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愛勇
數學課堂要想讓學生得到主動和諧的發(fā)展,自主建構是關鍵。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發(fā)展的內在需要,引導學生學會用眼睛觀察,用雙手操作,用耳朵傾聽,用嘴巴交流,用大腦思考,實現自主建構,主動和諧的發(fā)展。
一、文化滲透,激發(fā)發(fā)展內需
學生的主動和諧發(fā)展不會自動實現,需要動力推進。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從一個“聰”的造字中,我們就能感受到:要想聰明,要學會用耳傾聽,用眼觀察,用口交流,用心思考。我以此為切入口,通過解字說理,深入挖掘中國文化中的造字內涵,引發(fā)學生觀察的內在需求。
引入環(huán)節(jié)如下:
師:(出示“聰”字)你們認識這個字嗎?怎么讀?
生:聰,聰明的聰。
師:誰知道這個字為什么是耳朵旁?
生:告訴我們,要想聰明,首先要學會用耳朵傾聽。
師:右上角像什么?
生:兩只眼睛。
師:什么意思?
生:要想聰明,還要學會觀察。
師:中間的口呢?
生:要想聰明,還要學會表達,學會與人交流。
師:下面的心字底呢?
生:要想聰明,還要用心學習,學會思考。
師:看來,中國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從古人造字中我們明白一個道理:要想聰明,要學會用耳朵傾聽,用眼睛觀察,用嘴巴交流,用大腦思考,必要時還要動手實踐。你們想讓自己變得越來越聰明嗎?
生:想。
師:好,這節(jié)課就滿足同學們的需求,我們一起來研究觀察物體。
二、有序觀察,初步自主建構
讓學生先有序擺一擺,在擺中進行觀察、思考、猜想和驗證,初步建構觀察方法,積累觀察經驗,知道從同一個視角觀察不同形狀的物體,視圖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進一步深化實物和視圖關系的認識,發(fā)展空間觀念。教學過程如下:
師:還有一個小正方體也想來參與我們今天的學習,它想站在這個物體的前面,可以怎么站?你能按一定的順序擺一擺嗎?
(嘗試擺一擺,集體討論,得到三種不同的擺法。)
師:我們首先從正面仔細觀察這三個物體。從正面觀察左邊的物體,你看到了幾個小正方形?它們是怎樣排列的?中間的物體呢?右邊的物體呢?
生:都是三個小正方形橫著排列的。
師:從正面觀察,看到的形狀怎樣?
生:從正面觀察,看到的形狀相同,都是三個小正方形橫著排列的。
師:猜一猜,從側面看到的形狀會不會也相同呢?
(生猜)
師:是這樣嗎?從側面仔細觀察這三個物體,你看到了幾個小正方形?它們是怎樣排列的?
生:都是兩個小正方形橫著排列的。
師:確實,從側面觀察這三個物體,看到的形狀也相同,都是兩個正方形橫著連在一起的。
師:從正面和側面觀察這三個物體,看到的形狀都相同。從上面觀察,看到的形狀也相同嗎?請你從上面仔細觀察,并將你看到的圖形畫下來。遇到困難時,可以先利用自己手中的小正方體擺一擺,仔細觀察后畫一畫。
(利用Flash動畫演示驗證學生畫得是否正確。)
師:看來,從上面觀察三個物體,看到的形狀是各不相同的!
師:在剛才的觀察活動中,我們不難發(fā)現,從同一個視角觀察不同形狀的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三、操作調整,完善自主建構
觀察物體,不能僅僅滿足于讓學生從不同的視角正確觀察現實物體,辨認視圖形狀,更要能根據指定的視圖要求,嘗試拼擺出不同形狀的物體,探索不同的拼擺方法。讓學生在拼擺活動中不斷進行嘗試,及時作出必要調整,不斷完善建構觀察物體的思維方法,培養(yǎng)直觀思考、空間想象和推理能力,以及動手實踐和創(chuàng)新能力。教學過程如下:
師:剛才我們是先擺放好物體,再研究觀察到的形狀;反過來,告訴你觀察到的形狀,你能把物體擺出來嗎?
1.擺放從上面看到的是 的物體。
(1)讓學生嘗試著擺一擺,到白板上展示,得到一種擺法。
(2)驗證:從上面觀察,看看是不是只能看到一個正方形?
(3)交流:告訴同桌,哪三個被擋住了?誰上來指一指?
2.擺放從上面看到的是 的物體。
(1)讓學生嘗試著擺一擺,到白板上展示,得到三種不同擺法。
(2)驗證:從上面觀察,看看是不是看到的是 ?
(3)交流:告訴同桌,哪兩個被擋住了?誰上來指一指?
3.擺放從上面看到的是 的物體。
(1)讓學生嘗試著擺一擺,到白板上展示,得到三種不同擺法。
(2)驗證:從上面觀察,看看是不是看到的是 。
4.總結評價:看來同學們不僅學會了有序觀察,還學會了有序思考和有序操作,真的變得越來越聰明了!
四、分享交流,實現自主建構
自主建構不僅需要自主觀察、自主操作、自主思考,更需要自主交流,在分享和交流中自主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并適時進行拓展升華,對學生進行科學學習方法的引導,彰顯觀察的價值。教學過程如下: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和同學分享分享。
(讓學生充分交流。)
師:最后老師送給大家?guī)拙湓挘河^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蘇霍姆林斯基語),祝愿每一位同學都能擁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讓自己變得越來越聰明!
總之,要想實現學生的主動和諧發(fā)展,需要喚醒,需要激勵,需要解放,更需要給予學生更多自主觀察、自主操作、自由思考的時間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