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震
(深圳廣播電視大學 經濟管理系,廣東 深圳 518001)
廣西有著800 多萬客家人,是全國第三大客家人聚居區(qū)。他們的先輩主要是在宋代至明清時期從閩、粵、贛等省客家聚居區(qū)移民廣西后,逐漸形成的一支漢族民系。本文以江西客家人移民廣西為研究對象,對江西客家人移民廣西的歷史時期、遷出和遷入地等方面進行探討,分析兩者經濟、文化的相互影響,為兩省區(qū)的客家研究和經濟文化建設提供一些歷史思考和現實思路。
一
東晉以來,由于受到戰(zhàn)亂、災荒等因素的影響,中原漢族不斷向南遷移到達贛南、閩西、粵東等地。在與當地土著民族的沖突和融合過程中,經過數百年的發(fā)展,在五代至宋初形成了一支以“客家話”為代表,有著獨特地域文化特征的漢民族支系——客家民系。[1](P72)宋代以后,這里的人口不斷增長,加上戰(zhàn)亂、災荒的影響,他們再次走上了外遷之路。由于江西贛南地區(qū)是中原漢族到達的第一站,對客家民系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被譽為“客家搖籃”,是江西客家人主要聚居區(qū)。在今天廣西客家人中,有一部分的祖籍地就是來自該地區(qū)。
江西客家人移民廣西最早出現在宋元時期。據《太平寰宇記》所載,宋代的廣西已的主戶和客戶之分,其中的客戶主要來自山東、河南、江西、湖南和廣東等地?!翱蛻簟彪m然不能說明為客家人,但在這些省份中,江西是兩宋時期客家人主要的聚居地,因此在這些“客戶”中是有不少是來自江西的客家人。如宋代靈川縣的漢族, “俱系客籍,唐宋以來,贛籍最盛”。[2](P13)據《元豐九域志(卷六)》 (王存等撰)記載,全州有主戶29648,客戶4737。州中二美村、魯塘村的蔣氏,原籍江西泰和,于宋代遷入。恩鄉(xiāng)石梓背各村的劉氏,于宋代來自江西吉安。文橋文氏之族,宋代自江西廬陵(今吉安縣)來。此外,該縣萬鄉(xiāng)橋渡村的謝氏,圳頭、宅地等村的伍氏,恩鄉(xiāng)的陶、美、汪、昌、聶、翟、閆諸姓,均為宋代從江西遷來。[3](P114-162)灌陽縣巨巖村的蔣氏、東頭村的文氏,宋末來自江西廬陵。[4](P13)博白縣上院村的李氏,其先祖原居江西廬陵宣化鄉(xiāng),其后代李承元于南宋景定時遷至廣東化州,后代移居博白。[5](P38)郁林文氏,“望出廬陵”,宋末天祥侄文陛宦于粵,任海北道廉訪副使,卒于任所,陛子文富徒葬郁林,命其長孫來邑守孝,遂定居于此。[6]武鳴縣思業(yè)、隴板等村的鄧氏之族,宋初來自江西,系出廬陵。[4](P17)至元代后,仍有不少江西客家人陸陸續(xù)續(xù)遷入,臨桂縣的黃氏,原籍江西,元初遷居桂林,元末其子孫移居各地。興安縣的唐、文、王、黃等姓氏,元末從江西廬陵遷來,羅氏一系于元至正間(1341-1368年)來自江西廬陵,其中不少為客家人。[4](P19)但元代與宋代相比,其人數、規(guī)模則要小了很多,呈零星狀態(tài),比較分散。
這一時期,移民廣西的客家人,數量不多,規(guī)模也比較小,遷入地主要以桂東北地區(qū)為主,少數在桂東南地區(qū)。移民性質較多屬于政治性移民,經濟性移民不突出。這些移民中,江西客家人構成了這次移民廣西的主體,廣東、福建的客家人則相對較少。
進入明朝時期,廣西發(fā)生了的大藤峽瑤民起義,明朝政府采取了嚴厲的鎮(zhèn)壓措施,造成廣西人口急劇減少,出現了大量的荒地,吸引成千上萬的鄰省漢族人民進入廣西各地謀生,出現漢族人民移民廣西的高潮,其中來自江西的客家人為數不少。興安縣的彭氏、李氏、蕭氏等,祖籍均為江西廬陵,明初至天啟年間遷來。全州縣的劉氏之族,于明代自江西吉安遷來,其后裔散居于桂北各地。平樂、荔浦等地客家人的先輩也有不少是明代來自江西客家地區(qū)。[4](P21-22)柳州龍氏之族,原籍江西吉安,明萬歷年間遷來。熊氏之族,明末來自江西吉水。[7](P24)羅城縣東門鄉(xiāng)的吳氏,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縣,明嘉靖年間“游至廣西羅邑西九里上寨高里村,娶妻盧氏,遂家焉”。[4](P27)郁林的周氏,梁氏、龍氏,系出江西吉水。周氏先祖周元善為郁林州學正,于明宣德年間(1426-1435 年),“秩滿居留不去”。[8](P16)博白縣鳳山陳氏先祖陳景通,祖籍江西贛州府安遠,于明正德四年(1509)孤身西至博白鳳山。凌氏之族,明初來自江西贛州府長寧縣。