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薪喻
摘 要:腐敗“零容忍”的理論與實踐揭示了懲處輕微腐敗對于廉政建設的重要性。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實現腐敗“零容忍”是其理想追求。面對敗“零容忍”的現實困境,應當探索黨的政治優(yōu)勢與人類政治文明的契合點,切實推進反腐倡廉建設。
關鍵詞:反腐倡廉;零容;思考
反腐倡廉建設始終是社會關注的熱點。我們黨十分重視反腐倡廉建設,已經把它作為黨建新的偉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有效地推進反腐敗斗爭?依據國內外廉政建設的經驗,實現腐敗“零容忍”是一條便捷而可行的路徑。
一、腐敗“零容忍”的理論與實踐
“零容忍”原指不寬容任何輕微的犯罪行為。1982 年美國預防犯罪學家喬治·凱林和詹姆斯·威爾遜提出了著名的“破窗理論”(the Broken WindowsTheory)。他們認為,如果一幢大樓的一扇窗戶遭到破壞而無人修理, 肇事者就會誤認為整棟大樓都無人管理,從而得到可以任意破壞的暗示,緊接著就會發(fā)生一系列犯罪行為。“破窗理論”從心理學視角揭示了輕微違法與犯罪之間的關系?!捌拼袄碚摗备嬖V我們,要消除犯罪現象,必須對輕微的犯罪行為予以嚴懲。美國警署把“破窗理論”應用于社會治安管理,嚴肅查處輕微的犯罪行為, 對犯罪分子實行“零容忍”,取得了明顯成效。香港廉政公署把“零容忍” 理念應用于廉政建設,使其清廉指數一躍成為亞洲前列。為遏制腐敗,香港廉政公署成立不久就提出了腐敗“零容忍”政策。一方面,香港廉政公署在制度設計時對任何輕微的腐敗行為均不予容忍。20 世紀60 年代,《防止賄賂條例》出臺, 對腐敗的罪與罰作了非常清晰的規(guī)定,從而堵塞了輕微腐敗的漏洞。另一方面,香港廉政公署在執(zhí)行法律法規(guī)時也體現出腐敗“零容忍”的精神。香港廉政公署下設執(zhí)行處、防止貪污處和社區(qū)管理處,三處相互合作,實施“舉報必接、有腐必查、懲腐務盡” 的原則。香港廉政公署實施腐敗“零容忍”,對腐敗分子產生了巨大威懾作用,用較短時間就遏制了腐敗。實踐證明,腐敗“零容忍”是反腐倡廉建設的有效舉措。如果社會對輕微腐敗毫不容忍,腐敗分子就絕不敢輕舉妄動。相反,當社會腐敗成風,人們對腐敗見怪不怪的時候, 好官也可能產生腐敗的欲望。事實上,對輕微的腐敗不予制止,不僅會提高腐敗分子的膽量, 而且會激發(fā)其他官員的腐敗動機。從世界各國廉政建設的經驗來看,一國的廉政指數越高,官員的腐敗行為就越少;反之,腐敗現象就會一發(fā)而不可收拾。加強廉政建設,必須實現腐敗的“零容忍”。
二、腐敗“零容忍”的內在要求
理想追求與現實困境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因而黨內不允許有腐敗分子的任何藏身之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通過消滅國家來達到消除腐敗的目的,但由于奪取政權的共產黨不能消滅國家,因而反腐敗就成為一個歷史性課題。
(一)腐敗“零容忍”是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的理想追求
馬克思主義誕生于歐洲資本主義社會,其政治目標之一就是把官員變成人民的公仆。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的政治進程就是“公仆變?yōu)橹魅恕保爸魅嗽僮優(yōu)楣汀?。在原始社會,酋長作為人民的管理者,其權力是父親般的,純粹道德性質的,沒有任何特權,只是“人民的顧問”[2]。自從人類產生階級以后,統治者第一次成為主人,與人民形成了壓迫與被壓迫的關系,權力也隨之成為腐敗的源泉。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無產階級伴隨大機器成長,不僅成為推翻資本主義的物質力量,而且是“主人”再次變?yōu)楣偷臍v史承擔者。馬克思主義及其政黨誕生之后,公仆思想第一次從空想變?yōu)榭茖W,成為人們的現實追求。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實現公仆精神的一次偉大實踐,為無產階級政黨實現腐敗“零容忍”開辟了歷史先河。依據巴黎公社的原則,官員(市政委員)全部由人民選舉產生,人民有權隨時罷免不稱職的官員。同時,從公社委員起,自上至下一切公職人員,都只能領取相當于工人工資的報酬[3]。恩格斯曾經指出,巴黎公社原則杜絕了人們試圖通過做官而發(fā)財的夢想。