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重要的政治學者羅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剛剛出版了一本名為《我們的孩子》(Our Kids)的著作,他在書中闡述了生活在受過大學教育的美國家庭的孩子和生活在受過高中教育的美國家庭的孩子之間日益加深的鴻溝。
父母有大學學歷的孩子中,約有10%的孩子在單親家庭中長大。這個比例在父母只有高中學歷的孩子中達到了將近70%0有很多圖表看起來像是張開的剪刀。
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受過大學教育的家庭和沒有受過大學教育的家庭的行為模式基本相同。但此后,他們的行為模式產(chǎn)生了巨大差異。與受過大學教育的家長相比,受過高中教育的家長與孩子一起進餐、給孩子讀書聽、與孩子交談、帶孩子去教堂、鼓勵孩子的次數(shù)都要少些,參與培育活動的時間也少一些。
戴維(David)的母親基本上相當于不存在。“她的男友都頭腦有問題,”他說,“我實際上見到媽媽的時間不多。”父親則是沒上完學,他的幾名女友都吸毒成癮,現(xiàn)在在監(jiān)獄里。凱拉(Kayla)的母親嫁給了一個實施家暴的男人,但離婚時失去了孩子的監(jiān)護權(quán)。父親娶了一個帶著孩子的女人,但最后離開了她,因為他發(fā)現(xiàn)這個孩子的父親是對她實施家暴的繼父。凱拉有四個半血緣手足——由父親在三段關(guān)系中所生,凱拉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直到她的父母再次分開,并與其他人結(jié)合。
人們對這些數(shù)據(jù)和描述的第一反應應該是極大的同情。如今,有多代人都身陷經(jīng)濟壓力和家庭破碎的反復循環(huán)中,這通常會導致個人生活極其紊亂。
但只有同情是不夠的,這一點越來越明確。在這種循環(huán)中,缺少的不只是金錢和更好的政策,還有規(guī)范。社會的健康狀況主要是由公民的習慣及品德決定的。在美國的很多地方,人們對何為父親是沒有最起碼的共識的?;疽?guī)范和準則沒有融入日常生活,讓人們可以不知不覺地接受它們,并自動遵循。
重新引入行為規(guī)范首先需要一套道德語匯。這些規(guī)范不是被具有不良價值觀的人破壞的,它們的被毀緣于一種不做評價的文化的泛濫,即拒絕判斷一種行為方式比另一種好。人們已經(jīng)不再有設定標準或理解如何設定標準的習慣。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每個人都過得不容易,但是,我們需要用理想和標準來引領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