浪平王氏,原籍江西贛州府安遠縣,明弘治二年(1489 年)遷居白州新村。博白朱氏,祖籍江西贛州府安遠縣,明成化年間,朱洪珍任廣東靈山縣(今屬廣西)教諭,回籍后,因“慕白州形勝”,遂于弘治二年由安遠遷白州竹根山創(chuàng)業(yè)。[9](P9)中共廣西省委第一任書記朱錫昂、廣州市市長朱光均為其后裔。陸川縣在明代有羅、丘、梁、周等24 個姓氏從江西遷來。[10](P12)烏石鎮(zhèn)坡腳村的羅氏之族,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明成化、弘治之交,羅啟成偕妻卓氏與4 子同遷廣西陸川,在烏石坡腳開業(yè)。[11](P1)黎氏之族,先祖黎官唐在明永樂年間“游學來梧,愛其風淳俗厚”,后定居于古合平塘堡(今烏石鎮(zhèn))老圩村官塘坡,子孫有遷居桂平、興業(yè)等地。[12](P41)北流縣塘岸鎮(zhèn)的曾氏、聯石的羅氏,同于明代從江西遷來。[4](P25)此外,在桂西北地區(qū)也有少量江西籍客家人進入,但數量不多。
明朝時期移民廣西的江西客家人在數量、規(guī)模都比宋元時期要大得多。遷入地區(qū)由原來主要集中在桂東北地區(qū)向桂東南地區(qū)發(fā)展,并且有少量江西客家人進入到桂西北地區(qū)。移民性質仍然以政治移民為主,但經濟性質移民也開始出現,有不少客家人就是為了謀生而前往廣西各地。然而,這一時期移民廣西的江西客家人相對于福建客家人來說,在數量上又少了許多,關于這方面,參見筆者在《福建客家人移民廣西陸川的歷史考察》一文,[13]在此不再進行論述。
到了清代,客家人移民廣西的又一次出現高潮。清初,經過南明政權的抗清斗爭和吳三桂“三藩之亂”,廣西人口減少,土地荒蕪,農業(yè)生產遭到破壞。為恢復廣西經濟,穩(wěn)定社會秩序,加強對廣西地區(qū)政治統(tǒng)治,清政府實行了“招撫流民,鼓勵墾荒”的政策,推動了大量客家人移民廣西各地。在康熙至乾隆100 多年間,客家人移民廣西達到了巔峰。江西客家人在這一時期移民廣西的人數則比宋元、明朝時期要少了許多,遷入地區(qū)仍以桂東北地區(qū)為主。桂北全州縣的李氏、胡氏、尹氏、吳氏、饒氏和歐陽氏等,多于清初來自江西。興安縣的王氏一支于清初從江西遷來,灌陽縣文氏一支于康熙年間由江西廬陵卜居縣之錬金村。[4](P31)陽朔縣客家人多于明清時從江西遷來。[14](P16)賀縣黃田大灣塘鄒氏于乾隆三十年(1765 年)從江西省吉安府龍泉縣(今遂川縣)遷來,始遷者為18 歲的鄒宗海。[4](P33)桂平縣宣二里紫荊山劉氏原籍江西贛州府長寧縣(今尋烏縣),乾隆四年(1739 年)始祖劉元偕妻陳氏遷來。來賓縣客家的江氏、張氏、雷氏等于清初由江西遷入。凌云縣的王氏和黃氏之族于清初來自江西。武鳴縣蒙氏客家人,系出江西,蒙有芳于清初舉家遷來,其后裔多住城東、城北。[4](P38-44)到了清中期,在廣東發(fā)生“土客械斗”事件后,再次出現大量客家人移民廣西。這次移民潮中,絕大多數是廣東籍的客家人。
在清代客家人移民廣西高潮中,人數比起前朝來說,其數量、規(guī)模、分布地區(qū)則要更大、更廣,而構成這次移民主體則主要是廣東客家人,而江西等其它省份的客家人移民廣西者則是極少數。移民性質由宋元至明代時期的政治性移民轉向經濟性移民,大部分的客家人移民廣西主要以墾荒、開礦、經商為主要方式。移民目的地也由以往集中在桂東北和桂東南地區(qū)向桂西北地區(qū)深入,由此而形成了“小集中,大分散”的分布格局。
二
宋元到明清時期,大量的客家人移民廣西后,經過數百年的發(fā)展,現已發(fā)展為擁有800 多萬的民系。從其源流來看,廣東籍客家人占了大多數,其次是福建籍,次之為江西籍。盡管江西籍少于廣東、福建,但江西客家人在移民廣西過程中也呈現出其不同的特點。
從移民性質來看,突出體現其政治性移民的特點,而經濟移民性質不明顯。一是官宦廣西。這種情況在宋元時期,江西客家人移民廣西是比較突出的。如柳州的陽氏之族,系出江西廬陵,其先祖于宋代任官維容,解甲后徒居柳州。[7](P22)武鳴縣的劉氏之族,其始祖祿,宋末任職邕州通判,元兵進犯后,棄官隱居于武鳴,今縣南劉氏,皆為其后裔。武鳴縣的黃氏之族,始祖黃宗文,來自江西吉水,仕元為邕州參軍,后卜居于此,今鄉(xiāng)宦、黃家、黃蓋、武山各村黃姓皆為其后裔。[4](P19)進入明季后,仍有不少江西客家人任官廣西的。如融安縣石浪村的石氏,其先祖石昆湖系江西人,在明嘉靖年間以軍功任三楚督道,奉其祖興延卜居馬平縣之油柞村,未幾再遷往融安縣之石浪村。[15]武鳴縣的周氏之族,祖籍江西廬陵,明初,其先祖知武鳴縣事,卒于任,其裔遂居焉。