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鵑,劉向斌
(1.陜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2;2.延安大學 文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2014年8月8日至10日,由中國賦學會、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延安大學文學院聯(lián)合主辦的“第十一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和延安兩地召開。來自中國內地、香港、臺灣及日本等海內外的90余位學者與會。本次會議共收到研究論文70篇,《辭賦》刊物2本和賦作7篇。大會共舉行了三次大會發(fā)言并分三個小組進行了討論,圍繞會議主題提出了許多新見。
京都賦在賦學發(fā)展史上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一直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視角。京都賦不但涉及具體都市的選址、宮殿、苑囿、田獵、禮俗、物產、歷史、交通、文教、民俗等系列都市生活內容,而且歷代京都賦又組成蔚為大觀的都城地方志,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京都文化,呈現出獨特的文學創(chuàng)作規(guī)律和文化價值。又因會議的召開地西安本是十三朝古都,故京都賦自然成為此次會議的重要話題。相對以往的京都賦研究,此次會議的研究視角更為新穎。
侯文學的《漢代騷體賦的京都抒寫》認為戀都是屈原作品中的重要主題,這一主題被漢代中期以前的騷體賦所承襲,原因就在于一統(tǒng)皇權的凝聚力及士人高漲的政治熱情。東漢后期,皇權凝聚力減弱,士人對于政治的熱情消退,騷體賦便表現為對于京都的拒斥及思鄉(xiāng)主題的興起。此論頗有新意。蔣曉光《五德終始說與〈兩都賦〉》指出班固《兩都賦》以新五德終始學說建構自己的歷史觀,并在《兩都賦》中以“漢家火德”的標準去檢視兩都之得失,認為東都“協(xié)于火德”,而五德終始理論源于河洛之地,洛陽具有統(tǒng)合天道圣統(tǒng)的象征意義,從人文地理層面證明洛陽超越長安而為天下正統(tǒng)。文章有一定說服力。鄧穩(wěn)《大一統(tǒng)的地理書寫與京都賦體式的形成》認為京都賦與楚賦的差異實是漢代賦家借屈、宋賦作體式表現大一統(tǒng)思想的創(chuàng)變,而以內聚的地理空間與鋪排物類的描寫方式展現王言復歸的主旨正是京都賦體式形成的關鍵因素。這一見解值得重視。(臺灣地區(qū))廖國棟《明賦京都書寫中的南京地位》從明代賦家的京都書寫中,探討南京在遷都爭議中的地位。此文對目前學界側重明賦的北京書寫而言是一種補充。楊許波《唐代京都詩接受漢代京都賦考論》重點探討京都賦在唐代衰落后,京都詩在唐代興起之因,以及京都詩如何從京都賦汲取養(yǎng)分。(臺灣地區(qū))王欣慧《在東在西可也?——李庾〈兩都賦〉重探》旨在考察唐代兩京士人的地域觀,并借由唐人幾首《東都望幸賡歌》及謝觀《上陽宮賦》,探討自東漢以來的東、西都之爭。(臺灣地區(qū))鄭色幸《京都的人文風景——唐賦中的后妃書寫及其意涵》,對唐賦中的后妃賦進行了統(tǒng)計,并從內容、表現技巧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何新文對中國古代辭賦研究專家美國漢學家康達維之《漢頌:論班固〈東都賦〉和同時代的京都賦》進行解讀,并對班固賦論與京都賦創(chuàng)作的文學背景及漢頌的意義影響等提出了新解。朱紅霞《都城賦成功經驗的研討與啟示》則揭示了古代京都大賦的成功經驗,認為古代京都大賦可作為今日賦寫城市的啟迪。