巴黎公社雖然只存活了72 天,但其原則是永恒的。事實上,巴黎公社后的無產階級革命總是把巴黎公社的原則作為理想追求。十月革命勝利之后,列寧要求領導干部都要通過“工人代表制”產生,而且只拿相當于“工人水平”的工資。但十月革命后的形勢變化使列寧無法實施先進的公仆理想。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公仆精神作為領導干部的道德要求。黨章規(guī)定,黨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除了法律和政策規(guī)定范圍內的個人利益和工作職權以外,不得謀求任何私利和特權。毛澤東同志在“窯洞對”中指出要依靠人民民主的監(jiān)督反對腐敗,走出“歷史周期率”。
(二)腐敗“零容忍”的現實困境在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實踐中, 理想的追求與現實的差異總是令人困惑
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但黨內又存在不少腐敗現象。毫無疑問,一些地方還存在說不清、道不明的“腐敗黑數”。為什么一個把公仆精神作為理想追求的執(zhí)政黨難以實現腐敗“零容忍”?第一, 正義感的缺失為腐敗現象預留了相當的生存空間。正義感是社會道德體系的集中反映,可以有效維護公共利益不受侵害。弘揚正義感是實現腐敗“零容忍”極為重要的社會條件。當前社會正義感的缺失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一些干部喪失公仆意識,把權力作為利益交換的資源。在這一思想的支配下,一些干部對輕微的腐敗習以為常。二是不用正義原則匡正社會行為,對腐敗無原則容忍。一些地方的領導干部對反腐敗沒有足夠的興趣, 認為強有力的反腐敗會影響經濟發(fā)展。事實上,有些地方對腐敗現象的容忍,正是以干部隊伍的穩(wěn)定、科層管理的有序和社會政治的穩(wěn)定為出發(fā)點的。三是一些干部的政績觀沒有科學反映正義的理念, 加大了社會對腐敗分子的寬容度。腐敗滋生的根源在于對政績觀的錯誤定位。一些干部理想信念動搖、宗旨觀念淡薄、敬畏意識缺失,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來者不拒,甚至主動制造腐敗的條件和環(huán)境,這就為腐敗滋生提供了土壤,結果寬容了腐敗。第二,制度的設計和執(zhí)行不利于實現腐敗“零容忍”??茖W的制度和對科學制度的有效執(zhí)行是實現腐敗“零容忍”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國難以實現腐敗的“零容忍”,從根本上說,是制度的設計和執(zhí)行都存在弊端。一是一些執(zhí)法人員忽視小額案件的處理容忍了腐敗。中央要求抓大案要案,目的是要求執(zhí)法機關敢于“碰硬”。但現在有些執(zhí)法人員把抓大案要案作為政績,對小額案件不屑一顧。二是監(jiān)督體制對“一把手”難以做到“違法不究”。我國的反腐敗斗爭是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的,因而黨的紀委對反腐敗斗爭有決定性影響。由于黨的紀委受上級紀委和同級黨委的雙重領導,因而紀委對案件的查處需要得到同級黨委的支持。這在客觀上造成了對“一把手”監(jiān)督難的問題。近年來,我國“一把手”犯罪現象嚴重,彰顯了黨的監(jiān)督體制的“軟肋”。三是廉政制度執(zhí)行不力使腐敗分子難以得到查處。嚴格執(zhí)行制度能夠有效預防腐敗。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了黨風廉政制度。據統計,我國的廉政制度有3000多條。但是,目前普遍缺乏對制度的執(zhí)行力。有些制度制定出來以后并沒有考慮嚴格執(zhí)行,也沒有考慮誰來監(jiān)督制度的執(zhí)行。不少廉政制度公布出來不久就被束之高閣。有制度不執(zhí)行,自然使腐敗分子逃避了黨紀國法的制裁。正義感與制度規(guī)范有著內在的關聯。正義感缺失,腐敗分子就會鉆營制度的漏洞。同樣的,制度不規(guī)范,就會削弱社會的正義感,刺激腐敗分子的腐敗愿望。如果一個社會既喪失了正義感又缺乏制度規(guī)范,腐敗行為就會泛濫。在社會轉型期,我國要實行腐敗的“零容忍”,必須大力培育社會正義感,切實增進制度規(guī)范的執(zhí)行力。
三、以腐敗“零容忍”的現實需要
推進反腐倡廉建設在我國實現腐敗“零容忍”,應當探索黨的政治優(yōu)勢與人類政治文明的契合點,大膽開拓廉政建設的