[4](P28)博白縣沙河王氏始祖王諱瑞,系江西歲貢,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任博邑教諭,由江西贛州府安遠遷來博白縣陀角堡新村卜居而家。[9](P9)進入元代后,仍有不少因任官來到廣西的。陸川縣米場鎮(zhèn)梁氏來祖道暢,原籍江西省吉安府吉安縣,于元朝二年(1334 年)考取貢生,授郁林州南流縣(今陸川縣)教諭,任期滿后定居大墉。[16](P43)宋元時期,這些任官廣西的官員,有不少期滿后,留居廣西各地,成為廣西客家人的重要來源。二是因避難進入廣西。江西還是宋代抗金、抗元斗爭的主戰(zhàn)場,贛南地區(qū)是南宋抗元斗爭的重要陣地,失敗后也有不少客家人流落到廣西。到了明清時期,雖然也有部分江西客家人為謀生的經濟性移民來到廣西各地,如臨桂縣邱氏始祖元達公,于乾隆年間1775 年左右,從江西萬載逃荒到臨桂縣,先是租地耕種,后以開油房為生。[17](P13)但并不影響江西客家人移民廣西以政治性移民為主體的性質。
從移民遷出地來看,主要集中在贛南的贛州、吉安等地區(qū)。中原漢族人民自東晉南遷以后,到達贛南地區(qū),成為客家民系形成的第一站,被稱為“客家搖籃”。據羅香林1933 年的統(tǒng)計資料,江西省有純客縣10 個,分別是尋烏、安遠、定南、虔南(今全南)、信豐、南康、大庾(今大余)、崇義、上猶,非純客縣有贛縣、興國、吉安、吉水、泰和等17 個。[1](P94)臺灣學者陳運棟在對江西客家人的分布上和羅香林大同小異,只是在非純客縣方面則增加了3 個。[18](P66)當代江西客家學者吳福文、萬芳珍、劉綸鑫、周建新等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研究,認為江西的純客縣有18 個,非純客縣有20 個。這些縣市主要集中在現在贛南的贛州、吉安等地。[19](P56-64)宋代時期,這里成為當時江西人口最為密集的地區(qū)之一。隨著人口不斷的增長,贛南地區(qū)的客家人開始外遷,近遷主要集中在粵東北、閩西南地區(qū),遠遷則有一部分來到當時的廣西地區(qū)。因此,從宋元時期至明清時期,移民廣西的江西客家人中主要來自贛南地贛州、吉安等地。同時,以“官宦”為主要方式的政治性移民特點,又與兩宋時期的江西,書院、州學、縣學興盛,教育發(fā)達,不少學子因科舉而致仕有著很大的關聯。北宋一朝江西進士共有1729 名,其中南部的吉州276 人,虔州76 人。南宋時,江西進士3669 人,吉州657 人,虔州86 人。[20](P359-361)元代,江西進士137 名,吉安路進士29 名。[21](P219)這些進士中有不少是客家人,他們任職后當中有些到了廣西地區(qū)任職,如前所述武鳴的劉氏和黃氏、郁林的周氏、博白的朱氏等。
從移民遷入地來看,主要集中分布在桂東北地區(qū)。以桂林為中心的廣西東北地區(qū),毗鄰湖南,處于湘桂走廊通道。公元前214 年,秦始皇為南征嶺南地區(qū),派史祿負責修建的興安靈渠通航,連接了湘江和漓江,成為了中原進入嶺南地區(qū)的重要通道。在秦至唐宋時期,大量的中原人通過這一交通要道,進入廣西各地。而處在這條道路上的桂林,既是中原漢人最早進入廣西的地區(qū)之一,也是留居漢人最多的地方,直到宋元時期,桂東北是廣西經濟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正如“粵西自桂林外,昔稱瘴鄉(xiāng)”。同時桂林也是廣西的政治、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政客、文人前來任官和游歷。在這一時期,進入廣西的客家人大都是到達桂東北地區(qū)。江西南部地區(qū)的贛州、吉安等地毗鄰湖南,是離廣西最近的地方。他們大多是經湖南從龍虎關或由富川的蒼梧古道進入廣西。[4](P47)因此,政治、經濟、文化的因素以及地緣的關系,桂東北地區(qū)是客家人移民廣西最早的地區(qū)之一,也是江西客家人移民廣西最為集中的地區(qū)。
由于江西客家人移民廣西的政治性移民特點明顯,移民地區(qū)以桂東北為主。后來移民廣西的福建、廣東客家人,則以經濟性移民為主要特點,福建客家人主要集中在桂東南地區(qū),廣東客家人則主要分布于桂東和桂中等地區(qū),這就是今天廣西客家人在地理分布上的一個基本格局。
三
