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銘澤等
摘要:目的 探討八角蓮根狀莖不定芽快速培育的方法。方法 采用L9(33)正交法,對根狀莖結節(jié)進行浸泡之后,將根狀莖栽入培養(yǎng)土中,再用對應的激素水溶液代替自來水進行培養(yǎng)。結果 八角蓮不定芽快速培育的最佳處理為:選取根狀莖第一節(jié)結節(jié),BA1.0mg/L+TDZ0.2mg/L 激素水溶液中浸泡24h,不定芽誘導效果最好,每個根狀莖誘導的不定芽數可達5~7個。結論 用激素水溶液對八角蓮根狀莖進行浸泡預處理和澆灌,能顯著提高八角蓮不定芽的產量。
關鍵詞:八角蓮;根狀莖;不定芽;快速培育;植物激素
中圖分類號: S56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944(2015)06002003
1 引言
八角蓮(Dysosma versipellis)為小檗科八角蓮屬植物,別名一把傘、八角七、八角兵盤七[1],是我國特有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及傳統(tǒng)的中藥,具有抗癌、抗病毒、保肝、免疫調節(jié)等作用,在第一批國家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中被列為三級保護對象[2]。野生八角蓮主要分布于貴州、四川、江西、湖北、湖南、河南、浙江等地,在桂林也有少量分布[3]。八角蓮在自然條件下只進行有性生殖,但由種子萌發(fā)到性成熟約需5~6年,繁殖周期長, 繁殖能力低下,生長很緩慢,一般生長數年方能入藥[4]。近年來,由于人們過度采挖及其生殖機制的限制,野生八角蓮的分布和數量急劇減少,野生資源面臨枯竭,嚴重影響了八角蓮在臨床上的應用,因此對八角蓮進行離體快繁和栽培研究勢在必行。但八角蓮的組織培養(yǎng)及人工栽培研究均處于起步階段,組織培養(yǎng)獲得完整植株利用的外植體大多為種胚進行培育,用葉片、葉柄、種子、根狀莖及根等作為外植體,大多只能誘導愈傷組織[5~8];在栽培方面,有研究者探索了八角蓮的馴化移栽[9],解決了從野生到人工的轉變過程中的溫控、病蟲害等問題;使用根狀莖進行的栽培也基本為有芽栽培[10,11],但如何對不同結節(jié)進行快速誘導不定芽尚無相關報道。本實驗以八角蓮根狀莖為外植體,對其進行分節(jié),采用不同激素配方水溶液浸泡不同時間后移栽,并用相應激素水溶液進行灌溉探討八角蓮不定芽的快速培育方法,為八角蓮快繁的研究提供更多的不定芽。
2 材料與方法
2.1 材料
五年生八角蓮購自桂林市六合路藥材市場,培養(yǎng)土(北京市豐臺區(qū)新發(fā)地鴻華園藝園公司),栽培所用花盆為8號盆,口徑24cm。
2.2 正交實驗設計
選用三因素三水平的L9(33)正交表,對激素配方,浸泡時間和結節(jié)序數三個因素分別設立3個水平,其中激素配方為:①BA10.0mg/L+GA32.0mg/L;②6-BA1.8mg/LNAA0.2mg/L;③BA1.0mg/L+TDZ0.2mg/L。浸泡時間為:1.24h;2.48h;3.72h。結節(jié)序數按頂芽所在的結節(jié)為第1結節(jié)往后的依次為第2第3結節(jié),其中①第1結節(jié);②第2結節(jié);③第3結節(jié)。
2.3 根狀莖結節(jié)的預處理
自來水將根狀莖表面泥土清洗干凈,用潔凈的手術刀在結節(jié)交界處垂直將根狀莖切開,切割時將須根撥至一邊,避免損傷。將八角蓮根狀莖結節(jié)按L9(33)正交表浸泡在不同激素配比溶液中;對照組采用自來水進行浸泡處理。
2.4 根狀莖結節(jié)的栽種
將所花土按每盆3.2L土壤分裝,深度為20cm。每一處理選擇5 個根狀莖結節(jié),在土深5cm處掩埋,兩顆相鄰根狀莖之間間隔6~7cm,芽頭朝上,根朝下,栽培期避免強光直射。每周澆灌一次激素水,對照組澆自來水;若天氣過于炎熱,則以培養(yǎng)土發(fā)白為澆水的標準。
2.5 實驗數據收集及統(tǒng)計
定期觀察生長情況,分別記錄栽種后15d,30d,45d不定芽的萌發(fā)情況,30d時統(tǒng)計萌發(fā)率:萌發(fā)率(%)=(栽種后芽體總數-栽種前芽體總數)/每組根狀莖個數×100%,對照組計算方法相同。
3 結果分析
3.1 激素配比、浸泡時間以及結節(jié)順序對不定芽誘導的影響
