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田剛司
在日本政壇,有一位名人,不久前在選舉中落敗,原因耐人尋味。他名叫橋下徹,46歲,現(xiàn)任大阪市長、日本維新會黨首。
作為“少壯派”,橋下選擇的競選目標是“面向未來”——倡導以未來為導向對大阪進行規(guī)劃,政策向年輕人傾斜。
早在2011年底,他就呼吁“大阪從府到都的徹底行政改革”,并為此令人吃驚地辭去大阪府知事,參選大阪市長(按中國的說法,就是不當省長當市長)。他的選舉綱領是:徹底改造大阪,支持年輕人創(chuàng)業(yè),調低公務員的待遇,削減不合理的老年人福利。
當選后,他果真把砍下來的老年人預算用于年輕人的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育兒和住宅改善等方面。雖然所謂從府到都的行政改革并沒有實現(xiàn),但在我看來,在一片保守的日本政壇,這些主張還是讓人耳目一新的。
行政改革的事,橋下也沒有放棄,不久前他再一次推動了“大阪都構想”——廢除大阪市、建立大阪都,為此舉行了大阪的全民公投。結果是,公投否決“大阪都”,橋下也宣布將在任期結束后退出日本政壇。
多年經(jīng)濟發(fā)展乏力的日本,照理說人們內心是期盼改革和變化的,但橋下為什么會失敗呢?
我想,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日本的未來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以未來的主人翁——“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們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是由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們決定的。
眾人皆知,日本是老齡化社會,平均每3.7人當中就有一位65歲以上的老人。不要小看了這些老人——他們靠日本經(jīng)濟起飛時期積累下來的財富和豐厚的國家養(yǎng)老金,生活富裕且熱衷政治。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日本60~69歲的老人選舉投票率高達77%,20~29歲年輕人只有35%。老人選票占絕對優(yōu)勢,政治家自然會推出有利于老年人的政策,橋下這樣的“少壯派”落選,也就不難理解了。
有人預測過,到2030年,日本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將超過三分之一,到那時,如果一個政黨要想選舉勝利,就只能毫無保留地把施政綱領完全傾向于60歲以上的人群。
但國家為此付出的代價將是相當沉重的——年輕人將被邊緣化,失去創(chuàng)新動力和雄心,很多人甚至將連結婚生孩子都負擔不起。
政治服務于選票,罔顧國家的長遠大局,這也是民主社會的悲哀之一。
講這個故事給中國朋友聽,是希望崛起中的中國,可以吸取日本的教訓,以長遠的眼光進行規(guī)劃,盡早避免社會老齡化為國家未來帶來的負面后果。