客家人移民廣西各地,成為廣西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作為最早移民廣西的江西客家人,對廣西社會進步、文化發(fā)展和經濟繁榮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這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奠定了廣西客家方言形成的基礎。宋代以來,閩、粵、贛地區(qū)的客家人移民廣西后,他們秉承“寧賣祖宗田,不掉祖宗言”的祖訓,堅持使用他們自己的語言。隨著遷入廣西的客家人數量增多,隊伍的壯大,使得客家話在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 年)成為了廣西重要的方言之一,[4](P18)時任桂州通判和欽州教授的周去非在其所著的《嶺外代答》一書中進行了調查和描述。[22](P134)書中所記載當時的一些客家方言和今天贛南地區(qū)還有些相似之處,如廣西客家話的“早曰朝時”,贛南客家話稱為“朝”。 “晚曰哺時”,贛南客家話稱“夜晡頭”?!伴L于我稱之曰老兄,少于我者曰老弟”,贛南客家話中在尊稱上冠以“老”字?!傲钊讼刃性恍星啊保M南客家話把“走”也稱“行”。江西客家人作為這一時期的移民主體,對廣西客家方言的形成是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南宋時期廣西的客家方言較多與贛南地區(qū)的客家話比較接近。筆者曾到過贛南地區(qū)的多地,在用家鄉(xiāng)(廣西陸川縣)的客家話與當地人交流時,沒有什么語言障礙,特別是一些基本讀音都較為相似。但是,今天廣西客家話與廣東客家話更為接近,與明清時期大量的廣東客家人遷來有關,這在桂東、桂中地區(qū)更為突出。
二是形成了新的采茶戲劇種——桂東北“采茶調”和桂東南“采茶戲”。采茶戲是我國的一個地方劇種,它起源于江西南部地區(qū),后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qū)的一種戲曲類別。采茶戲在傳入廣西后,與當地民間文化結合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劇種,但名稱也有所不同,在桂東北地區(qū)稱為“采茶調”,桂東南地區(qū)則仍稱為“采茶戲”。桂東北“采茶調”是在明清時期由廣西的民間歌舞和說唱藝術的基礎上,融合了江西采茶戲、湖南花鼓戲一些元素融合而成。桂東南采茶戲于明末年(公元1628 年前后)從江西贛南傳入博白,結合當地的舞龍、舞獅、唱竹馬、唱麒麟等民間藝術形式發(fā)展成為載歌載舞的民間藝術。至清代已形成獨特的表演風格,到了民國逐步發(fā)展成熟。這兩種地方劇種表演形式與江西贛南采茶戲都有很大的相似之處。[23]因此,可以說桂北“采茶調”和桂南“采茶戲”的形成與江西客家人移民廣西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尤其是桂東南地區(qū)的“采茶戲”與江西贛南“采茶戲”的淵源關系,以及表演的內容、形式方面有著共同之處,于2006 年一起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無疑對今后兩地的文化交流和發(fā)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三是繁榮了桂東北地區(qū)的商業(yè)活動。廣西自古以來被稱為“瘴鄉(xiāng)之地”,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戰(zhàn)亂頻繁以及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廣西社會經濟發(fā)展緩慢,長期落后。隨著包括客家人在內的大量漢族移民來到廣西,這種狀況在明清時期才得以逐漸改變。江西客家人對廣西經濟的影響突出表現在對桂東北地區(qū)的商業(yè)發(fā)展上。
