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茹芳
《槐鄉(xiāng)五月》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散文,生動地描繪了槐鄉(xiāng)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jié),是槐鄉(xiāng)孩子的季節(jié)。文章如詩般清新流暢,語言如詩歌般富有韻律,讀完文章,第一感覺就是,要帶著學生美美地讀好它。因此,“以讀代講,讀中體會,讀中悟情”是本課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學方法。以往的教學也都是這樣進行的,這也考慮了學情的需要。文章的語言如此美,你用不夠美的語言,或是美得學生無法理解,讓學生墜入云里霧里的“美言”來詮釋,那不就是舍近求遠,畫蛇添足嗎?還不如讓學生想象那情景,通過朗讀來表達。生態(tài)課堂中,我們就是要順應學情,充分珍視學生的需求,更多地思考學生的“學”。
以往的教學都是這樣進行的。生態(tài)的課堂不應是一潭死水,應該不斷流動、納新,呈現(xiàn)流動的節(jié)律。那么,如何在原有教學的方法上創(chuàng)新,在課堂上生成新的資源、新的生長點呢?這是我苦苦思索的問題。我們學語文,我們不光要學習作者表達了什么,還要知道作者是怎么表達的。課標也要求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而運用是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的,它是終極指向。這篇文章寫得就像一首散文詩,“品味文章詩化般的語言,嘗試遷移”不就是一個新的切入點與生成點嗎?于是我揪住朗讀與體會作者的表達這兩根“小辮”,與學生一起投入書聲瑯瑯、神思飛揚的課堂。
一、欣賞“全景圖”與“特寫圖”,讀中悟法
1.出示:“槐鄉(xiāng)的山山洼洼,坡坡崗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遠看像玉雕的圓球;有的槐花一條一條地掛滿枝頭,近看如維吾爾族姑娘披散在肩頭上的小辮兒?!?/p>
先請同學說說要美美地讀有哪些方法,而后小結(jié):如臨其境,邊讀邊想象,這是一種讀出感情的很重要的方法。
2.在實踐中學以致用。一句一句地朗讀、想象,相機領會作者的表達方式。
第一句:“槐鄉(xiāng)的山山洼洼,坡坡崗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p>
(1)老師首先要引導學生讀懂,這樣才能想得生動、形象?!吧健焙汀捌隆蓖瑢W們都知道,“洼”和“崗”用三年級學生能理解的語言點撥:洼是槐鄉(xiāng)那里低下去的地方,崗是槐鄉(xiāng)那兒低矮的小山或土坡。
(2)再引導學生依據(jù)文字進行朗讀、想象, 體會疊詞之妙。
①師問:作者沒有說“山、洼、坡、崗”,而說“山山洼洼、坡坡崗崗”,你從這里體會到了什么?(到處都是槐花,讀起來朗朗上口)
②體會疊詞“白茫茫”的表達效果:槐花的多而美,漫山遍野,一片白茫茫,遠遠地看不到邊。
(3)聯(lián)系疊詞,再想象槐花似瑞雪初降的景象,而后指導朗讀。
第二句:“有的槐花抱在一起,遠看像玉雕的圓球;有的槐花一條一條地掛滿枝頭,近看如維吾爾族姑娘披散在肩頭上的小辮兒?!?/p>
(1)領會表達方法之二:運用修辭手法及其表達的效果,想象畫面,進行美讀。
①找出“什么像什么”。
②怎樣抱才會形成“玉雕的圓球”?請學生說說腦海中的畫面,再出示槐花圖,領會到一個“抱”字,不但把槐花寫活了,而且運用擬人手法,突出了一種挨挨擠擠、生機勃勃的美。
③指導朗讀,在朗讀、評價中明白“玉雕的圓球”這個比喻表現(xiàn)出了槐花的顏色、光澤、質(zhì)感,如此地富有美感。
④找出“什么如什么”,明白作者在描述時主要是運用了比喻手法。接著出示“小辮圖”,增強直觀感知。
(2)同樣的槐花,為什么給人不同的感覺?