本實驗通過正交設計探討不同激素組合,浸泡時間及結節(jié)序數預處理對八角蓮根狀莖不定芽誘導的影響,結果表明,對八角蓮根狀莖結節(jié)進行預處理,可以顯著提高不定芽的萌發(fā)率,與對照組相比,預處理組共長出新芽55個,64.44%的根狀莖都長出新芽體,打破了芽的休眠,其中40%的根狀莖長出的芽都超過2個,有的甚至多達5~7個,是對照2.2%的18.18倍。從表1可見,進行極差分析,R1與R2相等,均為140>80(R3),說明結節(jié)順序和激素配比對根狀莖的萌芽影響效應較大,其次是浸泡時間,三者對根狀莖萌芽的影響為激素配比=結節(jié)數>浸泡時間,而浸泡時間與八角蓮萌芽率無正相關關系,但浸泡時間越長越容易導致根狀莖結節(jié)發(fā)生霉變而死亡,浸泡24h霉變數為0,浸泡48h的霉變數為2,浸泡72h的霉變數為4,因此,為了盡可能保存更多的八角蓮根狀莖,浸泡時間為24h是最優(yōu)選擇。因此根狀莖不定芽誘導最優(yōu)組合為選取第一結節(jié),在BA1.0mg/L+TDZ0.2mg/L 激素配方下浸泡24h,誘導效果最好,每個根狀莖均可誘導產生不定芽,誘導的不定芽數多的可達5~7個。
3.2 須根數目及結節(jié)切口大小對八角蓮根狀莖不定芽培育的影響
根在植物的水分營養(yǎng)運輸上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根系分泌物對植物營養(yǎng)有調節(jié)作用[12]。同一植株和不同植株八角蓮根狀莖結節(jié)須根數目不一,本次實驗結果表明,在根狀莖不定芽培育過程中,68.75%的未萌芽根狀莖均處于少根(須根≤2條)狀態(tài),說明須根數量的多少與根狀莖不定芽的萌發(fā)有相關性,與須根數目少的根狀莖相比,須根數目多的根狀莖,不定芽誘導較容易(圖1,圖2)。
對八角蓮根狀莖結節(jié)切割進行不同預處理,結果表明切口直徑大于5mm的根狀莖發(fā)生霉爛的概率較高,占霉變根狀莖結節(jié)總數的72.73%,霉爛發(fā)生的部位均位于切口處,而后開始蔓延,說明切口的大小與霉爛的發(fā)生呈一定程度的正相關,切口越大則霉變的概率越大。因此為了減少霉變率,在對八角蓮根狀莖進行切割時,應選擇切口面積最小的地方進行切割。
4 討論
八角蓮是我國獨有的具有極高藥用價值的珍貴植物,一般生長數年才可入藥,八角蓮根狀莖先端結節(jié)每年可形成 1個幼芽第2、3節(jié)上有芽苞,當受外界創(chuàng)傷或人為切割,可促使其節(jié)上芽苞萌發(fā),長出新苗。而其后的結節(jié)則逐漸老化,再生能力很弱。因此可利用八角蓮先端的1、2、3節(jié)進行無性繁殖[13]。本實驗通過正交設計,對八角蓮根狀不定芽的培育進行探究,目前實驗結果顯示最適合八角蓮不定芽快速培育的處理為根狀莖第一結節(jié)在BA1.0mg/L+TDZ0.2mg/L激素配方下浸泡24h,并用此配方代替水進行澆灌,可使單個根狀莖萌發(fā)5~7個芽體。之后我們將培育所得芽體進行了切割,并進行單個的栽培,獲得了一定數量的八角蓮植株,為八角蓮的人工栽培及利用八角蓮不定芽進行離體快繁提供新的思路與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饒君鳳,呂偉德.瀕危藥用植物八角蓮繁殖與盆栽新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07(20):47~49.
[2]傅立國.中國植物紅皮書——稀有瀕危(第一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182~183.
[3]劉海華,唐春梓,由生文.恩施珍稀瀕危藥用植物八角蓮資源調查報告[J].湖北農業(yè)科學,2011,50(22):4653~4657.
[4]唐風鸞,李 峰.八角蓮組織培養(yǎng)研究[J].廣西植物,2008(11),28(6):819~822.
[5]黃家云,黃慧蓮.八角蓮叢生芽分化及試管苗移栽技術研究[J].現代中醫(yī)要研究與實踐,2007,21(4):10~12.
[6]韋 瑩,周雅琴.八角蓮愈傷組織誘導及分化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1,22(9);2170~2171.
[7]王曉韻.特有瀕危植物八角蓮的快繁以及提高有效成分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6.
[8]葉耀輝,黃慧蓮.誘導八角蓮愈傷組織的研究[J].江西中醫(yī)醫(yī)學院學報,2006,18(6):42~43.
[9]張 燕,李思峰.八角蓮的引種栽培與應用開發(fā)前景[J].陜西農業(yè)科學,2013(2):136~137.
[10]梅中青,梅益麗.八角蓮野生變人工栽培技術的研究[J].中草藥,2006,37:317~318.
[11]韋容靜,徐浩峰.瀕危名貴藥材——八角蓮栽培技術[J].中國林副特產,2012,8(4):68.
[12]王明霞,周志峰.根系分泌物在植物中的作用[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40(11):6357~6359.
[13]甘國菊,廖朝林.八角蓮人工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2(5):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