其中,長安賦是京都賦的一種特殊書寫。伏俊璉《〈文苑英華〉中長安賦概說》一文指出長安賦是以長安這一地域范圍內的人物、事件、歷史、山川地理、宮苑、社會風俗等為題材的賦?!段脑酚⑷A》收錄的長安賦約240篇,其價值與地位表現為5個方面:在內容上,展現了唐代豐富的社會生活;在題材上,納入了新題材與新事物;在體式上,運用了律賦與新文賦兩種新體式;在表現手法上,出現了小說化傾向;在寫作程序上,打破了以前部分賦固定的創(chuàng)作模式。論文既有宏觀的考察,又有微觀的審視,可謂高屋建瓴,啟發(fā)良多。
地方史料全面保存了一個地區(qū)古今自然、社會狀況的史實,對辭賦研究無疑有積極影響。王煥然《漢賦與地方志論略》認為不少漢賦與地方志可以參照閱讀,漢賦中與地方志相關的作品很多,主要有都城賦與述行賦兩類,但漢賦與地方志畢竟屬于不同學科,應注意區(qū)分二者之間的異同。此論具有指導意義。蹤凡《〈會稽三賦〉的注本與版本》除介紹《會稽三賦》的歷代版本及注本之外,并逐一比對明代尹壇對南逢吉注的補充。文章發(fā)現前行學者未見之處,用力較深。李洪亮《三曹、譙、譙地賦》認為三曹于帝都譙地所作之賦不僅未承襲漢大賦書寫模式,也有別于同時期徐干、劉楨等人的京都書寫,反而以抒情賦為魏晉賦開啟了新的寫作風格。潘務正《張惠言〈七十家賦鈔〉與常州學風》對張惠言早期所編這部賦學選本進行了全面的研究,指出該書與清代常州文選學、漢學、今文經學之間的緊密關系,突出了該書的文學價值、文獻價值和學術價值。(香港地區(qū))莫崇毅《論乾嘉浙西賦學的興盛與特點》指出,清乾隆、嘉慶年間浙西地區(qū)賦學興盛,原因在于浙西賦學能夠秉持賦源詩騷和賦體代變的理念描述賦之歷史,在充分接受歷代小賦基礎上研究律賦,并以家學和地緣為紐帶充分交流和傳承辭賦。文章很有見地。趙逵夫《論漢魏六朝賦風轉變的地域因素》從漢魏六朝自然觀的演進過程入手,深入探討了地域因素對賦風轉變的深刻影響。此文既是該領域前沿的學術成果,又為這次學術會議增加了一個亮點。(臺灣地區(qū))林仁昱《敦煌彌陀凈土贊歌的鋪述特質》分別從鋪述的必要性、面貌、特色與技巧等方面對“敦煌彌陀凈土贊歌”進行分析與論證,顯現其鋪述特質具體展現的意義與作用,引人關注。
(臺灣地區(qū))歐天發(fā)《論臺灣宗教鸞賦的寫作風格(增補本)》對臺灣儒教活動中的鸞堂賦進行整理,指出此類賦體是用于端正風俗的宗教賦體,其寫作風格包括布局格式、句法體裁、用辭雅俗、形態(tài)鋪寫、社會功能等都與眾不同。(臺灣地區(qū))龔又麗《(臺灣賦)中風物之描繪與特色》則以清代臺灣的近百篇風物賦為主題,具體介紹了有關臺灣的花卉、建筑、動物、海產、原住民、瓜果、特產、生活、節(jié)慶等賦作。顯然,這讓我們對臺灣的賦學文獻有了進一步了解。
域外文獻是一種特殊的地域文獻。侯立兵《唐前詩賦中的獅子書寫》從西域獻獅的朝貢行為中,探討了唐前獅子賦的描寫內容。權赫子《〈哀江南賦〉接受與朝鮮后期辭賦創(chuàng)作》從7個方面探討《哀江南賦》在朝鮮的接受情況,并分析其對朝鮮辭賦書寫的影響。這類論文雖然數量尚少,但無疑折射出目前辭賦研究的廣闊性和拓展性。
歷代賦家及其賦作研究是本次會議的重要內容,收獲也頗豐。劉美惠、胡旭《紹屈宋之遺響,開萬世之法門——論〈招隱士〉為“招魂”系文學兼論其對屈宋賦的沿承》從文學的繼承與變革角度重新審視屈原的《招隱士》,認為《招隱士》對騷體賦和“招”類文學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一作者劉美惠是廈門大學本科二年級學生,年僅15歲,以此年歲而能別出新意,實在難能可貴。陳亮、徐美德《德國漢學家孔好古的〈天問〉研究》對德國著名漢學家孔好古的《天問》研究進行了介紹,認為《天問》是由屈原對宗廟祠堂的壁畫銘文再加工而成,其創(chuàng)作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影響。觀點雖然不是定論,但體現出楚辭研究多元化的特點。