中小學生很容易在不經意間接受不良的東西,在我們的社會,大多數(shù)的家庭有孩子,每一個人都有親朋好友,所以要求社會各界都能為素質教育的實施做貢獻。首先,要對素質教育的提出理解并能接受,并為之提供便利條件,使素質教育的外部環(huán)境越來越好。同時,社會要對學校和老師給以客觀評價,使學校和老師少一些心理負擔,更有利于素質教育的實施。再次,國家要多從政策層面提供支持。最后,學校,家庭和社會在實施教育中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這三方不溝通,不相互理解,不利于教育。只有三者有機結合,才能加快教育轉軌的步伐,為我們的社會培養(yǎng)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