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文強
【摘 要】語感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小學語文教學必須以培養(yǎng)語感能力作為教學的突破口。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三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熟讀熟背,初步感知語感;品讀結(jié)合,扎實培養(yǎng)語感;聯(lián)系生活,升華延伸語感。教師要將語感培養(yǎng)和傳授語文知識結(jié)合起來,將理性的語感化為感情的訓練,將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性經(jīng)驗上升到理性思維的高度,提高他們準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 語感能力 熟讀熟背 品讀結(jié)合 聯(lián)系生活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5)01-0109-02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這是語文課標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文敏銳的感覺?!眳问逑胬舷壬舱f:“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闭Z感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小學語文教學必須以培養(yǎng)語感能力作為教學的突破口。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步入手。
一、熟讀熟背,初步感知語感
學習一篇文章首先是要讀懂,其次才是品析,最終才能入情入境體會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所以培養(yǎng)語感要把“讀”放在第一位。
培養(yǎng)語感的方法有很多,讀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恰當?shù)亍⒊浞值剡\用朗讀手段。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边@實在是道出了“讀書”的真諦。因為“讀”的本身,就是一種琢磨和體驗的過程。通過朗讀,對語言材料中意義組塊的整體感應能力、填補語言空白的敏悟性、捕捉語言主旨的能力、迅速評價的意識等感悟能力,都會潛移默化地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所以現(xiàn)在語文課堂從小學開始特別注重朗讀。但是通過朗讀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不能只追求讀的次數(shù),更重要的是在情感上的飛躍。所以朗讀不光有形式多樣的指名讀、小組讀、齊讀、輪讀、引讀等,還要注重引導學生根據(jù)不通的篇目特點以各種身份、各種立場讀、各種形式進行朗讀。只有扎實到位的朗讀才能體會出文章的氣象萬千,才能讓學生真正從感性上、直覺上、整體上去認識和體驗,從而對語言材料進行主觀的消化和吸收。
在讀的基礎上還要進行背誦,語文課本上的文章,特別是名家名篇,語言規(guī)范,用詞準確,文句優(yōu)美,行文暢達,通過背誦,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語感。背誦是一個積累語言文字的過程。熟讀、背誦的東西多了,腦海中貯存了豐富的字詞、句式、文章的結(jié)構(gòu)、行文的氣勢等多方面的知識,在有表達需要時,就會像涌泉之水,源源不斷地涌到舌下,流向筆端。而且文章的作者錘字煉句的功夫,匠心獨運的構(gòu)思,作品高雅的格調(diào),深遠的意境,不是一下子就能讀出來的,必須再三誦讀,反復琢磨體味,在潛移默化中獲得徹悟。意境常常是“不可言傳,只可意會”。老師的分析固然代替不了,學生自己讀一兩遍即罷,也會無收獲,但卻能在熟讀背誦的過程中有所感悟。實踐也證明,讀書時器官使用越多,語感效果就越好。讀得情真意切,才有品的深度。
二、品讀結(jié)合,扎實培養(yǎng)語感
只有通過品詞品句體悟了詞句的內(nèi)涵,才能更好的讀出文章的意境和情味;因而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品讀結(jié)合。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句是語言表達的基本形式,詞和句組成了一篇篇精美的文章。因此,抓好詞句品析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最基本特征,而對詞或句的品味揣摩,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主要方法。教學中,教師要緊緊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品味揣摩,扎扎實實地進行語感的培養(yǎng)。
筆者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時,采用了增刪詞比較的方法,讓學生在比較中體會語感。例如:“班長斬釘截鐵地說了一聲‘走!帶頭向蓮花瓣走去。”一句,我讓學生在“走”前面加上“我們”,把這句話改為“班長斬釘截鐵地說了一聲‘我們走!帶頭向蓮花瓣走去?!比缓?,比一比兩句話在情味上有什么不同。通過揣摩比較,學生領(lǐng)悟到在當時環(huán)境險惡的情況下,一個“走”字擲地有聲,充分表現(xiàn)了班長視死如歸的決心,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語言的敏銳感知力。
品味揣摩詞句,除了采用增刪詞比較的方法外,還可以引導學生體會,同一個詞在不同語境當中的不同含義,從而達到培養(yǎng)語感,訓練思維的目的。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課文結(jié)尾“她曾經(jīng)多么幸福,跟著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中有兩個“幸?!薄N乙龑W生結(jié)合上下文思考:對這句話中的兩個“幸?!?,你是怎樣理解的?學生在反復閱讀文本的基礎上認識到了,這句話中第一個“幸?!钡囊馑际切∨⑴R死時是幸福的,她是在看到許多美麗的幻覺中死去的。第二個“幸?!钡囊馑际切∨⑺懒司托腋A?,就沒有寒冷、沒有饑餓、沒有痛苦了。這里的“幸?!睂嶋H是反語,真正的意思是受罪和死亡。同一個詞,卻蘊含著不同的含義,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積極思維,咀嚼出如此豐富的內(nèi)容!
采用添詞、換詞、置換、變序比較的方法,在語文教學中也是很常用的。語文教學中,長此以往地進行品詞品句的訓練,學生的語感能力一定會提高,朗讀水平也會相應地提高。
三、聯(lián)系生活,升華延伸語感
葉圣陶先生說“如果單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語感。唯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到的一點一點積聚起來,積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弊寣W生利用生活經(jīng)驗感受語言材料,能豐富發(fā)展其語感能力。
《燕子》一課中寫道“幾對燕子飛倦了,落在電線上。藍藍的天空,電桿之間連著幾痕細線,多么像五線譜啊。停著的燕子成了音符,譜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贊歌?!比绻麑W生不知道什么是“五線譜”,不曾親眼見過,而老師又未能采取其它方式來彌補這一體驗的空缺,學生在讀到這段文字時,腦海中就不能產(chǎn)生“五線譜”的表象,也無法感受到言語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更無法達到“入境始與親”的境地。語言是用來反映生活的工具,所以脫離了生活體驗的“語感培養(yǎng)”是蒼白的。語感的豐富、深刻、敏銳、美妙,必須建立在個人生活體驗的基礎之上。所以,一個好的語文老師一定要帶領(lǐng)學生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熱愛生活。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要將語感培養(yǎng)和傳授語文知識結(jié)合起來,在語感培養(yǎng)中傳授語文知識,借助語文知識進行語感培養(yǎng)。只有這樣,才可能將理性的語感化為感情的訓練,將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性經(jīng)驗上升到理性思維的高度,提高他們準確理
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2014年修訂版.
[2]《葉圣陶談語感》——上饒師專學報,1995年04期.
[3]王尚文.《語感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三版.
[4]小學語文“人教版”教材、教參———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修訂版.
[5]小學語文“北師大版”教材、教參——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