徐宗文《關于盛覽研究的幾個問題》對漢代賦家盛覽的地籍、族屬、身份、“問作賦”的真?zhèn)蔚葐栴}進行了考證,澄清了盛覽研究中的一些細節(jié)問題。王思豪《〈遂初賦〉用〈左傳〉事典考論》細心爬梳《遂初賦》征引《左傳》事典、舊辭之處。以此考察劉歆“引傳文以解經”的《左傳》學觀點,很有見地。(日本)橫山岐美《皇甫謐著作中所有的世界觀》對皇甫謐的兩部著作和一篇文章進行考察,從中揭示皇甫謐關于隱仕的思考和選擇。此文嚴格說來不是賦的專門研究,但仍然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劉銀昌《郭璞辭賦與易學》認為作為易學家,郭璞在辭賦創(chuàng)作中受到易學的影響,自覺或不自覺地化用易學語辭,對易象和義理兼有吸收,并對易占術數有所涉及。文章視角新穎。霍建波《從陶淵明〈閑情賦〉探析賦體的審美特質》指出陶淵明《閑情賦》具有的似諷似勸、亦諷亦勸、勸大于諷的審美特征,符合漢賦表現藝術的本質,并指出這是賦家矛盾心態(tài)的形象展示。(日本)西川由美《鮑照〈蕪城賦〉中的“廢墟”意象》從詞匯角度分析了鮑照的《蕪城賦》,認為鮑照的詩人角色與其在《蕪城賦》中五言詩表現的運用上深具相關性。尚艷《藻耀高翔鮑照賦》亦從內容和藝術兩方面對鮑照賦做了新的評介。
唐宋以降的賦作也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重視。何易展《論李白辭賦的“祖騷宗漢”傾向》對李白的8篇辭賦進行了考釋,認為其賦不但借鑒楚騷之精神,亦兼承楚騷漢賦的藝術表現方式,在擬古和以賦體道方式上均有別于六朝和后世。劉小兵、鄧溪燕《懷舊空吟聞笛賦——唐人對向秀及其〈思舊賦〉的接受》指出唐人懷舊詩文中常引向秀及其《思舊賦》為典故,從中既可見中國傳統(tǒng)文學懷舊母題的傳承與流變,也可見詩賦之間的互滲與影響。(臺灣地區(qū))許東?!秲A城·諫諍·長恨——呂向〈美人賦〉與白居易詩、陳鴻傳奇的玄宗情色論述》從內容、手法、書寫形態(tài)、文化意涵等方面對呂向《美人賦》與白居易詩《長恨歌》及陳鴻《長恨歌傳》進行了溯源和比較。以上三篇論文均從傳播與接受的視角入手,體現了唐賦研究的新動向。(臺灣地區(qū))楊明璋《〈韓朋賦〉禽鳥敘事之承衍與民俗象征》選取學界討論廣泛的敦煌文獻《韓朋賦》,指出其中的四段禽鳥敘事具有獨特的民俗意義與作用,反映出賦的民間性特質。郝永《〈公生明賦〉作者——北宋狀元許安世考述》從《公生明賦》入手考察了北宋狀元許安世的生平行事,很具文獻價值。(臺灣地區(qū))陳金現《黃庭堅貶戎州的兩篇竹子賦》從黃氏貶謫戎州時期所做的《對青竹賦》與《苦筍賦》入手論證黃庭堅人格與文學的關系,有一定說服力。李征宇《再現與接受:文圖關系視野下的喬仲常〈后赤壁賦圖〉》介紹了北宋喬仲常所畫《后赤壁賦圖》,指出其在圖像轉譯及提煉物象、虛實結合等方面,凸顯出蘇軾在賦文中所蘊藏的四段詩意旅程,而畫家本身對于賦作的理解與接受也滲入其中。馮良方、王準《試論蕭崇業(yè)〈航海賦〉的文體特征和題材特點》則介紹了明人蕭崇業(yè)出使琉球寫下的《航海賦》,指出此賦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賦的表現領域,使散體大賦體現出一種以古體寫新事的特色。馬世年、劉文斌《〈楚辭燈〉注疏體例與注釋特色探析》對清初林云銘《楚辭燈》的注疏體例及注釋特色予以探析,以此揭示其在楚辭學史上的重要價值。李軍《徐松〈新疆賦〉辨誤》全面考證了清代徐松所著《新疆賦》,指出此賦是清代邊疆輿地賦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文學創(chuàng)作與學術研究的雙重價值,并對其中的各種舛誤一一進行了辨正。文章顯現出作者扎實的文獻功底。翟永指出龔維琳《芳草堂賦鈔》的風格和新變,揭示了道光年間館閣賦重性理、古律賦融合的特點。趙俊波《劉咸炘賦論述略》將劉咸炘的賦論置于賦學研究的長河中,通過縱向的比較,探討其繼承與創(chuàng)新,凸顯其成就和不足。評論可謂中肯。