宋元時期,桂東北成為廣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但由于歷史原因和民族因素的影響,這一帶的商業(yè)仍然十分落后,“士重取與農務稼穡,宣多結茅,家鮮儲蓄,不事商賈,不諳官役,質樸淳厚亦天然也”。[24](P34)明清時期,毗鄰廣西的各省商人紛紛進入廣西各地經商,在這些入桂商人中,主要有“粵商”、“湘商”、“贛商”、“閩商”等四大商幫。其中,粵商勢力范圍最大,資金亦最為雄厚,其活動區(qū)域幾遍廣西各地。其次為湘商,再次是贛商。[25](P25)贛商雖然無法與前兩者相比,但在桂東北地區(qū),其影響又是突出的。首先,在桂東北地區(qū)從事商業(yè)經營者中有不少是江西客家商人。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陽天一,他于清代咸豐年間從江西吉安府來到桂林經商,在經商多年有了一定的積蓄后,創(chuàng)立了“天一?!钡晏枺越洜I豆腐乳、辣椒醬而出名,成為桂林的名牌產品,在被譽為“桂林三寶”的產品就占了兩者,不僅走俏國內,而且暢銷港澳及東南亞。[26]其次,“江西會館”在桂東北最為集中,數量最多。明清時期,各地商人外出經商后,為了便于“聯絡鄉(xiāng)情,敦睦桑梓”,他們建立由原籍地商人所組成的會館,以供同鄉(xiāng)同行集會、寄寓之用。在廣西經商的外來商人中,他們也按原籍地建立了會館。至清代,廣西共有會館205 個,其中有廣東會館91 個,湖南會館39 個,江西會館32 個。廣東會館遍布全省各地,湖南會館、江西會館主要集中在桂東北地區(qū),分別為27和24 個。[27]從分布率來看,江西會館75%集中在桂東北的桂林和平樂兩府,而廣東會館只約占27%,湖南會館約占67%,這就說明了江西商人的活動范圍主要在桂東北地區(qū),在今天桂林市區(qū)和所轄各縣的縣城以及部分圩鎮(zhèn)仍然保存有江西會館。這些會館組織,雖然不能說是由客家人建立,但也可以肯定在這些會館組織中,有不少是來自江西的客家商人。如靈川縣大圩古鎮(zhèn)始建于北宋初年,至明代成為桂東北地區(qū)重要的集散地,成為明代廣西四大圩鎮(zhèn)之一。明清時期,在這里經商的商人來自江西、湖南、廣東等地,并建立有會館,其中建筑規(guī)模最大的是江西會館(萬壽宮)。[28](P20)
總的說來,包括贛籍客家商人在內的江西商人,雖不如后來的廣東商人對廣西商業(yè)發(fā)展影響大,但在局部地區(qū)即桂東北地區(qū)的影響上又是非常突出的。
四
以上考察了江西客家人移民廣西的歷史過程、移民特點以及對廣西社會經濟文化的影響,說明了兩省區(qū)在族群特征、文化生活和經濟發(fā)展等方面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這對于今天兩省區(qū)的社會文化和經濟發(fā)展來說都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動,實現兩地的文化互動。廣西、江西都是我國重要的客家人聚居區(qū),地緣相近,血脈相傳,文化相承。在今天客家熱潮中,要結合這些特點,開展各種文化交流活動。一是以兩地的高校、科研機構為陣地,舉辦客家學術研討會,共同推動兩省區(qū)客家研究的深入和發(fā)展。二是以“客家懇親大會”為平臺,促進民眾的友好往來,加強兩地的文化聯系。這些活動的開展不僅豐富了兩地的客家文化活動,而且也為兩省的社會文化和經濟發(fā)展搭建一個重要的平臺。
第二,發(fā)揮兩地客家文化資源的優(yōu)勢,加強兩省區(qū)的經濟合作。廣西、江西有著豐富的人文資源,如客家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資源等,兩省區(qū)要充分挖掘這些文化資源,加強經濟合作。一方面,通過旅游開發(fā),推動兩地群眾的旅游往來。另一方面,通過“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實行兩省區(qū)經貿往來,拉動兩地的經濟發(fā)展。因此,在資源開發(fā)、人才培養(yǎng)、科研合作、招商引資和市場拓展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合作,共同推動兩省區(qū)的經濟發(fā)展。
第三,共同做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采茶戲的保護和傳承工作,進行多種形式的文化創(chuàng)新。贛南采茶戲和桂東南采茶戲,有著共同的淵源,它不僅是兩地客家人重要的文化活動,而且是客家人的文化財富,更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遺產。因此,兩地的客家采茶戲劇團要加強合作,互往進行表演,讓兩地群眾更多了解和認識客家采茶戲,提高保護和傳承的意識。同時,在采茶戲的創(chuàng)新上加強研討,讓這項文化遺產更好地得到保護和傳承發(fā)展。保護是為了傳承,傳承需要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更是為了進一步的保護和傳承。只要兩地加強合作,采茶戲就會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fā)展。