新路。
(一)既要堅持黨的領導,又要引入政治競爭機制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是振興中華民族的政治保證。堅持黨的領導是不可動搖的原則。但是,堅持黨的領導并不意味著消滅政治競爭。歷史早已證明,個人的高度集權往往是黨內腐敗的土壤和條件。如何在堅持黨的領導的前提下有效推進反腐敗斗爭? 拓展政治競爭機制是一個重要路徑。我們不能也不必搞政黨競爭,但可以開展干部個體之間的政治競爭。因為干部個體之間的政治競爭可以消除個人對權力的壟斷, 改變黨內腐敗的制度環(huán)境。在政治競爭的環(huán)境中,黨組織可以用自己的政治資源薦干部,但應把選擇權交給人民。人民絕不會把腐敗分子推上權力的舞臺。目前,我國群眾對腐敗分子的“沉默”,不是政治意識的喪失,而是無法用手中的權力更替干部。因此, 我們黨要發(fā)展黨內民主,以黨內民主推動社會民主,擴大公推直選,把“黨管干部” 與人民的選擇統一起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人民不應當是政治的被動接受者,而應當是政治的積極參與者。當人民有權選擇或罷免領導干部的時候,就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腐敗的土壤和條件。
(二)既要維護紀委的權威,又要構建權力制衡體系
權力具有無限的擴張性。孟德斯鳩指出,權必須對權力實行有效的制衡。權力制衡的關鍵是構建合理的權力關系,使權力之間能夠相互監(jiān)督。三權分立的權力制衡模式盡管不適合中國,但可以給我們有益的啟示。一般而言,權力的制約需要兩個條件: 一是監(jiān)督者與被監(jiān)督者在利益上實現分離;二是監(jiān)督者與被監(jiān)督者的權力具有對等性。目前,黨的監(jiān)督體制的主要弊端就是監(jiān)督者與被監(jiān)督者在利益上有鏈接,權力上也不對等。因此,構建權力的制衡關系,首先要改革黨內的監(jiān)督體制,把紀委從同級黨委的“領導下”解放出來。歷史已經證明,黨內監(jiān)督的雙重領導體制無助于實現腐敗的“零容忍”。黨的監(jiān)督體制改革必須引入權力制衡機制,要對決策權、執(zhí)行權和監(jiān)督權進行分離,給予紀律檢查機關獨立的調查權、偵查權、詢問權、帳戶財產凍結權、警戒提醒權、官員評議建議權、傳訊權和監(jiān)控權。只有這樣,黨內的監(jiān)督機制才能真正有效運轉起來。當然,黨的獨立的監(jiān)督機關也應當受到監(jiān)督。根據我們黨的組織原則,黨的代表大會對黨的監(jiān)督機關實施監(jiān)督。黨的紀律監(jiān)察機關應當定期向黨代會報告工作,向黨的代表大會負責。
(三)既要堅持新聞報道的黨性原則,又要適當放開輿論
監(jiān)督
新聞輿論監(jiān)督是現代國家遏制腐敗的殺手锏。西方國家的新聞記者有法律規(guī)定的采訪權和信息披露權,被譽為社會的“拔糞者”。他們每天嗅聞腐敗的臭味,一經發(fā)現就及時披露和抨擊,承擔著監(jiān)督官員的責任。如果一個官員的腐敗行為在媒體上被披露,不僅要提出辭呈,而且要受到法律的追究。我國的新聞媒體承擔著宣傳教育的功能,必須堅持黨性原則,著力反映社會的本質和主流。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國的新聞媒體對官員沒有監(jiān)督的功能。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是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在本質上歡迎無所不在的新聞監(jiān)督。為實現腐敗的“零容忍”,我們應當借鑒人類的文明成果,積極支持輿論監(jiān)督,使新聞媒體在法治的軌道上不斷發(fā)揮監(jiān)督的作用,讓官員不斷受到“無冕之王”的制約。目前,我國的信息網絡對腐敗的監(jiān)督已經初見成效。可以預見,進一步發(fā)揮新聞媒體的監(jiān)督作用,必能大力推進我國的反腐倡廉建設。
參考文獻:
[1] [德]卡爾·馬克思.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M].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翻譯組,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22.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