歷代賦的文獻學、語言學、文體學及文化學研究,也是本次會議的主要內容,其中,漢賦仍是學者關注的焦點。孫尚勇《漢大賦的三大功能及揚雄賦論的政治批判意義》對漢大賦的勸(歌頌)、風(風諫)和娛樂功能進行考察,指出歌頌與風諫兩大功能由司馬相如奠定,娛樂功能由漢武帝確立,而揚雄則極力強調賦的風諫功能,其實質是對大賦主要接受者皇帝的批判,具有濃厚的政治批判意義。張新科《新時期對漢賦經典的重新建構》從漢賦經典重新建構的基礎、途徑與方法等方面對新時期的漢賦研究進行總結,并提出“如何正確對待古代文化遺產”“是否有永恒的經典存在”“政治運動、文化思潮如何影響人們對文學經典的認識”等諸多普遍性的問題。曹勝高《漢賦所載乘輿制度考》根據漢賦所載乘輿資料,比對史料記載,力圖補全兩漢乘輿制度的規(guī)格與形制,并確定大駕、法駕、小駕的儀仗組成,明確了屬車的種類。劉向斌《簡論漢代紀行賦的話語策略及相關問題》指出漢代紀行賦為了達到借史詠懷的目的,廣泛運用了史地結合、俯仰古今的話語策略,而這種話語策略具有理性與感性交融的特點。文章很有說服力。楊朝蕾《酒神迷狂:漢大賦精神之魅》認為漢大賦的精神與西方的酒神精神相通,而酒神精神的喪失是導致大賦衰亡的根本原因,有一定啟發(fā)意義。李小娟《〈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屈原賦之屬〉亡書考略》對《漢書·藝文志·詩賦略》所載屈原賦之屬的20家361篇賦作逐一進行考證,可為辨章學術提供一些參考。段永升《漢大賦研究應關注的幾個問題》認為漢大賦研究應該關注漢賦作家的社會地位和生存狀態(tài)、神仙身影的嬗變、諷諫意味和漢大賦的仿效之作等問題。孫晶《論漢魏六朝大賦的藥石藥草類物象——兼談〈山居賦〉鋪舉藥石藥草的意義》對漢魏六朝時期大賦的藥石藥草類物象進行勾勒,指出此類賦不但具有本草學和植物學方面的價值,而且豐富了山水文學的表現內容。李建武《〈三國演義〉與漢代辭賦:兩種文學經典的聯(lián)系》將《三國演義》與漢代辭賦進行比較,指出《三國演義》恰當而成功地摘引了部分漢代辭賦,而兩者的文化精髓本就相通,即都為“大一統(tǒng)”思想文化,且這一文化對兩者成為文學經典均起了重要作用。程維《論漢賦之聲情》從用韻、平仄、句式長短等方面試圖還原賦的聲情之美。王慧《康達維教授關于漢賦描寫性復音詞翻譯的方法論啟示》主要歸納康達維教授如何翻譯漢賦中聯(lián)綿詞的問題。文章可以給有意從事漢賦翻譯者一些啟發(fā)。
此外,申煥《魏晉詠物賦趨同性分析——以曹植、傅玄賦作為中心》以曹植和傅玄的詠物賦為中心,指出二人在創(chuàng)作思想、創(chuàng)作取向、創(chuàng)作技法上有趨同性,并指出傅玄賦作有建安遺風,顯然承繼了曹植賦體詩意化的路子。馬黎麗《漢魏晉美女賦之演變》對先秦和漢晉美女賦進行溯源和透視,歸納各個階段的特點,揭示其研究軌跡。該文使這一題材的研究得以深化。劉培《儒學復興語境下的北宋科場改革與律賦沉浮——以熙寧變法為中心》以北宋熙寧變法為中心,考察在儒學復興下律賦地位的變遷,并對從中折射出的儒家學者對科場衡文標準的不滿進行了分析。論文創(chuàng)建甚多。張明華《論宋代的梅賦》從內涵和藝術兩方面論述了宋代梅賦的特點,認為梅賦創(chuàng)作既是宋代梅文化高度發(fā)展的結果,也是當時詠梅文學繁榮的影響,同時與作者自身的地位和志趣也有很大的關系。劉朝謙《賦之詠物與古人生活的意義建構》從物是什么的角度指出,賦之詠物不是給人提供了物的世界而已,而是為人構筑了完整的藝術世界,物成為人主觀的、精神的、情靈的存在內容。