江西、廣西同是我國的客家大省和革命老區(qū),在歷史上為中國的社會進步和經濟文化發(fā)展都做出過巨大的貢獻。那么,在今天的國家建設中,兩省區(qū)進一步加強合作,實行優(yōu)勢互補,不僅是當前兩地經濟文化發(fā)展的一條新思路,也是立足地方、走向世界的一個新機遇。
[1]羅香林. 客家研究導論[M]. 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2.
[2]劉介編撰. 廣西通志稿[M]. 轉引自鐘文典:廣西客家[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唐載生. 全縣志(民國24 年鉛印本)[M]. 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4]鐘文典. 廣西客家[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5]李萬英. 上院李氏族譜(博白)[M].1991.
[6]文稼. 廣西玉林文氏[N]. 大眾日報(玉林),2000-5-10.
[7]羅芳貴主編. 柳州客家[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8]周志桂,周家明等編. 周氏族譜(玉林)[M].2001.
[9]彭會資主編. 博白客家[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10]陸川縣地方志辦公室. 陸川客家[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11]陸川縣烏石鎮(zhèn)坡腳. 羅氏族譜(序)[M].1997.
[12]陸川縣烏石鎮(zhèn)官塘. 黎氏族譜[M].2001
[13]黃震. 福建客家人移民廣西陸川的歷史考察[J]. 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6(6):90-94.
[14]王建周主編. 桂林客家[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15]融安縣大良鎮(zhèn)石門村. 石氏宗祠序并重修碑記. 民國十七年十月初五日立.
[16]黃志榮. 陸川百家姓宗支集[M],2006.
[17]王建周主編. 桂林客家[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18]陳運棟. 客家人[M]. 臺北:聯亞出版社,1979.
[19]周建新等. 江西客家[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0]許懷林. 江西通史(北宋,南宋卷)[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21]吳小紅. 江西通史(元代卷)[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22](宋)周去非. 嶺外代答[M]. 揚州:廣陵書社,2003.
[23]劉廷新,潘光輝. 贛南、桂南采茶戲比較研究[J]. 四川戲劇,2009(5):68
[24]全文炳修,吳嘉猶撰. 平樂縣志(清光緒十年刊本)[M].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25]黃濱. 近代粵港客商與廣西城鎮(zhèn)經濟發(fā)育[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5.
[26]劉毅. 桂林天一棧豆腐乳[A]. 政協桂林市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 桂林文史資料(第9 輯)[C].1985.
[27]侯宣杰. 清代以來廣西城鎮(zhèn)會館分布考析[J]. 中國地方志,2005(7):45-55.
[28]容小寧主編. 廣西古村落文化十大品牌[M].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