學生答后小結(jié):聯(lián)系蘇軾的《題西林壁》,明白作者看的角度有遠有近,有整體看的,有部分看的,聯(lián)想到的事物也就不一樣了。
(3)看槐花的其他圖片,嘗試用修辭手法來描繪。
用句式“有的槐花______,像______?!被颉盎被ㄗ藨B(tài)萬千,像______,像______,還像______?!?說一說。
二、感受“整齊的句式”“詩化的語言”,嘗試運用
1.作者用生花妙筆寫下了槐花盛開的情景,語言也很美,有疊詞的運用,有形象的比喻、擬人,句式也很整齊,讀起來朗朗上口,讓我們再次朗讀,讀出這整齊句式的節(jié)奏。
2.我們把句子分行排列,更覺得它像詩。
洋槐花開 / 山山洼洼 / 坡坡崗崗 / 似瑞雪初降 /一片白茫茫。
(此時把“分行”過程通過課件來個“直播”,給學生視覺上的刺激——哇,作者的文字真的像一首詩!原來詩并不神秘,它有時竟可以這么簡單?。?/p>
在學生產(chǎn)生這樣的認同感,興致勃勃時,趁熱打鐵——引導學生遷移,嘗試詩化的表達方式。
(1)如果我們靠近這個村子,你會看到怎樣的景色?你可以把目光放到屋子前后,村子邊,大路口。(每一戶人家的房前屋后都種著槐樹,開花的時候,每一棵樹都是那么美麗動人??裳a充優(yōu)美詞語:披銀戴玉、瓊枝玉樹等。)
(2)用比較整齊的句子分行排列,盡量用上疊詞。
(如:家家戶戶 / 房前屋后 / 種滿洋槐 / 如披銀戴玉 / 棵棵美麗動人)
(3)出示“一_____”槐花,讓學生填量詞。哈,這對學生來說太簡單了!這些疊詞分起行來,也是詩句呢:
一朵朵 / 一團團 / 一簇簇 / 一條條 / 一束束
(4)聯(lián)系剛才展開想象說的句子,引導學生用相等的字數(shù)表達,這樣整齊的句式分行出示更像詩了:
像串串的項鏈 / 如晶瑩的吊燈 / 似叮咚的風鈴 / 若翻飛的蝴蝶……
(5)看,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一首優(yōu)美的小詩從你們的嘴里流淌了出來:
洋槐花開 / 山山洼洼 / 坡坡崗崗 / 似瑞雪初降 /一片白茫茫
家家戶戶 / 房前屋后 / 種滿洋槐 / 如披銀戴玉 / 棵棵美麗動人
一朵朵 / 一團團 / 一簇簇 / 一條條 / 一束束
像玉雕的圓球 / 如姑娘的小辮 / 像串串的項鏈 / 如晶瑩的吊燈 /
似叮咚的風鈴 / 若翻飛的蝴蝶……
此時,學生油然而生成就感,小詩人的才情就在課堂上真實、自然、生態(tài)地生成了。
三、槐鄉(xiāng)有樂浸香海,文本特色再鞏固,變中有創(chuàng)
1.導入:這一段中還有許多的句子寫得像首詩,找一找,讀一讀,讀出那種詩的節(jié)奏來。
出示:“嗡嗡嗡”小蜜蜂飛來了,采走了香的粉,釀出了甜的蜜?!芭九九尽焙⒆觽兣軄砹耍@兒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裝著喜盈盈的滿足。
(1)請學生找出對仗之處,并把它分行排列,它就成了一首詩:
“嗡嗡嗡……” “啪啪啪……”
小蜜蜂飛來了 孩子們跑來了
采走了香的粉 籃兒挎走白生生的槐花
釀出了甜的蜜 心里裝著喜盈盈的滿足
朗讀體會句子對仗的節(jié)奏美。
(2)再次指導朗讀:“盈”是滿的意思,孩子們的高興呀,心里藏也藏不住,裝也裝不下了。讓我們帶著這份歡喜勁兒,帶著這份滿足感讀好它。
2.出示:“中午,桌上就擺出了香噴噴的槐花飯,清香、醇香、濃香……這時候,連風打的旋兒都香氣撲鼻,整個槐鄉(xiāng)都浸在香海中了?!?/p>
(1)找出這句話中6個表示“香”的詞,說出不能交換順序的理由。
(2)感受省略號與“浸”字的妙用。
(3)鞏固“變身”的方法,并進行小小的改進,使句式更為整齊??矗沧兂闪嗽姡?/p>
槐花飯,香噴噴, / 清香、醇香、濃香……
連風打的旋兒都—— / 香氣撲鼻,
整個槐鄉(xiāng) / 浸在了香海中!
四、回顧總結(jié),兼顧內(nèi)容與表達,激發(fā)詩情與詩思
1.進行小結(jié),但老師并不越俎代庖,讓學生回顧剛才的學習過程,說說這堂課的收獲,尤其要談談這篇文章中的語句那么容易變成詩的原因。
(原來作者運用了疊詞、修辭手法和整齊的句式,使文章有了美感,讓人仿佛看到了槐花盛開的景象,讀起來像詩一樣富有節(jié)奏、朗朗上口。)
2.由課堂上生成的小詩激發(fā)學生去創(chuàng)作。
課堂上,學生通過視覺、聽覺、交流、互動,加深了對課文的感悟。學生有了閱讀的內(nèi)驅(qū)力,很積極地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這是吸收。而后又通過誦讀把作品中流動著的作者的情感表達出來,課堂上多了一些聲情并茂的誦讀,多了一些陶冶情性的快樂。其間,我們分享發(fā)現(xiàn)的快樂:這樣流水一樣的行文,詩一樣的語言,錯落有致的對稱句式,產(chǎn)生了令人信服的藝術(shù)效果。接下來,學生改寫兒童詩其實也是對本文的一個吸收、內(nèi)化、運用的過程。小詩的創(chuàng)作,給了學生充分的空間對文本進行再創(chuàng)造,讓學生將內(nèi)化的語言融入了自己的情感,達到“情動辭發(fā)”的境界。課堂實踐證明,學生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靈感迸發(fā),不僅能做到語言對仗,而且想象豐富。
縱觀這一片段的教學,有個性化的感悟,有充滿激情的投入,有真實的生成,有自然的發(fā)展,有體現(xiàn)課堂生命張力的創(chuàng)作,使課堂開放而富有情趣,彰顯生命的活力,實現(xiàn)了師生的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