賦學理論一直是辭賦學研究的重點內容。(日本)谷口洋《賦的宗教起源與其轉為文體名稱》對賦的起源重新進行考察,認為賦原本不是文體名稱,而是依據語言魔力的巫術行為,但隨著時代的推移,其宗教性逐漸被遺忘,轉為純粹的語言技巧,于是“賦”成為“不歌而誦”的泛稱了。這一觀點頗有創(chuàng)建,無疑會將賦體文學源與流的討論進一步推向深入。錢奕華《〈楚辭〉中的“靈”“魂”意義芻議》以《楚辭》中靈與魂的詞匯意義及使用觀點為主軸,從文化學、殷商甲骨、歷史文獻等入手,歸納出《楚辭》中靈魂分離論、靈魂不朽觀與神靈孚佑后世的觀點。許結《論東漢賦的歷史化傾向》指出東漢賦家以其淵雅特征改變了西漢盛世賦的雄肆風格,這其中內含賦體由對經義的依附轉向歷史的思考,并進一步指出東漢賦家針對“亡秦”與“新莽”的教訓表現出對宗法的歸復與禮制的構建,這當與賦家創(chuàng)作思想向儒學化轉變相關,從而昭示了東漢賦的歷史化傾向。陳韻竹《兩漢“賦詩”活動流變探究——論“詩”“賦”之遞嬗發(fā)展》對魏晉南北朝以來文壇盛行的諸多“賦詩”活動形態(tài),諸如唱和詩、酬酢詩、應制奉和詩、贈答詩等做出探源溯流之考察,并指出兩漢時代“賦詩”活動的特殊性。韓高年《漢晉賦中的自然及自然觀的演變》認為, 從兩漢到魏晉,中國人的自然觀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表現在文學創(chuàng)作當中,就是文學對自然的描寫經歷了比德的自然—悲情象征物的自然—寄托玄想的自然—自在自為的自然的演變過程。郭建勛《論齊梁陳辭賦》從女性題材、詠物賦和藝術風格等三個方面對齊梁陳辭賦進行整體考察,指出此期賦風具有明顯的貴族化傾向,其表現方式就是形成了艷麗精工的審美風尚,并在追求“新變”的心理驅動下,使辭賦體制逐漸成就了以五、七言詩體為主要句式的新賦體。易聞曉《“賦亡”:鋪陳的喪失》對騷體賦、漢賦、六朝乃至唐代律賦進行透視,指出律賦對命題限韻、字句聯(lián)對、篇幅章法的種種限定,既是鋪陳的喪失,又是賦義的消亡。彭安湘《選本批評視野下的〈古文苑〉與〈文選補遺〉選賦觀比照及其原因探析》將《古文苑》與《文選補遺》的選賦觀進行比較,指出二者探討賦源有尊荀與崇宋、列賦次序有重文和尚質、賦家去取有衡文與量德、選賦定篇有尚義理與重辭情的區(qū)別,正是這種辭賦觀上的分野,使作品產生了不同的傳播命運。王曉鵑、李紅巖《〈古文苑〉與〈文選〉賦體分類管窺》亦以南宋人所輯《古文苑》為研究對象,將其與《文選》的賦體分類進行比較,指出二者分類的異同,認為二者結合有利于全面了解先唐賦。孫福軒《“源于詩”與“屬于詩”——賦學批評政治內涵和詩學維度之發(fā)覆》指出魏晉以來賦的體性之辨,尤其是元明兩代賦論者多認定賦“屬于詩”,與漢代“源于詩”的觀點頗異,開啟了賦學批評由政治內涵向詩學話語的移植和嬗轉,有一定啟發(fā)意義。禹明蓮《李元度〈賦學正鵠〉的編選評點與清代駢散之爭》通過對李元度《賦學正鵠》編選與評點的透視,認為清代綿延兩百余年的駢散之爭與此關系極大,這與其身為駢文名家和桐城后學的雙重身份相關,從中可以看出同治中興時期文壇的新動向。此類成果標志著當前賦學理論研究的細化與轉變的新動向。
此外,會議收到中國辭賦學會主辦、洛陽辭賦研究院承辦的《辭賦》刊物兩本和三位作者的賦作七篇。孫繼剛諸人,尤其是臺灣學者黃水云《論網絡影視中辭賦之重現與新創(chuàng)》一文,將創(chuàng)作與研究集于一體,對現當代大陸和港臺的辭賦繼承與創(chuàng)新情況進行了梳理與總結,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見。而李榮南《天下西江賦并序》、李新建《河南科技大學賦》《四面觀音賦》《正心賦》和王雷《哀斯民》《音韻道情賦》及《賦史》等辭賦創(chuàng)作也各有特色。
總之,本屆辭賦會,既有辭賦理論的深入探討,也有辭賦作家作品的專門研究;從先秦辭賦到當代辭賦,從騷體賦到漢大賦、律賦、文賦等,時間跨度長,涉及范圍廣;既有老一輩學者對辭賦的深邃探究,也有新一代辭賦研究者的新銳思想。這些都充分體現出目前賦學研究欣欣向榮、百花齊放的特點。遺憾的是,會議議題之一的“關于20世紀以來辭賦研究的學術史回顧”建樹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